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腦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腦橋

腦橋,又稱橋腦,是腦幹部的一部分。位於延髓和中腦之間,前、後緣有橫溝分界。腦橋的腹側面積腦橋基底,內有大量的橫行纖維,連接小腦半球,也有一些縱行的神經纖維[1]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腦橋

外文名 pons

所在地 延髓上方 [2]

T010d9ab6f357a5a766.jpg

生理功能 調整呼吸

拼音 Nao Qiao

解剖學特點

腦橋介於中腦與延髓之間,分為腹側的基底和背側的被蓋部。

腦橋腹側面寬闊膨隆,稱腦橋基底。其上緣與中腦的大腦腳相接;下緣借腦橋延髓溝與延髓相續。在腦橋延髓溝內自內向外依次有外展神經、面神經和前庭蝸神經根出腦。腹側面正中有一縱行淺溝,稱基底溝,容納基底動脈。

腹側面有大量的橫行纖維,向兩側逐漸變窄,移行為小腦中腳或腦橋臂,轉向背側進入小腦。移行處有大的三叉神經根附着,通常把此根視為腦橋腹側面與小腦中腳的分界線。腦橋基底部為聯繫大、小腦皮質間的中繼站。

46ef65bafeaa43a4a4819ce69bfde6cb.jpg

延髓、腦橋與後方小腦的交角處,臨床上稱為腦橋小腦三角,前庭蝸神經恰位於此處,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當該處有腫瘤壓迫前庭蝸神經纖維時,可出現聽力障礙和小腦損害的症狀,同時腫瘤還可壓迫面神經、三叉神經、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產生相應的症狀。腦橋的前端狹細,為腦橋與中腦的移行部,稱菱腦峽,此處可見左右小腦上腳或稱結合臂,自小腦行向前下。

左右結合臂之間有前髓帆,滑車神經於前髓帆內交叉後,在中線兩側出腦,出腦後繞過大腦腳,再到腦幹腹側。滑車神經是惟一的一對自腦幹背面出腦的神經。

自腦橋出入的腦神經有三叉神經、外展神經、面神經和前庭蝸神經。三叉神經根在腦橋基底部與小腦中腳交界處出入腦橋,外展神經、面神經和前庭蝸神經的根,自內向外位於延髓腦橋溝內。外展神經靠內側,距正中線4~5cm,前庭蝸神經在最外側,恰居腦橋小腦三角處。面神經在前庭蝸神經的內側,它與前庭蝸神經之間有細小的中間神經。

腦橋出血

多突然發病,劇烈頭痛、頭暈、嘔吐、倒地,並於數分鐘內意識喪失,進入深度昏迷。出血往往自一側腦橋開始,表現為交叉性癱瘓,即出血側面部癱瘓和對側上下肢弛緩性癱瘓。頭和兩眼轉向非出血側,呈"凝視癱肢"狀。

T01b7a1d99bbbaabe5c.jpg

少部分(約占20%)患者可局限於此類小範圍出血;大多數則迅速波及對側,出現兩側面部和肢體均癱瘓,雙側病理征陽性,頭和兩眼回到正中,兩側瞳孔極度縮小,呈針尖樣(此為特徵性表現,系由腦橋內交感神經纖維受損所致);常持續高熱,並可使延髓呼吸中樞受影響而早期出現呼吸困難。危重者很快出現呼吸不規則,血壓下降,雙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死亡率高。

腦橋出血的診斷要點:

1)中老年患者,急性起病,病情進展迅速,有腦血管病發病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

2)重症腦橋出血的特徵性臨床表現:起病時及24小時內可出現意識障礙、中樞性高熱、呼吸障礙、四肢癱或交叉癱、針尖樣瞳孔縮小、眼球浮動(ocularbobbing)等,臨床症狀複雜,多合併應激性消化道出血、感染、多臟器功能衰竭等併發症;

3)確診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如顱腦CT、MRI。出血部位、出血量是影響預後的主要因素。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