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楊衢雲(1861  — 1901),中國近代基督徒民主革命家。香港輔仁文社社長;香港興中會首任會長。

基督徒(希臘語:Χριστός,拉丁語:Christianus),是跟隨基督教[1]、耶穌的生平與教誨的天主教、東正教、新教教徒的統稱。意為“基督的支持者”,出自聖經,在《新約》裏出現過三次,在安提阿耶穌基督的追隨者被首次稱為“基督徒”,按照聖經[2]的紀錄,從初代教會聖保羅在安提阿教會聚集起首,他們被稱為基督徒。

目录

简介

楊衢雲,名飛鴻,字肇春,別號衢雲,祖籍福建海澄縣三都鄉。其祖父楊福康曾任廣東新興縣知事,因感於清廷腐敗,國勢日頹而辭官回鄉。其父楊清水依靠走船為生,往來於廣東和馬來西亞之間。後娶郭氏為妻,定居於東莞。二人育有二女一子,楊衢雲居中,於1861年12月6日出生於東莞。

楊衢雲10歲時隨父母移居香港,在香港接受教育。1875年,在香港任巡理厅輔政司通事的楊清水,因經濟冤案而罹患重病,致使家境一落千丈。14歲的楊衢雲為了生計,考入香港國家船廠學習機械,不幸在一次事故中被割掉右手三指。旋轉入香港聖公會聖保羅書院學習英語。畢業後,先後任香港聖約瑟書院教員、招商局總書記、及沙宣洋行副經理等職。楊衢雲為人仁厚和藹,行俠好義,尤富於民族思想。年少時曾習拳擊,不甘忍受外人對國人之欺淩,常為人打抱不平。

1892年3月,楊衢雲與與謝纘泰、何汝明、溫宗堯等人創立了帶有革命性質的政治團體——輔仁文社。他們都是基督徒愛國知識青年,因不滿滿清政府之腐敗無能,深感有必要研究新學以使國家富強。他們發起輔仁文社後,推舉楊衢雲為社長,以“革新社會”為宗旨,以“盡心愛國”為座右銘,以“開通民智,研究新學”作為救國的途徑。他們在社內舉辦演說會,談論國事。據謝纘泰講,輔仁文社實際上是一個“革命總機關”,他們對其活動嚴守秘密。他們除了討論新學外,也意圖策劃革命,只是沒有甚麼行動而已。及至1895年輔仁文社部分成員被香港興中會吸納之後,楊衢雲等人才在興中會的名義下進行實際的革命活動。按時間而言,輔仁文社是最早鼓吹革命的組織,比興中會還要早二、三年。

輔仁文社社址離孫中山就讀的西醫書院不遠。楊衢雲經尤列(孫中山密友,“四大寇”之一)介紹,“與孫君相見,歡甚。由是朝夕常至,至則抵掌而談,達旦不倦”。香港西醫書院亦是楊衢雲常訪孫中山並一起談論革命的地方。楊衢雲曾提議孫中山在廣州籌建組織。孫中山因認識楊衢雲而進一步擴大了他的同志范圍,輔仁文社是孫中山之革命圈子以外、以香港基督徒知識分子為主體的一個愛國組織。

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等人在檀香山正式成立興中會。1895年2月,在孫中山的倡議下,興中會與輔仁文社聯合起來,在香港士丹利街13號成立了香港興中會,初時推舉黃詠商為臨時會長,不久他便辭職。在會長繼任人問題上,會員們分為兩派,一派支持孫中山為首,一派支持楊衢雲,甚至爭吵起來。後經孫中山制止且謙讓於楊衢雲,事件才得以平息。楊衢雲於是成為香港興中會首任會長(當時稱為“總辦”或“伯理璽天德”,即President)。他們以“乾亨行”商號為掩護,秘密從事革命活動。

未幾,興中會領導人開會議定於“九九重陽節”(10月16日)在廣州舉行起義。這次起義的領導人包括孫中山、楊衢雲、鄭士良、陸皓東、鄧蔭南、陳少白、黃詠商和謝纘泰等人,全是基督徒。他們兵分兩路,孫中山和鄭士良等人在穗徵集志士,楊衢雲則在港籌措軍械糧餉。廣州起義最後不幸因泄密而失敗,陸皓東等人被捕殉難,其他革命黨人皆遭清廷通緝,不得不走上逃亡之路。孫中山、陳少白和鄭士良等流亡於日本;楊衢雲則輾轉於越南、新加坡、印度、科倫坡和南非等地,所到之處,皆設立興中會分會。1896年10月,楊衢雲攜眷移居日本橫濱,以教授英文為業。

1899年,在陳少白多方聯絡與組織下,各派系在香港開會議決興中會、三合會和哥老會三會聯合成立一個新的組織“興漢會”,選舉孫中山為總會長。楊衢雲隨後辭去興中會會長之職,由孫中山繼任。1900年,維新運動失敗後,北方的義和團運動方興未艾。在香港的楊衢雲和謝纘泰等認為再次發動革命的時機已經成熟,遂赴日本橫濱與孫中山謀劃起義。同年6月17日,孫中山與楊衢雲、鄭士良等興中會會員赴香港籌劃起事。他們在船上舉行會議,分配任務。鄭士良等在惠州三洲田起兵,鄧蔭南和史堅如等在廣州起事策應,楊衢雲和陳少白等人則在香港接濟械餉。8月,惠州起義軍連戰皆捷,震撼了廣東官府,遂派專人到香港見楊衢雲,提出和議三事:一、招降黨人各首領,以道府副將任用。二、準帶軍隊五千人。三、給遣散費若干萬。楊衢雲認為此和議可以接受,乃以函電報告時駐臺灣的孫中山,孫復電拒絕此議。

第二次廣州終因泄密而失敗,廣東督撫德壽除捕殺史堅如,通緝鄭士良等人外,還懸賞三萬元購買楊衢雲的頭顱。許多同仁勸楊出洋躲避,但他慨然說:“男兒死則死矣,何避為。吾寧授徒以養妻子,不忍虛糜公款,俾立一好模範為同人先”。遂堅持匿居於香港,於結志街52號二樓設館教授英文。1901年1月10日,清吏偵知楊衢雲之住所,乃買通兇徒陳林槍殺楊衢雲於寓所之中。據楊衢雲堂弟楊拔凡撰寫的《楊衢雲生平家世》描述,當時楊衢雲正在寓所内備課,樓梯的半樓門未上鎖,僅有繩索纏縛。兇手割斷門繩登樓,冲入室内,舉槍直發。楊衢雲毫無防備,情急之下,抓起案上一本英文字典阻擋。奈槍距太近,子弹還是穿透字典,貫入其前額後穿出。杨衢云正欲拿起身邊的自衛手槍進行反擊時,又有另外兩發子弹射入其胸膛。即便如此,自幼習武,體質強健的楊衢雲,仍然不用家人攙扶,强行起身下樓,乘竹轎趕往醫院救治。無奈因傷情過重,失血太多而溘然長逝,年僅40歲。

當時革命黨人多不敢出面為他辦理喪事。因為他是基督徒,幾個道濟會堂及前輔仁文社的基督徒同志,包括王煜初、何啟、區鳳墀和謝纘泰等,協助他的遺孀潘氏辦理了喪事,遺體葬在香港島跑馬地基督教墳場(現稱“香港墳場”)。為免墳墓遭受破壞,其墓碑上只有編號6348,而沒有他的名字。

當噩耗傳到日本橫濱後,孫中山異常哀痛,立即署名印發訃告寄往世界各地,並於同年12月7日在永樂樓為楊衢雲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高度評價楊衢雲曰:“民國基礎,乃公之骨;民國犧牲,乃公之血”。孫中山且親自發動募款千余元,以恤其遺屬。

参考文献

  1. 基督教曆史,搜狐,2021-03-03
  2. 《聖經·舊約》我鐘愛的115個句子,搜狐,201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