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柏林戰役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本名 柏林戰役

發生時間

1945年4月16日—5月8日

地 點 德國柏林

參戰方 蘇聯德國

結 果 蘇聯獲勝,

德國投降,歐戰結束

參戰方兵力 蘇軍262萬,德軍約80萬

傷亡情況 蘇軍陣亡8萬受傷27萬,

德軍傷亡投降40萬

主要指揮官 朱可夫海因里希

柏林戰役:又稱柏林會戰(1945年4月16日~5月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蘇軍實施的最後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 [1]

目錄

簡介

蘇軍共集中了白俄羅斯第1、2方面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等三個方面軍270個師和騎兵師,20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14個空軍集團軍,共250萬部隊,另配屬2450架飛機、14200門火炮、15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當面之敵為德軍 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裝甲師。共80萬人,10400門火炮和迫擊炮,15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3300架作戰飛機。

戰役於1945年4月16日發起,先後突破奧得河尼斯河防線。25日對柏林形成包圍。蘇軍在對柏林的強攻中採取多路向中心突擊,經激烈巷戰,於 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區,29日蘇軍開始強攻國會大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5月2日衛戍司令H.魏德林將軍率部投降,柏林會戰結束。

1945年5月9日德軍統帥部代表W.凱特爾元帥在柏林簽署向蘇軍和盟國遠征軍無條件投降書。整個戰役,蘇軍共俘虜德軍38萬人,繳獲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餘輛、飛機4500架。這次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德軍最高統帥部在柏林附近大量消耗蘇軍有生力量將戰爭拖延下去的圖謀,標誌着德國法西斯的滅亡和歐洲戰事的結束。

戰爭背景

參見:東普魯士戰役維也納戰役

1945年春,美、英、法、蘇四國軍隊已在德國本土作戰。蘇軍距柏林只有100餘公里,準備最後殲滅德軍。美、英、法軍的先頭部隊則已前出到易北河,距德國首都100—120公里。

1945年4月中旬,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戈沃羅夫)在同德軍庫爾蘭集團作戰;白俄羅斯第3方(司令為巴格拉米揚大將)面軍肅清了東普魯士集團;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徹底殲滅了格丁尼亞地域德軍集團殘部,其一部兵力在但澤(格但斯克)西北前出到波羅的海沿岸;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抵達奧得河,在屈斯特林地域奪占數個登陸場,並於粉碎德軍波美拉尼亞集團後着手變更部署,以占領施韋特至大加斯特羅澤一線,烏克蘭第1方面軍在大加斯特羅澤至彭齊希間逼近尼斯河,並在諾伊施塔特、拉蒂博爾地段逼近捷克斯洛伐克邊境;烏克蘭第4方面軍(司令為葉廖緬科大將)進抵拉蒂博爾、日利那一線,烏克蘭第3(司令為蘇聯元帥托爾布欣)、第2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馬利諾夫斯基)於1945年4月13日攻占了維也納。

德軍主力此時仍集中對付蘇軍。至1945年4月16日前,在蘇德戰場作戰的共有214個師(其中34個坦克師,15個摩托化師),又14個旅。而當時對美、英、法軍作戰的只有60個人員裝備不齊的德國師,包括5個坦克師,僅有約200輛坦克。防守柏林方向的是G.海因里希上將指揮的「維斯瓦」集團軍群(轄坦克第3集團軍、第9集團軍),舍爾納元帥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所屬坦克第4集團軍、第17集團軍(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裝甲師,以及許多其他部隊和兵團,共約80萬人、火炮和追擊炮104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500輛、作戰飛機3300架)。陸軍總部預備隊有8個師。

此外,在柏林市還組建了200多個國民突擊隊營,守軍總兵力超過2萬人。德軍在柏林方向的防禦是重兵密集的縱深防禦,包括奧得河——尼斯河地區及柏林防禦地域:奧得河——尼斯河地區構築三道防禦地帶,縱深20—40公里;柏林防禦地域包括外層、內層和市區三道環形圍郭。在屈斯特林登陸場之前和科特布斯方向,防禦工事尤為堅固,這裡集中了最強的軍隊集團。屈斯特林登陸場當面之德每3公里正面1個師,每1公里正面600門火炮、170輛坦克。 [10] 德軍統帥部採取了各種措施,阻止蘇軍奪取柏林。而盟國也想搶占柏林,儘管反法西斯同盟各大國就柏林劃歸蘇軍作戰區已達成有協議。盟軍政治軍事首腦急欲使其軍隊先於蘇軍進占柏林。但盟軍要完成此項任務卻力不從心,於是盟軍統帥部放棄了這項行動計劃。

蘇軍計劃以三路進擊柏林:以朱可夫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作為最強大的集團和攻擊的先頭部隊突破奧德河東、西兩岸防線和附近若干地段,從東面攻擊。以科涅夫元帥指揮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前出到尼斯河東岸的南部直到蘇台德山麓,從南面攻擊。以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前進到奧德河下游,從北面攻擊。

雙方兵力

蘇聯方面

蘇軍: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合計250萬人,其中作戰部隊206萬人(含波蘭軍隊15.6萬人),6250輛坦克和突擊炮,42000門火炮,7500架飛機。

德軍方面

德軍:維斯瓦集團軍群全部及大量獨立部隊,共約55萬人,以及中央集團軍群一部第四坦克集團軍約15萬人,還有柏林衛戍部隊共約12萬人,合計約80萬人。

作戰將領

蘇聯陸軍元帥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科涅夫,德國陸軍元帥凱特爾、布勞希奇、上將魏德林。

戰役過程

合圍攻城 第一階段突破德軍奧得河一尼斯河地區(1945年4月16—19日)。

1945年4月16日清晨,戰鬥以炮擊揭幕,數以千計的大炮和喀秋莎火箭炮開始炮轟德軍陣地,炮擊持續了數天之久。日出前,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越過奧得河展開攻擊。同日清早,烏克蘭第1方面軍也越過尼斯河展開攻擊。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雖然軍力強大,但分配予它的任務比較困難,更要面對大部分德軍。

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進攻失敗。海因里希已預料到紅軍進攻,早於紅軍炮擊前已經把第一道防線的兵力撤回。紅軍原本有意用143盞探射燈的燈光擾亂德國守軍的視線,卻因為早晨的濃霧而分散,反而讓德軍看清楚紅軍的編隊。而沼澤地亦妨礙了紅軍的攻勢,還暴露在德軍炮火之下,紅軍傷亡慘重。緩慢的推進令朱可夫感到挫敗,他收到斯大林的命令,把原本計劃直至有突破性進展才動員的後備軍也投入戰鬥。到傍晚時,紅軍前進了大概6公里並取得一些地區,但德軍防線仍然原封未動。

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突破了德軍第一道防禦地帶後,當天中午即進抵到德軍第二道防禦地帶,但是,當蘇軍推進到該防禦地帶的樞紐澤洛夫高地時,卻遭到德軍的抵抗,德軍憑藉有利地形,頑強扼守每一條戰壕,每一個散兵坑,給予蘇軍很大的殺傷。朱可夫不斷增加突擊力量,並將兩個坦克集團軍投入戰鬥,但幾次進攻都被德軍打退。

1945年4月17日晨,朱可夫集中了方面軍的幾乎所有炮火,在猛烈的炮火準備後,近千輛坦克排成一列縱隊向前推進,前面的一批坦克被擊中起火,後面的頂走它繼續前進。蘇軍士兵高喊着口號向前衝擊,前面的倒下了,後面的接着往上沖。此時防守在高地上的數師德軍已是傷痕累累,最終經受不住蘇軍狂潮般的衝擊,開始向柏林市區方向退卻,1945年4月18日晨,蘇軍終於攻占了澤洛夫高地,殲滅德軍近3萬人,並繼續向柏林城挺進。

20日晨,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先頭部隊第3突擊集團軍在庫茲涅佐夫上將的率領下,抵達柏林近郊,使整個柏林城市區處於其榴彈炮和加農炮的射程之內。20日下午1時30分,蘇軍的地面炮兵群首次向柏林城內轟擊。

南面科涅夫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強渡了尼斯河後,突破了德軍在尼斯河的防禦地帶,爾後強渡了斯普雷河,前進了30公里。當朱可夫的部隊在澤洛夫高地受阻時,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各坦克集團軍首先從南面向柏林突擊,至1945年4月20日夜間,第3坦克集團軍突入了柏林市南郊,第4坦克集團軍也突進到柏林市西南郊。北面羅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於1945年4月18日發起進攻,至19日強渡了東奧德河,牽制住了柏林以北地區的德軍「維斯瓦集團軍群」的兵力。

至此,德軍在奧德河——尼斯河的防禦體系被蘇軍突破,蘇軍3個方面軍晝夜不停地向前突進,開始對柏林實施合圍。

巷戰激戰

第二階段合圍分割德軍集團(1945年4月19~25日)。

這時蘇軍已兵臨柏林城下,希特勒決定德軍統帥部撤離柏林,他本人則留下「與柏林共存亡」。他下令軍事機關的所有參謀和文職人員都毫無例外地參加戰鬥,並決定對按兵不動的指揮官要在5小時內處決,對退卻的官兵不僅要處死,還要在他們的屍體上掛起「逃兵」、「膽小鬼」、「他背叛了國家、玷污了德意志民族」的牌子示眾。

1945年4月20日下午3點,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編制內的第3突擊集團軍第79軍的遠程炮兵首先向柏林開炮。經過近一天的戰鬥,柏林接近地的德軍防線被突破。德軍防禦部隊在先前的戰鬥中遭到慘重損失,已極度疲憊,無法阻擋占據優勢的蘇聯紅軍的強大突擊。

1945年4月21日,近衛第2坦克集團軍和第47集團軍突破到柏林城下,由於道路狹窄,蘇軍調整戰術,將坦克集團軍和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協同起來準備肅清殘敵。同日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坦克部隊也接近柏林防禦圈。科涅夫將炮兵第10軍、突擊第25師、高射炮第23師加強給近衛坦克第3集團軍,殲擊航空兵第2軍擔任空中掩護。同日,蘇軍從後方調來了大口徑榴彈炮(如A19式122mm榴彈炮和B4式203mm榴彈炮)用於摧毀德軍堅固據點。

1945年至4月24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左翼部隊與烏克蘭第1方面軍在柏林東南會合,切斷了德軍第9集團軍與柏林的聯繫,併合圍了該集團軍。

1945年4月25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從北面迂迴柏林的部隊與烏克蘭第1方面軍第4坦克集團軍在柏林以西會合,從而完成了對柏林的合圍。柏林以北地區的德軍集團,也遭到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和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右翼部隊的夾擊,處境十分困難。同日,烏克蘭第1方面軍所屬近衛第5集團軍西進到易北河,在托爾高地與西線美軍第1集團軍會師。

德軍投降

第三階段殲滅被圍集團,攻克柏林(1945年4月26日~5月8日)。

1945年4月26日清晨,在柏林上空,蘇軍數千架飛機再一次投下了成千上萬噸的炸彈和汽油彈。在地上,平均每英里已部署到近千門的各種火炮集中射擊。轟炸和射擊結束後,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派出無數個突擊群和突擊分隊,從四面八方向市區突進。由於有了斯大林格勒的經驗,蘇軍戰士們知道如何去攻占一個城市。蘇軍在進攻前首先用火炮和飛機對目標地域進行轟擊,步兵在坦克和配有噴火器和爆破器材的工兵掩護下,一小段一小段的前進,從後院、地下室甚至地下鐵道和下水道滲透進去,攻占每一條街道,每一座樓房。但柏林是德軍精心設防的城市,防禦體系完整,工事非常堅固。越是接近市中心,蘇軍前進越艱難。堅固的樓房、隱蔽的地下室、地下鐵道、排水溝壕等等,都為德軍提供了發揚火力的支撐點。因此,蘇軍不得不逐棟樓房爭奪,逐條街道攻取,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此時希特勒仍抱有幻想,他對柏林守備司令魏德林說:「局勢會好轉的,我們的第9集團軍即將到達柏林,同第12集團軍一起,對蘇軍實施反突擊,俄國人將在柏林遭到最慘重的失敗。」德軍的將領,使他們的元首不了解,部署在柏林東南的布施將軍指揮的第9集團軍已被蘇軍分割包圍了,無法向柏林運動。 在柏林西南防守易北河的第12集團軍,由溫克將軍率領拚命向柏林靠近,但終因受到美軍的牽制和蘇軍的阻擊,在進至費爾希地域後就再也前進不了了。

希特勒待在總理府的地下暗堡里不清楚上述情況,仍不斷地發出由他簽署的無線電報,調兵遣將。實際上,一些將領已不再那麼堅決地執行他的命令了。

1945年4月27日,蘇軍已攻入柏林市的第9區,凱特爾才給柏林打來一個道出實情的電報,電報承認第12集團軍不能繼續前進,第9集團軍也無法突出合圍。希特勒最後一線希望破滅了。柏林守備司令魏德林向希特勒提出了守軍從首都突圍的計劃,並保證「國家元首安全撤離柏林」,他還報告說,彈藥只夠2晝夜了,糧食和藥品幾乎告罄。陸軍總參謀長克萊勃斯將軍支持魏德林的突圍建議,認為從軍事的觀點看,這個計劃是有可能實現的。但是,希特勒意識到他已徹底輸掉了到這場由他發動的戰爭,他拒絕離開柏林。

1945年4月28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所屬的第3突擊集團軍和近衛第8集團軍逼進了柏林的蒂爾花園區,這個花園區是柏林德軍最後一處支撐點,由於該陣地有政府辦公廳、國會大廈、最高統帥部等象徵第三帝國權力的最高首腦機關,所以,柏林守備司令部把黨衛軍最精銳的部隊部署在這裡。崔可夫上將指揮的近衛第8集團軍首先向該陣地發起了進攻,當天下午跨過了蘭德維爾運河,占領了德軍的通訊樞紐,掐斷了柏林與外界的主要通訊聯絡。深夜,第3突擊集團軍在庫茲涅佐夫上將的指揮下向國會大廈外圍的內務部大樓發起強攻,德軍進行着絕望卻又是最頑固的抵抗,戰鬥一直持續到29日深夜,在德軍幾乎全部陣亡的情況下,這座大樓才被蘇軍攻占。

29日凌晨1時,希特勒宣布與等了他十二年的愛娃·布勞恩舉行婚禮。婚禮之後,希特勒口述了他的遺囑,指定海軍元帥鄧尼茨為他的接班人,他決定自殺並希望他們夫婦的遺體在總理府進行火化。30日下午3點30分,希特勒與結婚才一天的妻子在地下暗堡的寢室里雙雙服毒自殺,並且,希特勒在服毒的同時,還舉槍對自己的太陽穴扣動了扳機。接着,戈培爾等人將希特勒和愛娃·布勞恩的遺體抬到總理府花園的一個彈坑裡,澆上汽油進行火化。

蘇軍攻占國會大廈的戰鬥還在地進行着,第3突擊集團軍第150步兵師是最接近國會大廈的部隊。

1945年 4月30日下午6時,蘇軍再次向國會大廈發起衝擊,與2000名德軍展開戰鬥,爭奪每一個樓層和每一個角落。靠着源源不斷的兵力,蘇軍逐漸粉碎了德軍的抵抗。在戰鬥中,即使蘇軍占領了大廈下面的樓層,在上面樓層守備的德軍也不肯投降,蘇軍只好一層樓一層樓地與德軍搏鬥,21時50分,蘇聯英雄米哈伊爾.耶果羅夫中士和麥利唐.坎塔里亞下士將蘇聯的紅旗插上了國會大廈主樓的圓頂。

30日深夜,德軍通過廣播請求臨時停火,要求與蘇軍進行談判。5月1日凌晨3時55分,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克萊勃斯將軍打着白旗鑽出帝國辦公廳的地下掩蔽部,前往蘇近衛第8集團軍的前線指揮所談判,克萊勃斯對崔可夫說:「我想告訴您一件絕對機密的事,您是我通報此事的第一位外國人,希特勒已於昨天自殺了」。克萊勃斯接着要求蘇軍先停戰,然後等到德國組成新的政府後再進行談判。崔可夫立即用電話將情況向朱可夫做了報告。十幾分鐘後,斯大林從莫斯科發來了最高指令:「德軍只能無條件投降,不進行任何談判,不同克萊勃斯談,也不同任何其他法西斯分子談」。9時45分,朱可夫根據斯大林的指示精神,代表蘇軍向柏林德軍發出最後通牒:德軍必須徹底投降,否則蘇軍將在10時40分對德軍實施最後強攻。崔可夫讓克萊勃斯把這份通牒帶回給戈培爾等人,戈培爾見到通牒後,知道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了,傍晚便與妻子及六個孩子自殺了。

1945年5月2日7時,德軍柏林城防司令官魏德林上將前往崔可夫的前沿指揮所,簽署了投降令。至中午時分,柏林剩餘守軍約15萬人全部投降。至此,蘇德戰爭最後一次決戰——柏林會戰結束。此役蘇軍共殲滅德軍80萬人,俘虜38餘萬人,繳獲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餘輛,繳獲飛機4500架。而蘇軍也付出了30萬人傷亡的代價。

1945年5月9日,受希特勒繼承人鄧尼茨的委託,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凱特爾元帥、什圖姆普弗上將、弗雷德堡海軍上將在柏林軍事工程學院的食堂大廳內,向蘇聯及其盟國正式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3個月後,隨着日本的戰敗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終以同盟國的徹底勝利而告結束。

雙方損失

在攻克柏林的戰役中,蘇軍共消滅德軍70個步兵師、23個裝甲師和摩托化師,100餘萬人,其中俘虜德軍48萬人,幾乎每兩個德軍中就有一個人被蘇軍俘虜。繳獲15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4500多架飛機和1萬多門大炮。蘇軍在柏林戰役中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傷亡達30.4萬人,損失坦克2156輛、火炮1220門、飛機527架。

戰後,艾森豪威爾說,他之所以將柏林讓給蘇軍,是因為他知道柏林一役將使盟軍至少付出10萬名士兵的生命,此言顯然是他的本意。

戰役特點

防禦突破

柏林戰役中對防禦的突破有如下特點:在寬大正面上於夜間條件下使用探照燈進行炮火準備和轉入進攻(如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實施突破時強渡江河,參加突破的除各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外,尚有4個坦克集團軍以及大量坦克軍和機械化軍(儘管各方面軍已撥出19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組成強大的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梯隊);以4個空軍集團軍及1個江河區艦隊的兵力支援地面軍隊。殲滅被圍集團的方法各有所不同。對法蘭克福—古本集團,基本上是在德軍突圍西逃之際,而不是在合圍地域。對柏林集團則採用了先分割而後各個殲滅的辦法。兩集團40餘萬人同時被殲。

夜戰增多

在柏林戰役過程中,軍隊廣泛採用夜戰。在各方面軍戰役中,炮兵密度達到了戰爭年代最大數值,根據編制和戰術特點建立各級炮兵群(團、師、軍和集團軍)的原則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積累了組織第聶伯河區艦隊艦艇和浮動炮台與野戰炮兵和步兵部隊之間的戰術協同,以及使用區艦隊戰鬥艦艇直接運送各兵團和部隊渡過水障礙等方面的經驗。航空兵大量集中使用於各方面軍主要突擊方向。在友鄰空軍集團軍之間,以及方面軍航空兵與遠程航空兵之間都組織了密切協同,因而保障了航空兵能夠連續出動。

在夜戰中,朱可夫提出用大的探照燈照亮前線,支援我方進攻,但沒想到,當天的天氣狀況不佳,清晨濃霧瀰漫,整個前線戰場被厚重的塵土和灰塵籠罩,探照燈根本無法穿透,使得這一計劃破產。

指揮集中

軍隊指揮上的特點是高度集中,指揮機關儘量靠近軍隊。空軍第16集團軍建立了一個集中的雷達引導樞紐系統,則是航空兵指揮方面的創新。

戰役評價

柏林戰役,乃是對戰爭史上最大的戰略集團實施合圍同時予以分割的一次方面軍群戰役。 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重要戰役。粉碎了納粹德軍最高統帥部在柏林附近大量消耗蘇軍,死守柏林,將戰爭拖延下去,等待美英法盟軍到達柏林地區,或將柏林交給美英法盟軍,或等美英法與蘇聯發生衝突,藉以更多地保全德國戰敗後利益的圖謀。

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在戰役過程中自殺,戰役結束時,德國最高統帥部代表德國無條件投降。這次戰役的勝利結束,標誌着德國法西斯的徹底滅亡。人類災難的終結,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進程的重要里程碑。

德國納粹失敗後,蘇聯軍沒有了後顧之憂,出兵中國東北,以配合美國快一步促使日本投降。

爭議

蘇聯紅軍士兵在城內大部份地方搶劫、強暴婦女和殘殺平民,情況持續了幾周。這些行為紅軍軍官們都視若無睹,直到從入侵變成占領德國,軍方和蘇維埃秘密警察組織才開始阻止這些事件。

參考來源

  1. 柏林戰役, 豆瓣電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