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椿根皮一般指椿皮。椿皮,中藥名。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 Swingle的乾燥根皮或干皮。我國除黑龍江、吉林、新疆、青海、寧夏、甘肅和海南外,各地均有分布。全年均可剝取,曬乾,或刮去粗皮曬乾。性寒,味苦、澀。具有清熱燥濕,收斂止帶,止瀉,止血之功效。常用於赤白帶下,濕熱瀉痢,久瀉久痢,便血,崩漏。

目錄

入藥部位

苦木科植物臭椿的乾燥根皮或干皮。

性味

味苦、澀,性寒。

歸經

歸大腸、肝、胃經。

功效

清熱燥濕,收澀止帶,止瀉,止血。[1]

主治

用於赤白帶下,濕熱瀉痢,久瀉久痢,便血,崩漏。

用法用量

6-9g。

禁忌

脾胃虛寒者慎用。

炮製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剝取,曬乾,或刮去粗皮曬乾。

炮製方法

麩炒椿皮:取椿皮絲(段),照麩炒法炒至微黃色。本品形如椿皮絲(段),表面黃色或褐色,微有香氣。

生理特性

落葉喬木,高可達30米,樹冠呈扁球形或傘形。樹皮灰白色或灰黑色,平滑,少有錢裂紋。喜光,不耐陰。適應性強,除黏土外,各種土壤和中性、酸性及鈣質土都能生長,適生於深厚、肥沃、濕潤的砂質土壤。耐寒,耐旱,不耐水濕,長期積水會爛根死亡。深根性。對煙塵與二氧化硫的抗性較強,病蟲害較少。能耐乾旱及鹽鹼,且生長速,對有毒氣體的抗性較強,可作城市、工礦區和農村綠化樹種。根皮和莖作藥用,有燥濕清熱、消炎止血的效用;莖皮含樹膠;葉可飼春蠶,浸出液可作土農藥;種子含脂肪油30-35%,為半幹性油,殘渣可作肥料;根含苦楝素、脂肪油及鞣質。用種子或根糵苗分株繁殖。又名椿樹或木礱樹,古稱樗。因葉基部腺點發散臭味而得名。臭椿屬共約10-15種,主產亞洲東南部。中國有6種3變種1變型。樹高可達30米,胸徑1米以上,枝條粗壯。一回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13-25枚;小葉近基部具少數粗齒,齒端有1腺點。雌雄同株或雌雄異株。圓錐花序頂生,花小,雜性,白綠色,花瓣5-6,雄蕊10。翅果,扁平,長橢圓形。種子位於中央。在中國,南自廣東、廣西、雲南,向北直到遼寧南部,共跨22個省區,而以黃河流域為分布中心。垂直分布在海拔100-2000米範圍內。喜光。不耐嚴寒。在年平均氣溫7-19℃、年降雨量400-2000毫米範圍內生長正常;年平均氣溫12-15℃、年降雨量550-1200毫米範圍內最適生長。

產地

我國除黑龍江、吉林、新疆、青海、寧夏、甘肅和海南外,各地均有分布。世界各地廣為栽培。

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

  • 根皮:呈不規則的片狀或卷片狀,大小不一,厚0.3~1cm。外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粗糙,有多數縱向皮孔樣突起和不規則、橫裂紋,除去粗皮者顯黃白色:內表面淡黃色,較平坦,密布梭形小孔或小點。質硬而脆,斷面外層顆粒性,內層纖維性。氣微,味苦。
  • 干皮:呈不規則板片狀,大小不一,厚0.5~2cm。外表面灰黑色,極粗糙,有深裂。

飲片性狀

呈不規則的絲條狀或段狀。外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粗糙,有多數縱向皮孔樣突起和不規則縱、橫裂紋,除去粗皮者顯黃白色。內表面淡黃色,較平坦,密布梭形小孔或小點。氣微,味苦。

相關論述

  1. 本草通玄》:「椿皮,專以固攝為用,故瀉痢腸風,遺濁崩帶者,並主之。然必病久而滑,始為相宜,若新病蚤服,強勉固澀,必變他症而成痼疾矣。凡用刮去粗皮,生用則能通利,酸醋炙即能固澀。」
  2. 藥性論》:「治赤白痢,腸滑,痔疾瀉血不注。」
  3. 食療本草》:「主疳痢,殺蛔蟲。」
  4. 本草拾遺》:「主赤白久痢,疳蟲,去疥,主下血。」
  5. 醫林纂要》:「泄肺逆,燥脾濕,行氣分濕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