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柏樹葉
t0174a6fe560d868013.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2882637&sid=3042059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柏樹葉

漢語拼音:Bǎi Shù Yè
性味:味苦、澀,性平
功能:具有涼血止血,斂瘡生肌的功效
主治:吐血,血痢,痔瘡,癩瘡,燙傷,刀傷,毒蛇咬傷

柏樹葉,中藥名。為柏科柏木屬植物柏木CupressusfunebrisEndl.的枝葉。具有涼血止血,斂瘡生肌的功效。主治吐血,血痢,痔瘡,癩瘡,燙傷,刀傷,毒蛇咬傷。[1]

目錄

藥理簡介

中文名:柏樹葉

拼音名:Bǎi Shù Yè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upressus funebris Endl.

出處

出自《分類草藥性

來源

藥材基源:為柏科植物柏木的枝葉。

採收和儲藏

全年可采,剪取枝葉,陰乾。

原形態

喬木,高達35m,胸圍達2m。樹皮淡褐色;大枝開展;小枝細長、下垂,生鱗葉的小枝扁平,排成一平面,綠色,寬約1mm;較老的小枝圓柱形,暗褐色紫色,略有光澤。葉二型;鱗葉長1-1.5mm,先端銳尖,中央之葉的背面有條狀腺點,兩側之葉背部有棱脊。雄球花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5-3mm;雌球花長3-6mm,近球形,徑約3.5mm。球果圓球形,徑8-12mm,熟時暗褐色;種鱗4對,先端為不規則五角形或方形,寬5-7mm,中央有尖頭或無,能育種鱗有5-6粒種子;種子寬倒卵狀菱形或近圓形,扁,長約2.5mm,淡褐色,有光澤,邊緣具窄翅。花期3-5月,球果翌年5-6月成熟。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為我國特產樹種。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陝西甘肅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等地。以四川湖北西部和貴州栽部最多,江蘇南部也有栽培。

性狀

性狀鑑別

小枝扁平,棕褐色。葉細小,鱗片形,交互對生在小枝上,葉片先端銳尖,不緊貼生於枝上,而成刺狀突起,手觸時有刺感,葉面黃綠色或灰綠色。質脆,易斷。氣淡,味澀。以枝葉嫩、色深綠者為佳。

顯微鑑別

柏樹葉與側柏葉主要區別為,表皮和皮層有較多的含棕色物質的細胞,轉輸管胞的具緣孔少、草酸鈣結晶主要少砂晶,偶見片狀或柱狀結晶。

理化鑑別

取本品粗粉3g,加甲醇30ml,置水浴上回流30min。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5%碳酸鈉15ml溶解,用水飽和正丁醇提取2次,每次10ml,再用稀鹽酸調節Ph至3-4,用乙醚提取2次,每次10ml,合併醚液揮干,殘渣用甲醇2ml溶解,作供試液。另取槲皮素適量,以甲醇溶解作對照液用。分別取上液10μl,點於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以四苯:乙酸乙酯:甲酸(5:4:1)展開,置紫外燈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色斑。

化學成分

柏樹葉含穗花杉雙黃(amentoflavone),單甲基穗花杉雙黃酮(monomethylamentoflavone),扁柏雙黃酮(hi-nokiflavone),7″-單甲基扁柏雙黃酮(7″-monomethylhinokifla-vone),柏木雙黃酮(cupressuflavone)及其衍生物,脫鎂葉綠素(pheophytin)a,10S和10R-羥基脫鎂葉綠二酸二甲酯(methylpheophorbide)a,α-柏木萜烯(α-funebrene)。

性味

苦;澀;性平

功能主治

涼血止血;斂瘡生肌。主吐血;血痢;痔瘡;癩瘡;燙傷;刀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複方

治刀傷

柏樹嫩葉,嚼爛敷。(《重慶草藥》)

治蛇傷(目光復視)

柏樹葉二兩,香附全草二兩,米泔水煎洗傷口。(江西《草藥手冊》)

治燙傷

柏葉搗汁搽。(江西《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

  • 1.《分類草藥性》:和血。治腸風痔腫,痢疾,吐血;兼塗小兒肥瘡。
  • 2.《重慶草藥》:止血生肌,治刀傷。
  • 3.《廣西藥植名錄》:治咳血,心氣痛,筋縮症。

臨床應用

  • 1.治吐血:柏樹子、柏樹葉。打粉,兌酒吃,每次四錢。
  • 2.治小兒肥瘡:柏樹嫩葉打粉(或煅打粉),調油塗(洗淨後塗)[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柏樹葉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柏樹葉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