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奧爾格·齊美爾
格奧爾格·齊美爾(Georg Simmel ,1858年3月1日--1918年9月28日)生於柏林,德國社會學家、哲學家。出生於猶太家庭,父親是位成功的商人,父親去世時年方16,受家庭的一位朋友的監護,並從那裡繼承了一筆可觀的遺產,這使得他得以在以後的歲月里潛心追求一種自在的學術生活。一生交友甚廣,如馬克思·韋伯等人都是他家中舉辦的沙龍的常客。1881年獲柏林大學博士學位,後在該校任副教授、編制外教授。1914年轉任斯特拉斯堡大學教授。
格奧爾格·齊美爾 (著名社會學家) | |
---|---|
出生 |
1858年3月1日 柏林 |
國籍 | 德國 |
別名 | Georg Simmel |
職業 | 社會學家、哲學家 |
知名於 | 是形式社會學的開創者 |
知名作品 |
《貨幣哲學》 《社會學》 |
目錄
生平與影響
齊美爾生於一個認信基督教的猶太商人家庭。父親死得早,遺產豐厚,足以令齊美爾無經濟煩憂。中學畢業後,齊美爾在柏林大學修讀歷史和哲學,後轉為哲學與藝術史。1881年始,他以自由職業者身份任教於柏林大學。
1890年,齊美爾與Getrud Kinel成婚。他們的寓所坐落於柏林夏洛騰堡區,到訪者中有里爾克、胡塞爾、李凱爾特、萊普修斯夫婦和馬克斯·韋伯夫婦。在這些當時頗有影響力的朋友的幫助下,齊美爾到1901年方克服德國學術管理機構的阻撓,得到編外教授一職。
他的課程非常受歡迎,在邏輯、倫理、審美、宗教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等方面的論述風格卓然。報章也發表他對社會問題的看法,齊美爾的影響力遂超出了他的學術圈子,圖霍夫斯基、克拉考爾乃至恩斯特·布洛赫都嘉許他。
齊美爾的哲學觀屬於先驗唯心主義的認識論。他認為,隨着選擇性的創新,人的認識會不斷進步,個體將得到發展,但人不可通僅憑思考而對生活有全盤的認識。或這麼說,人類不斷發展文明,意圖獲得更多的生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卻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更多東西,反過頭來使自己偏離的原本道路。諸如貨幣產生,為了便利生活與交易而生,但最後衍生出來的新的、高度匿名化的現代生活,卻使傳統社會一去不返。這種論調類似韋伯在看資本主義與科層制度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在他1900年出版的重要著作《貨幣哲學》中,齊美爾斷言,貨幣對社會、政治和個體的衝擊力將持續增長。貨幣經濟的發展,不但徹底摧毀了封建制度,還催生了現代的民主制度。但是,進入現代社會之後,貨幣越來越呈強勢。就連每個人的自我價值和自我設計,都由貨幣一手決定。
齊美爾發現,貨幣成了上帝,因為它已經指向絕對目標的絕對工具。在現代社會,銀行比教堂更大、更有勢力。銀行是現代城市的中心。人的一切感官知覺都與貨幣有關。但人仍應保有自由權,在貨幣之外拓展視野--例如建立基於精神交往的社交圈子。藉此,令貨幣的權勢止於文化領域:藝術家不僅僅為錢,更應為自己的精神而創作。
成就及榮譽
齊美爾是19世紀末 、20世紀初反實證主義社會學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反對社會是脫離個體心靈的精神產物的看法,認為社會不是個人的總和 ,而是由互動結合在一起的若干個人的總稱。他把社會學劃分為一般社會學、形式社會學和哲學社會學三類。他提出"理解"概念,認為研究者難免帶上主觀的價值取向,其知識也具有主觀的和相對的性質。他創立了小群體的形式研究。從社會交往的複雜性出發,提出衝突的存在和作用,對衝突理論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他還對文化社會學有突出貢獻。齊美爾的唯名論、形式主義、方法論的個體主義思想和理解社會學思想,直接影響到以後的德國社會學家,同時對美國社會學也產生很大的影響。著有《歷史哲學問題》、《道德科學引論:倫理學基本概念的批判》、《貨幣哲學》、《康德〈在柏林大學舉行的16次講演〉》、《宗教》、《社會學 :關於社會交往形式的探討》、《社會學的根本問題:個人與社會》。是形式社會學的開創者。
學術研究
齊美爾的哲學觀屬於先驗唯心主義的認識論。他認為,隨著選擇性的創新,人的認識會不斷進步,個體將得到發展,但人不可通僅憑思考而對生活有全盤的認識。或這麼說,人類不斷發展文明,意圖獲得更多的生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卻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更多東西,反過頭來使自己偏離的原本道路。諸如貨幣產生,為了便利生活與交易而生,但最後衍生出來的新的、高度匿名化的現代生活,卻使傳統社會一去不返。這種論調類似韋伯在看資本主義與科層制度,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貨幣哲學
《貨幣哲學》乃齊美爾針對現代社會生活特徵的歸總式論述,全本分作兩大部分、六大章節。前一部為論貨幣本身,第二部分論貨幣所產生的生活型態。
比較要補充上述《貨幣哲學》部分的論述在於:貨幣並非如自然科學的自變項,可以毀滅封建、開創民主制度,這中間關鍵在於,透過貨幣在數個世紀內漸次大量運用中,已經改變人們的生活型態,其中一樣他相當強調的是如人們原本要追求more life,卻從中產生了意想不到more than life的東西。但是他也認為,現代社會在人身自由上比過去封建社會更多,原因在於人與土地關係斷裂開來了,可以自由移動(這一點在馬克思理論中也出現過),大都會生活是其中最典型的生活型態,活在都會裡面,人們具有高度的匿名性,也顯示着貨幣交換過程中的高度匿名性。
雖韋伯對齊美爾評價很高,且法國書評曾經出現涂爾幹從道德評論《貨幣哲學》,但本書問世時評價兩極。
論流行
這是一篇論文,並非專書。事實上齊美爾書目著作不多。
齊美爾認為,在流行發展過程中兼具兩種貌似矛盾特色,一個是模仿群體特徵的「趨同」(imitation),但個體在其中卻又有一種要突顯自己的「標異」(demarcation),所以流行始終都在一窩蜂、又快速消散之間的雙元性擺盪,原因就在此。齊美爾特別提到14-15世紀佛羅倫斯沒有流行,因為當時每個人都自有一套的穿着方式,因此無法產生趨同。 另外,流行還有一種強烈的「活在當下之感」(sense of present),強調流行是一種忘卻過去,也不想未來的運動過程。 其他在論流行裡面約略提到的,諸如第三階級的出現、流行在現代社會尤其特出原因在於國家體制的關係、流行與忌妒的關係等等。
關於流行的社會學研究,在齊美爾之前有史賓塞(Spencer)的;在<論流行>之後,最出名者一個是美國布魯默(Herbert Blumer)的「集體選擇」研究,以及法國羅蘭·巴特的《流行體系》。 一般後世學者論流行時,往往會認為齊美爾是一個「涓滴理論」(trickle down),即他主張流行是由上階層開始帶動,下階層模仿的過程,其他研究散布過程理論者,出現由下而上、水平傳遞等觀點,認為自己是跟齊美爾傳統觀點不同的。事實上齊美爾雖有這種說法,但是並非緊扣階級觀點,只是被後世過度詮釋。
齊美爾身後事
齊美爾由於猶太人身分,加之並非完全科學化的論述,在死後與20世紀初期沒沒無聞,事實上思想卻廣為其他社會學家引用,影響甚鉅。如功能論帕森思對現代社會的觀點、法蘭克福學派霍克海默曾為他與韋伯的學生、象徵互動論從他觀察大都會生活上獲得理論基礎與方法論、德國哲學與社會學家哈伯瑪斯等人,而社會學家盧曼更是在1980年代後大力復興與倡導齊美爾觀點與哲學。現在,齊美爾也廣為後現代論者重視。
在兩岸三地,台灣部分有由聯經出版社出版,劉小楓翻譯與撰寫的《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在中國有由華夏出版社出版的《貨幣哲學》、《社會學》全本翻譯。
資料來源
- ↑ 齊美爾逝世百年 鄭作彧:齊美爾的社會學與計算機仿真技術 .騰訊網 [2018-9-26]
- ↑ 齊美爾逝世百年 鄭作彧:齊美爾的社會學與計算機仿真技術 .澎湃新聞 [2018-9-26]
- ↑ 齊美爾逝世百年 鄭作彧:齊美爾的社會學與計算機仿真技術 .澎湃新聞 [2018-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