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腳腐病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柑橘腳腐病
拉丁學名: Phytophthora parasitica(Dastur)
別 稱: 裙腐病(樹幹)、褐腐病(果實)
病原中文名: 寄生疫黴菌
病原分類地位: 鞭毛菌亞門
病害類型: 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 柑橘
主要為害部位: 根
發病症狀
該病一般發生在柑橘根頸部的皮層。有時在黃熟期的果實上也會發病。在高溫高濕條件下,7~8月份感病的柑橘根頸部常會出現不定形的病斑,病部皮層腐爛呈褐色,有一股明顯的酒糟氣味,並流出膠液;在條件適宜時病斑會迅速蔓延,致使柑橘主幹基部腐爛,嚴重時可使根頸部皮層全部壞死,導致整株枯死;感病較輕的柑橘樹也能結果,但病菌侵入果實後,病果會有惡臭,當濕度較大時果上會出現一種白色的細霉,帶病貯藏的果實也有可能發病,降低果實品質。
該病縱向擴展速度大於橫向擴展的速度,向上可蔓延至主幹離地面60~70厘米。發病初期僅危害表皮,後擴展至形成層及木質部,外界條件適宜時可多次感染,在受害植株發病的相應方向出現黃葉禿枝現象,常造成大量開花結果、落果、果小、味酸和早黃。[1]
發病條件
該病多在3月下旬開始發病,7月是發病高峰期。一般橘苗定植過深、土壤黏重、酸性重,以致排水不良,加上施肥粗放而燒傷根頸皮層等,均有利該病發生,在柑橘品種中甜橙類感病最重,紅橘和溫州蜜柑類次之。病苗由蟲傷、凍傷、機械損傷等傷口處侵入,也可由皮孔、氣孔等自然孔口侵入,在低溫下潛伏期較長,在中溫高濕條件下,4~5天即可出現症狀。
病原及病原
為鞭毛菌亞門的疫菌,主要是寄生疫黴菌[PhytophthoraparasiticaDastur.]和褐腐疫黴菌[P.citrophthora(R.etE.Smith)Leno.]。有些地方(如湖南、四川)認為也可由半知菌亞門鐮刀菌[Fusariumspp.]引起。[2]
防治方法
選用抗病砧木
儘量採用枳殼類抗病砧木。適當提高嫁接部位,並適當淺栽讓嫁接口露在土面,減少發病機會。
加強栽培管理
(1)及時排除橘園漬水。(2)生產時防止損傷主幹及嫁接口部位,同時要嚴防爆皮蟲和天牛類害蟲造成傷口留下隱患。(3)冬季在根頸部塗白保護免受凍害。(4)對已嚴重感病的柑橘樹要採用靠接法換砧,提高抗病力。
藥劑防治
2~3月份和10~11月,細心地挖開根頸部附近的泥土,檢查確定發病部位,然後用快刀徹底刮除病皮,並將傷口削成平滑斜面,削口晾乾後,先塗1:1:10的波爾多液,再塗上牛糞(20份牛糞加1份石灰)保護;曝曬2~3天後,再用河沙或新土將刮治的病部埋人沙中,經過4~5個月病斑邊緣便會發出大量新根而逐漸形成新根系,恢復樹勢。或將刮治病部後的根頸處噴施1000倍的托布津、800倍的多菌靈溶液,或者將病部泥土挖開,刮除病部後,用5%井岡黴素水劑原液,用毛筆或毛刷塗於病部組織效果好。
另外,對橘園土壤和下部結果枝,噴施石灰等量式波爾多液,或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殺菌防病有較好效果。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