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本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食療本草》,食療專著,3卷。唐代孟詵撰,張鼎增補改編。約成書於唐開元年間(713~741年)。一般認為此書前身為孟詵《補養方》,張鼎補充89種食療品,又加按語(冠以「案經」,或作「謹按」),編為本書。共載文227條,涉及260種食療品。諸品名下,註明藥性(溫、平、寒、冷),不載其味。正文述功效、禁忌及單方,間或論及形態、修治、產地等。首載菠薐、胡荽、莙薘、鱖魚等食蔬。尤以動物臟器療法與藻菌類食療作用之記載引人注目。所錄食療經驗多切實際,藥物來源廣泛,充分顧及食品毒性宜忌及地區性,為唐代較系統全面之食療專著。原書早佚,敦煌曾有殘卷出土,近代有輯佚本。 據殘卷所錄,原書採用朱、墨兩色分書。如藥名、各方前的「又」「又方」及分隔句段的圈點皆用朱色書寫。所載藥物按類編排,藥名下注藥性(溫、平、寒、冷),不注藥味;次載功效、禁忌及單方等,其間或夾有藥物形態、修治、產地等論述。有些藥條內容被「案」或「案經」字樣分作前後兩部分。殘卷中的「案經」,在《證類本草》中均作「謹按」,一般認為此下文字系張氏增補。書中收載了不少當時本草文獻未載之食藥,如鱖魚、鱸魚、石首魚、胡荽、白苣、綠豆、蕎麥等。又記述了動物臟器療法和藻菌類植物的食療作用。所錄波斯石蜜、高昌榆白皮等,反映了亞洲中部地區使用食療品的情況。在醋、楊梅等十幾種食療品的論述中,還涉及到食物療法的地區性。對某些食物的禁忌及多食、久食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時有記述。如雲河豚「有毒,不可食之,其肝毒殺人」;安石榴「多食損齒令黑」等。還提出妊、產婦的飲食宜忌,以及某些影響兒童發育和不適宜小兒食用之品。對食品衛生防護亦有相當認識。
作者簡介
孟詵(公元621年-公元713年),唐代汝州梁縣新豐鄉子平里人(今河南省汝州市陵頭鎮孟莊村),著名學者、醫學家、飲食家,其著作《食療本草》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食療本草》集古代食療之大成,與現代營養學相一致,為我國和世界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孟詵被譽為世界食療學的鼻祖。 孟詵進士及第,睿宗在藩時,召為侍讀。長安(公元701年-公元704年)中為同州刺史,故世稱孟同州。進士及第。曾於垂拱(公元685年-公元688年)初年在朝廷中任鳳閣舍人。(中書省官員,掌官進奏,參議表章,起草詔書,勞問有功將帥,察天下冤獄等事)。 有一天,孟詵在鳳閣侍郎劉禕之家裡見到武則天賜給劉的銀子時說:這是用藥(銀)水塗抹的假銀子,一燒便知。劉放火中一燒,頃刻化成錫水。武后知道了這件事,對孟詵很不滿意,便將他降為台州(在浙江)司馬,後又升為春官侍郎(禮部副職)。太子相王李旦仰慕孟的才學,召他為侍讀,負責講解經學。長安三年(公元703年),拜同州刺吏,加銀青光祿大夫。神龍(公元705年-公元707年)中,告老還鄉,致仕歸伊陽之山,日以藥餌為事,卒年九十三歲。 青年時好醫藥、養生之術,與名醫孫思邈過從甚密。孟詵精通醫藥、養生之術,在家居住期間
內容預覽
鹽:(一)蠼尿瘡∶鹽三升,水一斗,煮取六升。以綿浸湯,淹瘡上。(二)又,治一切氣及香港腳∶取鹽三升,蒸,候熱分裹,近壁,腳踏之,令腳心熱。(三)又,和槐白皮蒸用,亦治香港腳。夜夜與之良。(四)又,以皂莢兩梃,鹽半兩,同燒令通赤,細研。夜夜用揩齒。一月後,有動者齒及血齒,並瘥,其齒牢固。石燕:(一)在乳穴石洞中者,冬月采之,堪食。余月采者只堪治病,不堪食也。食如常法。(二)又,治法∶取石燕二十枚,和五味炒令熟,以酒一斗,浸三日,即每夜臥時飲一兩盞,隨性(多少)也。甚能補益,能吃食,令人健力也。黃精:(一)餌黃精,能老不飢。其法∶可取瓮子去底,釜上安置令得,所盛黃精令滿。密蓋,蒸之。令氣溜,即曝之。第二遍蒸之亦如此。九蒸九曝。凡生時有一碩,熟有三、四斗。蒸之若生,則刺人咽喉。曝使干,不爾朽壞。(二)其生者,若初服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