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椎管狹窄是指各種原因引起椎管變窄,壓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經根,從而導致疼痛、麻木、肢體無力、跛行、大小便障礙等一系列神經功能障礙的一類疾病。椎管狹窄從狹窄部位上分為頸椎管狹窄、胸椎管狹窄及腰椎管狹窄胸椎管狹窄較為少見。從病因上主要分為先天性椎管狹窄及後天獲得性椎管狹窄。主要表現為相應部位的疼痛、麻木和活動障礙,可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採取手術治療或非手術治療,預後較好。是由於在脊柱的生長形成中,營養外傷等因素造成椎管發育的先天性狹窄疾病,大部分患者開始無症狀,到中年後由於脊柱的一些退行性病變或損傷,導致症狀和體徵出現。 後天性椎管狹窄

人體脊柱有24塊椎骨,分為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其中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幼年時有5塊,成年後合為一塊骶骨;尾椎幼年時為3~4塊,成年後合為一塊尾骨。椎管狹窄是椎管、神經根管、椎間孔等部位狹窄,椎管容積變小,壓迫脊髓、馬尾神經、神經根,導致出現機體無力、肢體麻木,甚至大小便障礙的症狀。根據發病部位可分為頸、胸、腰椎管狹窄,根據發病成因可分為先天性椎管狹窄和後天繼發性椎管狹窄。[1]

是由於椎間盤突出、椎體增生、椎體滑脫以及後縱韌帶、黃韌帶增生肥厚等引起的椎管容積改變及硬膜囊本身的狹窄。頸椎管狹窄症好發節段依次為C5/6、C6/7、C4/5。頸椎是脊柱中活動度最大的節段,運動負荷引起椎間盤退變、椎間隙變窄、椎體邊緣產生骨贅,引起椎體排列不良,最終產生頸椎管狹窄或椎間孔狹窄,壓迫相應節段脊髓或神經根產生症狀。先天性或後天退變因素等導致的胸脊髓及神經根受壓導致相應的臨床症狀和體徵的疾病,相對其他類型較少見。是指各種形式的椎管、神經管以及椎間孔的狹窄,及軟組織引起的椎管容積改變及硬膜囊本身的狹窄等引起的一系列腰腿痛及一系列神經系統症狀出現。稱為腰椎管狹窄症。椎管狹窄可以由很多原因引起,有先天性因素和後天性因素,主要包括先天發育異常、退行性病變、外傷、醫源性因素和骨質增生,最常見的病因是退行性病變。

先天發育異常主要為先天性小椎管,特點是多節椎管發病起病較早,神經功能症狀明顯。主要是由於脊柱發生退行性病變所引起。脊柱受外傷時,特別是外傷較重引起脊柱骨折或脫位時常引起椎管狹窄。除因手術操作失誤外,多由於脊柱融合術後引起棘間韌帶和黃韌帶肥厚或植骨部椎板增厚,使椎管變窄壓迫馬尾神經。骨質增生是由於關節退行性變,以致關節軟骨被破壞而引起的慢性關節病,長期的骨質增生也可導致椎管的椎管狹窄的發病率與年齡相關。40~50歲的發病率為1.7%~2.2%,70~80歲的發病率為10.3%~11.2%。40~50歲男性:這個年齡段的男性的椎管易出現退行性病變導致椎管狹窄發生。

目錄

誘發因素

脊柱畸形特發性,先天性,神經肌肉型,間質性,創傷性等原因都可導致脊柱畸形,脊柱出現形態上的異常,可誘發椎管狹窄。腫瘤是發生於脊柱的原發性及繼發性腫瘤,良性腫瘤多累及後方結構,惡性腫瘤則多累及椎體,因此導致椎管出現狹窄。症狀不同部位的椎管狹窄表現略有不同,主要有相應部位的疼痛、感覺麻木,肢體活動障礙,大小便功能障礙和性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四肢麻木,過敏或疼痛,大多數患者為始發症狀,四肢可同時發病,也可以一側肢體先出現症狀,但大多數患者感覺障礙先從上肢開始,尤以手臂部多發,軀幹部症狀有第二肋或第四肋以下感覺障礙,胸,腹或骨盆區發緊。 肢體活動、大小便功能障礙。

胸椎管狹窄:胸椎管狹窄主要表現為背部的疼痛,疼痛通常是持續性的,椎管狹窄節段以下軀體感覺麻木,可有束帶感。雙下肢肢體感覺麻木、無力。胸椎管在解剖上更狹窄,因此下肢步態不穩、麻木、無力症狀出現更早。

腰椎管狹窄:疼痛、肌體無力,腰椎管狹窄最常見的表現的腰背部的反覆疼痛,臀部和下肢可出現放射痛,然後可有下肢麻木無力,肌肉萎縮。疼痛可表現為多種形式,如酸痛、麻痛、脹痛、放電樣和燒灼樣疼痛。

馬尾神經受壓症狀:最明顯的表現是鞍區的麻木,大小便障礙,性功能下降。這是椎管狹窄的最有特徵性的表現。走路時可有間歇跛行,站立或蹲下休息後出現好轉。椎管狹窄壓迫馬尾神經可影響大、小便,甚至造成下肢不完全癱瘓。脊柱損傷可引起腦脊液漏、硬脊膜假性囊腫。如果患者出現頸胸腰部的疼痛或麻木需及時就醫,醫生根據患者的受傷史、特徵表現和輔助檢查綜合判斷,椎管狹窄要與脊柱腫瘤脊柱結核、單純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相鑑別診斷。 就醫指征,出現頸、胸、腰的疼痛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一步檢查。疼痛明顯影響正常行走需及時就調理治療。

需要做的檢查

X線檢查正位X線片常顯示椎體輕度側彎,關節突間關節間距變小,有退行性變,側位X線片顯示椎管中央矢狀徑小。

脊髓造影:脊髓造影是診斷本病較可靠的方法,正位片可清楚顯示硬脊膜腔的大小,如出現條紋狀或根須狀陰影,表示馬尾神經根有受壓現象,如影柱呈節段性狹窄或中斷,表示為多發性梗阻。

MRI檢查:可見鞘膜囊和骨性椎二者大小比例改變,鞘膜囊和神經根受壓,硬膜外脂肪消失或減少,關節突肥大使椎管變窄,弓間韌帶、後縱韌帶肥厚

CT檢查:CT可清晰顯示硬脊膜腔的大小、椎管狹窄的嚴重程度、椎體周圍組織的情況,可通過椎管徑線長度與正常狀態對比。

電生理檢查:椎管狹窄可導致脊髓壓迫,神經電生理檢查有助於了解脊髓受壓情況,通過誘發電位刺激中樞神經的電活動,引起周圍神經元的電活動。

診斷標準:椎管狹窄主要表現為相應部位的疼痛、感覺麻木,活動障礙,大小便功能障礙,根據脊髓造影和X線顯示硬脊膜腔的大小改變和椎管中央矢狀徑小,可對椎管狹窄做出診斷。

鑑別診斷:脊柱腫瘤,脊柱腫瘤也可出現椎體破壞,腫瘤相關特異性檢查可確診,患者一般全身狀況較差,與本病可通過腫瘤標記物等腫瘤特異性檢查鑑別診斷。脊柱結核,X線檢查也可見椎體破壞,椎間隙狹窄,但結核起病緩慢,有低熱、疲倦,消瘦、盜汗、食欲不振與貧血等全身症狀,與本病可通過結核桿菌抗體測定試劑相鑑別。單純腰椎間盤突出:本病可表現為下肢的麻木和疼痛,主要由於神經根受到刺激引起,主要根據CT等影像學檢查進行鑑別。

運動神經元疾病:主要表現為四肢肌肉進行性萎縮、無力,最後進展為呼吸衰竭,本病一般沒有鞍區麻木和大小便障礙,影像學檢查椎管內徑多正常,以此相鑑別診斷。治療目的是解除對硬脊膜及神經根的壓迫,減輕疼痛症狀,恢復正常生活,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可選用保守治療、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椎管狹窄需短期治療即可,15~30天。可以讓患者臥床休息以緩解症狀,緩解後應佩戴腰圍下床活動,酌情進行肌肉功能鍛煉,牽引、按摩、理療熱敷、特定電磁波等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

丹參注射液:痛點及穴位封閉藥物可選用當歸、丹參注射液或2%普魯卡因加入強的松龍,5~7天一次,壓痛點明顯病人,治療效果好。脾胃虛弱所致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大便溏薄或腹瀉症者應慎用,腦出血等出血性疾病患者及凝血功能障礙者忌用。

強的松龍:強的松龍可用於封閉治療,效果顯著,但心臟病或急性心力衰竭、嚴重的精神病史,活動性胃、十二指腸潰瘍,新近胃腸吻合術後,較重的骨質疏鬆,明顯的糖尿病,嚴重的高血壓者應慎用。

神經營養藥物:能改善神經元功能,改善代謝。可通過抗氧化作用,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的藥物。常用的藥物有甲鈷胺、維生素B族等。可提高代謝功能,有麥角一類藥物,可支持神經正常代謝,支持神經細胞自身營養和鞏固的藥物,有丁苯酞類如銀杏製劑。肌肉鬆弛劑能選擇性地作用於運動神經終板膜上的N2受體,阻斷神經衝動向骨骼肌傳遞,導致肌肉鬆弛,可有高鉀血症,心血管反應等副作用,常用的有氯唑沙松、乙哌立松等。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適用部分保守治療無效或者病情症狀嚴重的患者,如馬尾神經功能障礙者,混合型椎管狹窄者。目的是解除對硬脊膜及神經根的壓迫。前路手術適於壓迫節段不多於兩個間隙的脊髓型頸椎管狹窄症。首先要充分減壓,然後要進行有效的融合,最傳統的方法是植入三皮質自體髂骨。矩形減壓,珊瑚人工骨植骨,鈦板固定術手術方,手術為了安全和無痛,原則上選擇全麻的方法。手術時將胸鎖乳突肌及頸動脈鞘牽向外側,而將舌骨肌群、氣管、食管牽向內側,頸長肌周圍有交感鏈,一旦損傷可導致Homer綜合徵,出現眼瞼下垂。

具體適應證包括頸椎間盤突出症、單節段或雙節段的頸椎管狹窄症壓迫脊髓或神經根,或明確造成頑固的[[交感神經]型頸椎管狹窄症的節段。不應選擇的條件有明顯的廣泛頸椎管狹窄、外傷性脫位骨折、明顯的頸椎不穩定、準備手術的間隙活動已經消失、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此外一個明確的頸椎間盤假體置換手術的禁忌證就是骨質疏鬆,因為椎間盤假體上、下兩側的金屬終板有陷入鄰近椎體的可能。手術後頸托固定兩周。手術第2天下地開始功能鍛煉。

後路椎板成形手術

基本目的是通過椎板減壓間接解除對脊髓的壓迫。適於發育性頸椎管狹窄症、壓迫節段超過兩節的脊髓型頸椎管狹窄症和後縱韌帶骨化症。常見的術式包括平林法及黑川法。平林方法切除棘突,將一側椎板根部切開,對側椎板根部用咬骨鉗咬薄形成合葉,將椎板向一側翻開並用線懸吊。方法簡單,但是椎板開大的多少不好掌握。容易出現神經根減壓綜合徵,軸性痛比較常見。黑川方法保留棘突,使用細鑽頭將棘突從中線劈開,再椎板兩側的根部用微型磨鑽製作縱溝,形成合葉。將椎板向兩側分開棘突間植入髂骨塊用鋼絲綁縛固定。大部分椎管狹窄患者經過及時規範的治療可以恢復結構正常,恢復正常的生活質量,消除疼痛,預後較好,手術治療效果優於保守治療。

能否治癒

椎管狹窄經過規範治療可以治癒。治癒後不影響正常壽命。肌肉萎縮:若術後未按要求進行功能鍛煉,可能會出現肌肉萎縮,導致肌肉無力,運動困難。患者治癒後無特殊情況無須複診,若出現功能恢復不良等情況需及時到醫院複診。

飲食調理:對使用激素治療的患者要給予低鹽、高蛋白飲食,注意補鉀。多進食水果、蔬菜等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避免發生便秘。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防止腸蠕動過多及胃腸道炎症引起腹瀉。椎管狹窄患者治療後需臥床休息,胃腸道的消化功能減退,應多食蔬菜水果等易消化促進排便的食物,不食生冷堅硬的食物。

日常護理:患者需減少活動,家屬應注意觀察患者的恢復情況,合理安排飲食起居並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在醫生指導下正確進行功能鍛煉。患者應經常變換體位,避免長時間用同一姿勢站立或坐位,不要長時間穿高跟鞋站立行走。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尤其注意腰背肌功能鍛煉,以增加脊柱的穩定性,同時加強營養。需要用藥物治療的患者,囑患者按時服藥並告知副作用。

病情監測,根據受壓神經的支配區,觀察下肢痛或麻木症狀區域的改變情況。心理護理。椎管狹窄患者因喪失不同程度的勞動能力,產生心理障礙,情緒低落,同時擔心手術效果及能否恢復正常活動,應因勢利導,關心安慰患者,做耐心解釋。

特殊注意事項,腰椎管狹窄術後患者需睡硬板床,取左、右側臥位,雙膝間置軟枕,肩背及臀部放置枕頭以保持體位平穩,使患者感到舒適安全。椎管狹窄與後天的不合理習慣姿勢和疾病密切相關,所以預防的重點是注意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保護和正確姿勢。

早期篩查,中老年人或從事對腰部勞動強度大的職業的人可在未出現明顯症狀時進行椎管測量,提前了解椎管病變情況。

預防措施平時要多注意合理的勞動姿勢與良好的生活習慣,搬抬重物時注意姿勢和用力方式。

坐立或伏案工作不用太久,應避免因長期保持一種姿勢所帶來的軟組織疲勞,劇烈運動前,注意準備活動及保護。

對於使用腰部勞動強度大的職業,要佩戴有保護作用的寬腰帶。[2]

腰椎管狹窄症的康復訓練

正常的頸椎、腰椎生理曲度依靠肌肉韌帶支撐維持平衡。由於腰椎的椎管內容物增生,引起壓迫脊髓馬尾神經,醫學上稱椎管狹窄症,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老年病。椎管狹窄是怎樣產生的,長期慢性勞損,由於肌肉韌帶不平衡的牽拉力,導致椎曲紊亂。結果,椎體之間的椎間盤隨移位的椎體突入椎管,而椎體後緣的後縱韌帶增厚,椎管的容積減少,再加上長期的椎曲變異,維繫椎體的椎板之間黃韌帶也增厚,椎管造成「前後夾擊」而產生管腔狹窄。 椎管狹窄症最早的症狀表現是雙下肢步行乏力,步態不穩或步行不遠即感腰腿痛,稍坐下休息後,疼痛緩解還可行走,醫學上稱「間歇性跛行」。當你發現雙下肢發涼、無力、步態不穩、間歇性跛行,或小便頻繁、大便無力時,就應注意你的腰曲是否有問題了。如果腰曲加大了,後仰時雙下肢有麻痹甚至竄痛感。腰曲變直或彎腰困難,用力彎腰雙下肢有麻痹或竄痛感。椎管狹窄僅靠x線片不能明確診斷,必要時需要CT以及核磁共振進行明確診斷。

腰椎管狹窄症的康復訓練,椎管狹窄如不及早治療,則可逐漸導致大小便無力或失控,雙下肢不能步行,乃至癱瘓,過着坐輪椅的生活。可見,椎管狹窄症是嚴重威脅老年人健康的疾病。維持正常腰椎的曲度,是預防椎管狹窄症的關鍵。腰椎管狹窄患者在平時一定要注意功能性的康復鍛煉,可以有效預防病人因長期臥床導致的肌肉萎縮。

1、飛燕點水式背伸肌鍛煉病人俯臥位,使腹部着床,四肢、頭部抬起像飛燕一樣,鍛煉目的同拱橋式。

2、側臥位梨狀肌舒縮鍛煉,病人側臥於床上,上邊的腿抬高,抬腿時應儘量使兩腿之間的角度為直角,兩腿交替進行。此方法可使下肢的外展肌群和臀部得到鍛煉

3、仰臥位拱橋式背伸肌鍛煉,包括三點式、五點式:病人仰臥於床上,雙腳掌、雙肘部、後枕部着床,小腿與床垂直用力,使身體其他部分離床拱起像拱橋一樣。此方法可使脊柱兩側腰背肌得到鍛煉。腰背肌發達吃力平衡,可保護脊柱在受力時不擠壓椎間盤。

4,腰椎管狹窄症的康復訓練,直腿抬高鍛煉主要鍛煉膕繩肌和股四頭肌。病人平臥於床上,雙腿交替抬高、放下,反覆進行,抬腿時應儘量使下肢與身體成直角。[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