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0月18日-1941年1月4日),法國哲學家。
亨利·柏格森 | |
---|---|
出生 | 1859年10月18日 |
國籍 | 法國 |
別名 | 柏格森 |
職業 | 哲學家 |
知名於 |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知名作品 | 《創造進化論》 |
1859年10月18日,出生於巴黎。1877年,畢業于波拿巴皇家中學。1882年,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1889年,出版論著《論意識的即時性》。1896年,發表論著《物質與記憶》。1909年,發表論著《創造進化論》。1914年,當選法蘭西學院院士。1932年,發表論著《宗教與道德的兩個源泉》。192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41年1月4日,因病逝世於巴黎。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亨利·柏格森
外文名稱:Henri Bergson
國籍: 法國
民族:猶太
出生地:巴黎
出生日期:1859年10月18日
逝世日期:1941年1月4日
職業:哲學家
畢業院校: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主要成就: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
代表作品:《創造進化論》
人物經歷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941年),法國哲學家,1859年10月18日生於巴黎,父親是波蘭猶太血統的英國公民、音樂家,母親是愛爾蘭血統的猶太人。他的幼年在倫敦度過,9歲時全家遷居巴黎。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孔多塞中學。
1878年,亨利·柏格森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文學系讀書,做過班級的圖書管理員,畢業後獲哲學教師資格。
1881年,起在中學任教。
1889年,柏格森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哲學專著《時間與自由意志》,並獲得博士學位。
1896年,柏格森他出版第二部哲學論著《物質與記憶》而一舉成名。
1897年,被聘為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哲學教授。
1900年,他進人全國最高學術機構—法蘭西學院任教授。
1907年,他出版代表作《創造進化論》全面闡述了其生命哲學體系,名聲為之大振,許多人都擁入法蘭西學院來聆聽他講授哲學,在法國甚至出現了「柏格森熱」。
1914年,當選為道德與政治科學院年度主席和法蘭西科學院院士。
1927年,柏格森因他的《創造進化論》一書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在西方哲學史上是罕見的。
20年代中期,由於健康狀況惡化,臥床不起,他辭去了各種職務。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年邁的柏格森反對納粹政權對猶太人的迫害,拒絕與侵法德軍合作。
1941年1月4日,他因病在巴黎逝世,享年82歲。[1]
思想觀點
柏格森認為應當區分兩種不同的時間。一種是真正的時間,即生活和具體的時間;另一種是科學的時間,即度量和抽象的時間。綿延就是「真正的時間」,它是純粹的,不摻雜任何空間要素。而科學的時間則受空間概念的影響。真正的時間是形而上學的對象,而科學的時間是理智為適應人們生活目的的需要而構造出來的。
亨利·柏格森在1897年的《創造進化論》中就已宣稱,所有最能長存且最富成效的哲學體系是那些源於直覺的體系。相信他這番話,對柏格森體系的關注,便會立即顯示出柏格森是如何豐富了直覺的發現,這種發現是通向其思想世界的入口。
柏格森的學位論文《試論意識的直接材料》(1889)已顯示了這一發現,提出時間並非是某種抽象的或形式的表達,而是作為永恆地關涉生命和自我的實在。他稱這種時間為「持續時間」。與生命力相類似,這種概念亦可闡述為「活時間」。這種時間是動態的流動,呈現出經常的和永恆增長的量變。它避開了反映,不能與任何固定點相聯繫,否則將受到限制並不復存在。這種時間可由一種趨向內在本源的內省、集中的意識所感知。
主要作品
作品名稱 出版時間 作品體裁
《論意識的即時性》 1889 論著
《物質與記憶》 1896
《形而上學論》 1903
《創造的演變》 1907
《創造進化論》 1909
《生命的意識》 1911
《精神的力量》 1919
《宗教與道德的兩個源泉》 1932
《思想和運動》 1934
人物名言
1、性格是一個人看不見的本質.——柏格森
2、發明的深刻影響往往在失去其新鮮感時才獲得承認.——柏格森
3、虛榮心很難說是一種惡行,然而一切惡行都圍繞虛榮心而生,都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手段.——柏格森
4、對新的對象必須創出全新的概念.——柏格森
5、科學先於人類的知識,人類的知識只能一字一字辨識科學.科學也先於事物,事物只盡力模仿科學,顯得笨拙不靈巧.——柏格森
6、果與因之間的均衡極大,所以很難將原因視為結果的「生身父母」.——柏格森
7、行動是必需品,思辨是奢侈品.——柏格森
8、我們的性格即我們的自身.——柏格森
9、真正的謙虛只能是對虛榮心進行了深思以後的產物.——柏格森
10、永遠不要認為自己是大才小用.——柏格森
11、真正的謙虛只能是對虛榮心進行了深思以後的產物.——柏格森
12、秩序是主客觀之間的一致;是在事物中發現自我的精神.——柏格森
13、宇宙就是一種太陽系的集合體,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些太陽系是相似的.——柏格森
14、原因明顯地殘存於原因所發生的結果中.——柏格森
15、秩序是主客觀之間的一致;是在事物中發現自我的精神虛榮心很難說是一種惡行,然而一切惡行都圍繞虛榮心而生,都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手段.——柏格森
16、因為原因是獨特的,已形成結果的一部分,而且與結果同時形成,既決定結果,又為結果所決定.——柏格森
17、秩序之外有混亂,進步之外退步.——柏格森
18、藕發蓮生,必定有根.——柏格森
19、因為原因是獨特的,已形成結果的.——柏格森[2]
人物評價
拉·科拉柯夫斯基:「幾乎沒有一個當代哲學家敢誇耀他們完全沒有受到柏格森的影響(不管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儘管很少有人提到和引證柏格森,但柏格森的存在卻是不能從我們的文明中消失。」
雅克·莫諾:「我並不認為柏格森的態度是無足輕重的,.……有意或無意地反抗理性,尊重本能的衝動勝於尊重自我,以及創造的自發性,這些都是我們時代的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