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椎動脈

椎動脈起於鎖骨下動脈第一段上壁,發出後穿經第6頸椎以上的橫突孔,在寰椎側塊後方向內側彎曲,穿經枕骨大孔進入顱腔,在腦橋下緣,與對側椎動脈聯合形成基底動脈。偶爾它可在第5、4或第7頸椎進入橫突孔。椎動脈第1段在頸長肌和前斜角肌之間向後上行,在頸總動脈和椎靜脈後方與甲狀腺下動脈相交叉。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椎動脈 外文名 Vertebral artery
  • 別稱 椎基底動脈系統
  • 分段 前四段為顱外段,第五段為顱內段 患病症狀 眩暈 臨床症狀分類 椎動脈型頸椎病等

目錄

1 概述

2 椎動脈型頸椎病:

▪ 1.簡介:

▪ 2.病因:

▪ 3.臨床表現:

3 檢查:

概述

左側動脈則被胸導管跨過,該動脈後方有第7頸椎橫突、星狀神經節及第7、8頸神經後支。

椎動脈第2段穿經頸椎橫突孔上升,並與星狀神經節的分支和椎靜脈構成的靜脈叢伴行。

此段椎動脈在頸6-頸2脊神經前支前方,幾乎垂直上升至樞椎橫突孔,繼而轉向外側達寰椎橫突孔,此處開始為椎動脈第3段,經頭外側直肌內側彎曲向後行至寰椎側塊內後方、第1頸神經前支外側,繼而行於寰椎後弓上面的椎動脈溝,在寰枕後膜下緣穿入椎管。

此段位於枕下三角內並由頭半棘肌覆蓋,在第1頸神經後支和該動脈與寰椎後弓之間。

椎動脈第4段穿硬腦膜、蛛網膜在舌下神經根前方上行,在延髓前面斜上行至腦橋下緣處,與對側動脈聯合形成沿中線走行的基底動脈

椎動脈型頸椎病

1.簡介: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退行性改變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導致以眩暈為主要症狀的臨床綜合徵,嚴重時可發生猝倒,影響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質量。有研究發現50歲以上頭暈患者中,約50%為頸性眩暈。

2.病因: 本病是因各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因素致使椎動脈遭受刺激或壓迫,以致血管狹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所致。

3.臨床表現:

1.頸椎病的一般症狀: 如頸痛、後枕部痛、頸部活動受限等。如波及脊髓或脊神經根,則出現相應的症狀。

2.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症狀:

(1)偏頭痛:以顳部為劇,多呈跳痛或刺痛

(2)迷路症狀:主要為耳鳴、聽力減退及耳聾等症狀。

(3)前庭症狀:主要表現為眩暈,

(4)記憶力減退。

(5)視力障礙:出現視力減退、視物模糊、復視、幻視及短暫的失明等。

(6)精神症狀:以神經衰弱為主要表現,多伴有近事健忘、失眠及多夢現象。

(7)發音障礙:主要表現為發音不清、嘶啞及口唇麻木感等,嚴重者可出現發音困難,甚至影響吞咽。

(8)猝倒:即當患者在某一體位頭頸轉動時,突感頭昏、頭痛,患者立即抱頭,雙下肢似失控狀發軟無力,隨即跌(坐)倒在地。

3.自主神經症狀: 臨床上以胃腸、心血管及呼吸系統症狀為多。個別病例可出現瞳孔縮小、眼瞼下垂及眼球內陷等。

檢查

1.X線改變: 平片X線檢查(主要是頸椎功能位的檢查,判定有無椎體節段不穩)可見頸椎生理曲度改變、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後緣骨贅、項韌帶鈣化、椎體移位。

2.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技術: 通過股動脈穿刺與插入導管,注入少量造影劑,以數字減影成像技術獲得的清晰的椎動脈圖像。

3.MRI成像技術: 對判定脊髓狀態以及兩側橫突孔有無變異、是否對稱、內徑有無差異等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無損傷的椎動脈MR成像技術(MRA),對椎動脈的判定既安全又具有診斷價值。

4.其他: 包括傳統的椎動脈造影、CT檢查等均可酌情選用。[1]

參考文獻

  1. 椎動脈的解剖結構,醫學教育網 20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