橈側腕屈肌
基本信息
- 中文名*橈側腕屈肌
- 科室*解剖
概述
腕屈肌:位於前臂部內側的屈腕關節肌肉。有腕橈側和尺側屈肌,起始於肱骨內側上髁和尺骨鷹嘴。腕橈側屈肌沿橈骨內側緣緊後方向下行,止於第2(有的為第3)掌骨近端;止腱在腕部包有滑膜鞘。腕尺側屈肌行於腕橈側屈肌後方,向下止於副碗骨。
腕關節顯露途徑
腕橈側切口適用於腕舟骨骨折延遲癒合或不癒合植骨術等。手術步驟:切口起自第一掌骨基底部,經腕橈側窩部,並稍斜向背側於拇長、短伸肌之間,向近側做長約5cm切口。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可見頭靜脈、橈神經淺支。於橈神經淺支與拇短伸肌之間切開深筋膜,顯露拇長伸肌腱、拇長展肌腱及拇短伸肌腱,再向深面解剖分離,顯露橈動靜脈。然後,將頭靜脈、橈神經淺支及拇長伸肌腱牽向背側,將橈動脈、拇長展肌腱及拇短伸肌腱牽向掌側,切開腕橈側副韌帶及關節囊,即可顯露橈骨莖突、舟骨及大小多角骨。
腕掌側切口適應症為:
①月骨脫位切開復位術。
②月骨摘除術。
③腕管切開減壓術等。
手術步驟:切口自大小魚際間皺紋處始,向腕橫紋近側做長約6~8cm的「S」形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深筋膜及腕掌側韌帶,牽開掌長肌腱顯露腕橫韌帶。縱形切開腕橫韌帶,顯露腕管及其內容。將正中神經分離後,用膠皮膜牽向橈側保護之,並將掌長肌腱、橈側腕屈肌腱及拇長屈肌腱牽向橈側,指深、淺屈肌腱牽向尺側,即可顯露腕關節囊。腕背側切口適應症為:①腕關節腕關節結核病灶清除術。②腕關節滑膜切除術。③腕關節融合術及橈骨下端腫瘤切除術。手術步驟:切口自第3掌骨基底遠側2cm始,向腕上做長約6~8cm的「S」形切口。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牽開皮下靜脈及前臂背側皮神經,縱形切開深筋膜及腕背側韌帶。將拇長伸肌腱牽向橈側,指總伸肌腱,示指固有伸肌腱牽向尺側,即可顯露腕關節囊。切開關節囊,即可顯露腕掌關節及橈腕關節。
H反射在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應用: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最為常見的類型,約占50%~60%,C6及C7神經根受累在神經根型頸椎病中所占的比例高達81.3%。臨床上對於神經根型頸椎病仍以保守治療為主,但對於長期保守治療無效且患者無法耐受相應症狀者,手術治療也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近期研究證NDI、SF-36、SF-12及VAS疼痛評分等評分系統都是較為可靠的評估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效果的方法,但由於個體對於不適及疼痛等的耐受能力不同,所以利用評分量表進行評估較易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橈側腕屈肌H反射是一項常規且可靠的評估C6及C7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神經電生理技術。故在本次研究中,我們試圖通過術前及術後橈側腕屈肌H反射的相關電生理參數的變化對C6或C7神經根型頸椎病手術治療的有效性進行客觀地評估。
橈側腕屈肌H反射由Deschuytere於1976年首次報道,Sabbahi及其同事通過對不同頭部姿勢對橈側腕屈肌H反射的影響進行研究後證明了神經根受壓時可引起橈側腕屈肌H反射的變化,進而明確了橈側腕屈肌H反射對於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價值。1981年Jabre首次使用表面電極記錄橈側腕屈肌H反射,此後該方法被廣泛應用於橈側腕屈肌H反射的研究之中。這主要是由於表面電極較之針電極可以更準確地記錄到橈側腕屈肌H反射的波幅,但由於前臂由正中神經支配的肌肉數量較多,且分布較為密集,故通過表面電極所記錄到橈側腕屈肌H反射的各項參數容易受到其他肌肉來源的容量傳導的影響。故在本次研究中,我們選擇同心圓針電極作為記錄H反射的方法,由於同心圓針電極主要記錄針芯與針外套筒之間的電勢差,故其只記錄局限在針尖周圍直徑500μm範圍內的肌肉纖維所產生的波幅以及直徑2.5mm範圍內的肌肉纖維所產生的記錄電位。
因此使用同心圓針作為記錄電極可以明確H反射確實來源於橈側腕屈肌,而非其他正中神經所支配的肌肉,從而記錄到可靠的M波及H反射的初始潛伏期。除容量傳導外,另一類容易混淆橈側腕屈肌H反射的電生理因素便是F波,F波通常於超強電刺激時自運動纖維傳入換元後又自運動神經纖維傳出,由於F波潛伏期與H反射較為接近故容易造成混淆。但在本次研究中,我們通過由弱到強的電刺激,進而觀察到了所有可得H反射波幅由小至大,而後又逐漸縮小直至消失的這一經典現象,從而明確地與F波進行了區別。[1]
參考文獻
- ↑ 橈側腕屈肌 - 橈側腕屈肌鍛煉動作圖解方法」,健身吧, 2013-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