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茅膏菜(變種植物)
目錄
開花的種類——茅膏菜(變種植物)
俗稱石龍芽草、盾葉茅膏菜、球子參(雲南)、牛打架、山胡椒草、打古子、筋骨草、蒼蠅王(四川)。屬於多年生草本,高9-32厘米,淡綠色。基生葉密集成近一輪或最上幾片着生於節間伸長的莖上,退化、脫落或最下數片不退化、宿存。螺狀聚傘花序生於枝頂和莖頂,具花3-22朵。種子橢圓形、卵形或球形。花果期6-9月。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和西藏。生於1200-3650米。模式標本采自四川。本變種隨地理分布和生境不同,其形態變化較大,據連續變化情況仍可分出披針萼型和卵萼型。
茅膏菜(學名:Drosera peltata Sm. ex Willd. var. multisepala Y. Z. Ruan)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盾葉茅膏菜
- 拉丁學名:Drosera peltata Sm. ex Willd. var. multisepala Y. Z. Ruan
- 別 名:石龍芽草、球子參、牛打架、山胡椒草、打古子、筋骨草、蒼蠅王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瓶子草目
- 科:茅膏菜科
- 屬:茅膏菜屬
- 亞 屬:有球莖亞屬
- 種:盾葉茅膏菜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直立,有時攀援狀,高9-32厘米,淡綠色,具紫紅色汁液;鱗莖狀球莖紫色,球形,直徑1-8毫米;莖地下部分長1-4厘米,地上部分通常直,無毛或具乳突狀黑色腺點,頂部3至多分枝。基生葉密集成近一輪或最上幾片着生於節間伸長的莖上,退化、脫落或最下數片不退化、宿存;退化基生葉線狀鑽形,長約2毫米;不退化基生葉圓形或扁圓形,葉柄長2-8毫米,葉片長2-4毫米;莖生葉稀疏,盾狀,互生,葉柄長8-13毫米;葉片半月形或半圓形,長2-3毫米,基部近截平,葉緣密具單一或成對而一長一短的頭狀粘腺毛,背面無毛。螺狀聚傘花序生於枝頂和莖頂,分叉或二歧狀分枝,或不分枝,具花3-22朵;花序下部的苞片楔形或倒披針形,頂部具3-5腺齒或全緣,邊緣無毛或被腺毛,兩面無毛或背面密被腺毛,中、上部的苞片漸狹為鑽形;花梗長6-20毫米;花萼長約4毫米,5-7裂,裂片大小不一,歪斜、一邊具角的披針形或卵形,背面疏或密被長腺毛,邊緣全部或僅中部以上密被長腺毛,整齊或僅頂部稍缺裂;花瓣楔形,白色、淡紅色或紅色,基部有黑點或無;雄蕊5,長約5毫米;子房近球形,淡綠色,無毛,1室,胚珠多數,花柱3-5,稀6,各2深裂,裂條頂部分別為2-3和3-5淺裂。蒴果長2-4毫米,3-5裂,稀6裂。種子橢圓形、卵形或球形,種皮脈紋加厚成蜂房格狀。花果期6-9月。 [1]
本種提示
本變種球莖生食會麻口,過量服食有毒。據載藥用可治跌打損傷。
本變種隨地理分布和生境不同,其形態變化較大,據連續變化情況仍可分出如下二種類型:
A. 披針萼型:萼5,裂片具角披針形,背面具疏腺毛;花柱3(-6);果爿3(-6)。本型分布於雲南大理以南者,植物體上部2-3分枝,花序常不分叉;種子橢圓形。分布於雲南維西以北和四川西南部者,植物體上部常多分枝;花序常分又或為二歧狀分枝;種子圓球形。(圖版10:8)
B. 卵萼型:萼5-7,裂片大小不一,多少歪斜,近卵形,具角;植物體上部3至多分枝;花序分叉或不分叉。分布於雲南維西以北、四川西南部、貴州西部和西藏東部、南部。
茅膏菜(學名:Drosera peltata Thunb.)
是茅膏菜科茅膏菜屬植物植物,多年生草本,直立,高可達32厘米,淡綠色,鱗莖狀球莖紫色,基生葉密集成,莖生葉稀疏,盾狀,葉互生,葉片半月形或半圓形,基部近截平,背面無毛。螺狀聚傘花序生於枝頂和莖頂,有花;花序下部的苞片楔形或倒披針形,裂片大小不一,歪斜、花瓣楔形,白色、淡紅色或紅色,種子種皮脈紋加厚成蜂房格狀。6-9月開花結果。
分布於中國雲南、四川西南部、貴州西部和西藏南部。生於1200-3650米的松林和疏林下,草叢或灌叢中,田邊、水旁、草坪亦可見。
近種區別
盾葉茅膏菜、新月茅膏菜和光萼茅膏菜彼此外形相似,它們的主要區別點是:
1.盾葉茅膏菜:基生葉花時不鱗片狀,宿存;莖通常不分枝;萼片5,邊緣和背面密被腺毛,卵形;花柱3;蒴果開裂為3果爿;模式標本產於大洋洲東部。
2.新月茅膏菜:基生葉花時通常脫落,部分鱗片狀;莖分枝或不分枝,萼片5,無毛,邊緣齧蝕狀,具疏齒,菱狀卵形,花柱3;蒴果開裂為3果爿;模式標本產於印度東部。
3.茅膏菜的基生葉花時通常脫落或乾枯,大多呈鱗片狀,莖通常2至多分枝;萼片5-7,歪斜、具角披針形或卵形,背面和邊緣被腺毛;花柱3-5(-6);蒴果開裂為3-5(-6)果爿,模式標本產於中國西南部。
4.光萼茅膏菜:基生葉花時脫落或乾枯,稀宿存,部分鱗片狀;莖2至多分枝;萼片5(-6),背面無毛,邊緣具腺毛;花柱2-5(-6);蒴果開裂為2-5(-6)果爿,模式標本產於中國南部至東部。
栽培技術
整地:在開始種植前20天先期施入腐熟的農家肥,施肥量4.5×10千克/公頃,施肥後進行深翻。種植前,對土地進行整理,按寬80-100厘米、高40-60厘米起壟,壟間距120-150厘米。壟上栽培茅膏菜,壟溝栽培藏菖蒲。
水肥:茅膏菜怕澇,因其葉片分泌的腺體遇水後會使莖葉腐爛,因此在雨季要不時觀察水面變化情況,可能出現水澇時應及時進行排澇。茅膏菜生長期比較短,在9月份溫度降低時,生長開始減緩,直至停止生長。在越冬時注意保持土壤水份的濕度,不宜出現乾旱時間過長。
第二年開春時,追肥一次,施入腐熟的農家肥3×10千克/公頃,並施入氮肥300千克/公頃。其它與第一年管理同樣。
收穫:第二年7-8月份的開花盛期采全草,除去雜質後陰乾。 [2]
主要價值
該種全草有毒,葉的水浸液觸及皮膚,可引起灼痛、發炎;家畜誤食可出現氫氰酸中毒症狀。以全草入藥,具有袪風除濕、行血止痛、治風濕骨痛和抗菌消炎功效,藏醫臨床常用於治療月經不調、舊傷復發、瘰癘等症,還可以作為抗衰老、延年益壽的滋補藥。
《中藥大辭典》:茅膏菜
拼音注音:Máo Gāo Cài
別名:石龍芽草(《植物名實圖考》),山胡椒(《分類草藥性》),胡椒草(《四川中藥志》),夏無蹤、白花葉(《湖南藥物志》),黃金絲、滴水不干(《江蘇藥材志》)。山地皮(《貴州草藥》),捕蟲草、食蟲草、柔魚草(《福建中草藥》),蒼蠅草,捕蠅草、蒼蠅網、珍珠草、野高梁(《雲南中草藥》)。
出處:《本草拾遺》
來源:為茅膏菜科植物茅膏菜的全草。5~6月采,鮮用或曬乾。
生境分布:生林下、草叢等半陰濕地。分布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及西藏南部。
原形態
多年生柔弱小草本,高6~25厘米。根球形。莖直立,纖細,單一或上部分枝。根生葉較小,圓形,花時枯雕;莖生葉互生,有細柄,長約1厘米;葉片彎月形,橫徑約5毫米,基部呈凹狀,邊緣及葉面有多數細毛,分泌粘液,有時呈露珠狀,能捕小蟲。短總狀花序,着生枝梢;花細小;萼片5,基部連合,卵形,有不整齊的緣齒,邊緣有腺毛;花瓣5,白色,狹長倒卵形,較萼片長,具有色縱紋;雄蕊5,花絲細長;雌蕊單一,子房上位,1室,花柱3,指狀4裂。蒴果室背開裂。種子細小,橢圓形,有縱條。花期5~6月。
化學成分:全草含磯松素、茅膏醌、羥萘醌、氫化萘醌等多種醌類成分。腺毛分泌物含類似胰酶的蛋白酶。
藥理作用:磯松素的藥理作用參見"白花丹"條。
性味:甘辛,平,有毒。
- ①《本草抬遺》:"味甘,平,無毒。"
- ②《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無毒。"
功能主治:治胃痛,赤白痢,小兒疳積,跌打損傷。
複方
①治感冒發熱:鮮茅膏菜十株。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②治吐血及胃氣痛:滴水不干一把。煎湯服。(《江蘇藥材志》)
③治咽喉痛,痢疾:茅膏菜三至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④治刀砍斧傷:茅膏菜、白花草研粉調開水服。(《四川中藥志》)
⑤治瘰癧:鮮茅膏菜搗爛,敷患處。(《福建中草藥》)
⑥治小兒疳積:茅膏菜三至四分。水煎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3]
臨床應用
①治療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
將茅膏菜全草曬乾研末,用水調和,做成綠豆或黃豆大小的丸子敷患處(痛點),外加膠布固定,24小時後取去。敷藥後局部有輕微灼痛感,並可出現水泡,此為正常反應。曾治40例,均獲一定效果。
②治療神經性皮炎
取鮮茅膏菜全草適量搗爛外擦患處,擦至皮膚灼痛為度,日1次(無鮮品可用乾草加白酒適量搗爛)。治療神經性皮炎8例,經3~4次治療後,局部癢止,鱗屑脫落,收到近期療效。
摘錄 《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