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背伯勞
棕背伯勞 |
---|
圖片來自flickr |
基本資料 |
學名 Lanius schach 目/科/屬 雀形/伯勞/伯勞 遷徏狀態 留鳥 普遍性 普遍 體長/體重 20-25cm/42-50g |
棕背伯勞,雌雄同型。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腳黑褐色。
formosae亞種
- 成鳥繁殖期
- 黑色過眼帶及前額黑色。頭上、後頸至上背灰色。
- 肩羽、下背及尾上覆羽橙棕色。
- 翼及尾羽黑色。尾羽外緣橙棕色。
- 初級飛羽基部有白斑塊。飛羽末端白色。
- 體下米白色,脇至尾下覆羽橙棕色。
- 雌鳥黑過眼帶稍窄,翼白斑亦不明顯。
- 亞成鳥羽色黯淡,嘴基黃褐色,背有鱗斑,翼及飛羽具淡色羽緣。
- 金門地區schach亞種
腹部色紅棕色。 此亞種分暗色型,體背灰黑色,腹面污褐色。及中間型,羽色介於普通型與暗色型之間。
- 飛行時,初級飛羽基部有明顯白斑。
目錄
棲地&習性
繁殖
分佈區的北及中部從3月底至7月,主要在4月/ 5月鋪設。南方則為2月,6-9月及12月在馬來半島。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
鳴聲
刺耳聒噪的聲音,似「 scha-scha-scha-schi,schi,schi」或粗啞「嗄嗄」。也會模仿人類、其他鳥類、動物聲音。
分佈
亞種和分佈
- L. s. erythronotus (Vigors, 1831) – Indian Long-tailed Shrike –哈薩克斯坦(2016年繁殖紀錄在西北)),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北卡羅萊納州和東北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南部除外)從東至北卡羅來納州和印度;可能也是伊朗東北。
- L. s. caniceps Blyth, 1846 – 北卡羅來納州和印度半島和北斯里蘭卡。
- L. s. schach Linnaeus, 1758 – Chinese Long-tailed Shrike – C,S和SE中國(包括海南),台灣和越南北部(Tonkin和Annam)。
- L. s. tricolor Hodgson, 1837 – Himalayan Long-tailed Shrike –尼泊爾和印度東部 E到緬甸,南中國(南西藏,雲南),北老撾和北泰國。
- L. longicaudatus Ogilvie-Grant,1902年-C,SE&S泰國和S老撾,也可能是S緬甸(Tenasserim)。
- L. s. bentet Horsfield, 1821 – Sunda Long-tailed Shrike –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巴厘島和Lesser Sundas(E到東帝汶和Sermata))。
- L. s. nasutus Scopoli, 1786 – Philippine Long-tailed Shrike –菲律賓(巴拉望島和蘇魯島除外)和婆羅洲東北。
- L. suluensis (Mearns,1905年)– S菲律賓的Sulu群島(Jolo)。
- L. stresemanni Mertens,1923年 - 新幾內亞E(幾內亞半島和鄰近的腹地,東南部S坡)。[1]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參考文獻
- ↑ long-tailed shrike,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