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柿餅(中藥材)

柿餅
t014db7276ed17004e4.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986845&sid=6199812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柿餅

漢語拼音:Shì Bǐnɡ
別名:干柿、柿花、柿干
性味歸經:味甘、澀,性寒。歸心、肺、胃經
毒性:無毒
功能:潤肺;止血;健脾;澀腸
主治: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脾虛消化不主良;泄瀉;痢疾;喉干音啞;顏面黑斑

柿餅,中藥名。為柿科植物柿的果實經加工而成的餅狀食品,有白柿、烏柿兩種。具有潤肺;止血;健脾;澀腸的功效。主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脾虛消化不主良;泄瀉;痢疾;喉干音啞;顏面黑斑。[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柿餅

拼音名:Shì Bǐnɡ

別名: 火柿;烏柿;干柿;白柿;柿花;柿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ospyros kaki Thunb.

出處

出自《日用本草》。

  • 1.《本草圖經》:干柿,火干者謂之烏柿,出宣州、越州。日干者為白柿。
  • 2.《綱目》:白柿,即干柿生霜者,其法用大柿去皮捻扁,日曬夜露至干,納瓮中,待生白霜乃取出,今人謂之柿餅,亦曰柿花。其霜謂之柿霜。

來源

藥材基源:為柿科植物的果實經加工後柿餅。

採收和儲藏

秋季將未成熟的果實摘下,剝除外果皮,日曬夜露,經過1月後,放置席圈內,再經1月左右,即成柿餅。

生境分布

多為栽培種。分布於華東、中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台灣等地。 原形態 落葉大喬木,高達14m。樹皮深灰色至灰黑色,長方塊狀開裂;枝開展,有深棕色皮孔,嫩枝有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8-20mm;葉片卵狀橢圓形至倒卵形或近圓形,長5-18cm,寬2.8-9cm,先端漸尖或鈍,基部闊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主脈生柔毛,下面淡綠色,有短柔毛,沿脈密被褐色絨毛。花雜性,雄花成聚傘花序,雌花單生葉腋;總花梗長約5mm,有微小苞片;花萼下部短筒狀,4裂,內面有毛;花冠黃白色,鐘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兩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離。漿果形狀種種,多為卵圓球形,直徑3.5-8cm,橙黃色或鮮黃色,基部有宿存萼片。種子褐色,橢圓形。花期5月,果期9-10月。

炮製

參見柿霜條。

性味

甘;性平;微溫

注意

脾胃虛寒,痰濕內盛者不宜食。

功能主治

潤肺;止血;健脾;澀腸。主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脾虛消化不主良;泄瀉;痢疾;喉干音啞;顏面黑斑

用法用量

內服:適量,嚼食;或煎湯;或煎湯;或燒存性入散劑。

各家論述

  • 1.《別錄》:火柿主煞毒。療金瘡,火瘡,生肉止痛。
  • 2. 陶弘景:烏柿,火熏者斷下,又療狗齧瘡。
  • 3.《本草拾遺》:日干者溫補,多食去面皯,除腹中宿血;火干者,人服藥口苦及欲吐逆,食少許立止。
  • 5.《嘉佑本草》:厚腸胃,澀中,健脾胃氣,消宿血。
  • 6.《日用本草》:澀腸止瀉,殺小蟲,潤喉音。治小兒秋深下痢。
  • 7.《綱目》:白柿治反胃,咯血,血淋,腸澼,痔漏下血。
  • 8.《本草通玄》:止胃熱口乾,潤心肺,消痰。治血淋、便血。

摘錄

中華本草

複方

  • ①治痰嗽帶血:青州大柿餅,飯上蒸熟,批開,每用一枚,摻真青黛一錢。臥時食之,薄荷湯下。(《丹溪纂要》)
  • ②治咳嗽吐痰:干柿燒灰存性,蜜丸,滾水下。(《滇南本草》)
  • ③治吐血、咯血、嗽血、咳血,及小便淋血、腸風瀉血、痔熱流血等證:柿餅一斤(青州出者,去蒂核),枇杷葉(刷去毛)、白果肉(去衣)、懷熟地各四兩,生薑皮一兩(炒焦黑),百部五兩,天門冬、麥門冬(俱去心)各六兩。用水五十碗,熬至十碗,濾出渣,再如法煎,共三次,取汁共三十碗,總和一處,入砂鍋內,慢火熬至五碗,加煉蜜六兩,收貯淨磁瓶內。每早、午、晚各服十餘茶匙,白湯調服。(《本草匯言》)
  • ④治熱淋澀痛:干柿、燈心等分。水煎日飲。(《綱目》)
  • ⑤治小便血淋:白柿、烏豆鹽花煎湯,入墨汁服之。(《經驗方》)
  • ⑥治血淋:干柿,燒灰存性,為末。米飲調服。(《世醫得效方》柿焚散)
  • ⑦治腸風下血:棉花核(炒黑,去殼)三兩,側柏葉(炒黑)四兩,槐米(炒)一兩。柿餅蒸爛搗丸,清晨滾湯下四、五錢。(《絳囊撮要》柿餅丸)[2]

參考資料

  1.  柿餅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柿餅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