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萼涵
梁萼涵(LiangEHan)(1798-1858),字心芳,號棣軒。原籍山東榮成孟家莊(現屬環翠區)。梁萼涵原名梁萼滋,嘉慶皇帝鍾愛他的才幹給他賜名,意為包容蘊藏、滋潤溫暖、化育延續之意。梁萼涵學識淵博,任職勤勉,耿直真誠,辦事秉公,直言善諫,針砭時弊,深受道光皇帝信賴。
清道光年間歷任功臣館編纂、國史館編修、順天鄉試同考官、福建道監察御史、河南鄉試副考官、光祿寺少卿、浙江按察使、甘肅布政使、雲南布政使、山西巡撫、雲南巡撫。道光二十五年(1845)因病告歸。因在山西巡撫任內,明令廢除交城縣貢余皮張陋規,廷議時,一致認為他廉節自愛。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降旨召用,因腿疾得免。清咸豐八年(1858)卒,著有《伯孟書齋稿》。
目錄
初為清官
梁萼涵出生在一個有良田百畝,房屋數十間的殷實人家。其父梁敬亭,重視讀書,熱衷功名, 曾花錢捐得一個"附生"。他對子侄們的讀書尤其重視,督促他們趁青春年少"強學力行"。梁萼涵在其父的嚴教下,日夜苦讀,強學博覽,精通古今,加上天生聰穎,進步神速。嘉慶十八年(1813年),拔貢。後在刑部做了個七品京官。嘉慶二十三年中恩科順天舉人。嘉慶二十五年中進士。
青少年時的梁萼涵秀外慧中,聰明過人,憑真才實學,得到皇帝的賞識。"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由七品京官升到二品大員,光宗耀祖,風光無限。他先後做過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職編修,功臣館纂修,國史館協修。道光乙酉科順天鄉試同考官,道光辛卯科河南鄉試副考官,福建道監察御史,京畿道監察御史,戶科給事中,光祿少卿,簡放浙江按察使,甘肅布政使,雲南布政使,山西巡撫,調補雲南巡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誥授資政大夫。
梁萼涵[1]在任山西巡撫以前,為官還是比較清廉的,為百姓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為國家付出一番心血,受到人們的好評。
道光二十一年,梁萼涵升遷山西巡撫,成為年輕的封疆大吏。上任之初,他大刀闊斧地革除了一些陋規惡習。儘管這些舉措在朝堂上褒貶不一,但他銳氣十足,毫不退縮,受到山西百姓的歡迎,得到道光皇帝的肯定。此時的梁萼涵,閒余時間,著書立說,有《伯孟書齋稿》存世。雅興所至,和學者文人遊覽名勝、詩文對答。在蘭州名勝"東壽堂",有他和著名學者梁章鉅所題的對聯(梁章鉅聯:水自石邊流出冷;風從花里過來香。梁萼涵聯:高柳十闈,鶯聲當戶; 文窗四辟, 花影如潮)。此時是梁萼涵為官最得意的時刻。
後為貪官
然而,"人情翻復似波瀾",梁萼涵在人生的鼎盛時期,為金錢所誘惑,走上了邪路。這位本來可大作為的封疆大吏,卻因晚節不保,名聲狼藉,遺恨終生。
山西是個內陸省,食鹽靠從沿海販運。食鹽自古以來由國家專運專賣,嚴禁私人販運。但當時很多不法鹽商鋌而走險,私販食鹽,十分猖獗,屢禁不止。此時的梁萼涵,利令智昏,置國家利益於不顧,把百姓的疾苦拋在九霄雲外,與不法大鹽商互相勾結,通過所謂的取締私運,巧取豪奪,私分白銀3000萬兩。不久事發,咸豐帝下旨查抄梁家。梁家在京城的密探,火速來威通風報信。得到消息後,梁家連夜把大量金銀財寶轉移他處。當文登營守備鄭連登接旨帶兵查抄時,梁家又重金賄賂,天天酒肉款待,臨走金銀相贈。此案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
道光二十五年(1845)因病告歸。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降旨召用,因腿疾得免。
梁萼涵為官30餘年,所貪銀兩難以計算。這些贓銀,除了兩次任考官收受賄賂外,大部分是巡撫任上所得。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他回孟家莊,8個侄子出莊迎接,梁萼涵當場向每個侄子賞銀1000兩,真是一擲千金,何其大方!要知道,當年武將谷生琰戰死疆場,為國捐軀,皇帝賜葬才賞銀400兩。此時,正是鴉片戰爭失敗,清政府割地賠款,國人心頭滴血的時刻,梁萼涵卻衣錦還鄉,揮金如土,這與以身殉國的關天培、發配新疆的林則徐相比,反差何其大也!
道光十七年,梁萼涵將家由榮成孟家莊遷往文登萬家莊,選中三面環山一面緊連平泊的"椅子"地,開始大規模修建梁氏莊園。
梁氏莊園於咸豐二年(1852年)開工,梁萼涵在莊園開工後6年去世。歷經三代人經營,民國十四年(1925年),莊園才告完成。莊園的主人開賭場,放高利貸,囤積居奇,巧取豪奪,挖空心思。在近20個村莊共占地28800畝,山巒無法計算,房屋(包括主房、陪房)共2947間,商號、油房、藥房20多處。環莊修有高3米的圍牆,四角與東西兩側築炮樓六座,莊園裡有自己的武裝,時為文、榮、威、牟首富。
清咸豐八年(1858)卒,
縱觀梁萼涵一生,前半生還算廉潔,後半生卻完全相反,"與其有譽於前,孰若無毀於其後",一世聰明的梁萼涵,晚節不保(據文登市志),留下永久的遺憾,令人嘆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