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槲蕨

中文學名:槲蕨

拉丁學名:Drynaria roosii Nakaike

拼音:hujue

門:蕨類植物門

綱:薄囊蕨綱

目:水龍骨目

科:槲蕨科

屬:槲蕨屬

槲蕨 (Drynaria roosii Nakaike)附生岩石上,匍匐生長,或附生樹幹上,螺旋狀攀援。根莖徑1-2厘米,密被鱗片,鱗片斜升,盾狀着生,長0.7-1.2厘米,寬0.8-1.5毫米,邊緣有齒。葉二型,基生不育葉圓形,長(2-)5-9厘米,寬(2-)3-7厘米,基部心形,淺裂至葉片寬度1/3,全緣,厚干膜質,下面有疏短毛。能育葉葉柄長4-7(-13)厘米,具窄翅;葉片長20-45厘米,寬10-15(-20)厘米,深羽裂距葉軸2-5毫米處,裂片7-13對,互生,稍斜上,披針形,長6-10厘米,寬(1.5-)2-3厘米,有不明顯疏鈍齒,葉脈兩面均明顯;葉干後紙質,上面中脈略有短毛。孢子囊群圓形或橢圓形,在葉片下面沿裂片中脈兩側各排成2-4行,成熟時相鄰2側脈間有圓形孢子囊群1行,或幼時成1行長形孢子囊群,混生腺毛。

目錄

形態特徵

株:附生岩石上,匍匐生長,或附生樹幹上,螺旋狀攀援。

莖:根莖徑1-2厘米,密被鱗片,鱗片斜升,盾狀着生,長0.7-1.2厘米,寬0.8-1.5毫米,邊緣有齒。

葉:葉二型,基生不育葉圓形,長(2-)5-9厘米,寬(2-)3-7厘米,基部心形,淺裂至葉片寬度1/3,全緣,厚干膜質,下面有疏短毛。能育葉葉柄長4-7(-13)厘米,具窄翅;葉片長20-45厘米,寬10-15(-20)厘米,深羽裂距葉軸2-5毫米處,裂片7-13對,互生,稍斜上,披針形,長6-10厘米,寬(1.5-)2-3厘米,有不明顯疏鈍齒,葉脈兩面均明顯;葉干後紙質,上面中脈略有短毛。

果:孢子囊群圓形或橢圓形,在葉片下面沿裂片中脈兩側各排成2-4行,成熟時相鄰2側脈間有圓形孢子囊群1行,或幼時成1行長形孢子囊群,混生腺毛。

產地分布

分布:越南、老撾

產地:江蘇安徽浙江台灣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四川及雲南

生境:海拔:250-1800米,附生樹幹或岩石上,偶生於牆縫。

功效與作用

【性味】苦,溫。①《日華子本草》:「平。」②《開寶本草》:「味苦,溫,無毒。」③《廣西中草藥志》:「甘微苦澀,溫。」

【歸經】入肝、腎經。①《綱目》:「足少陰。」②《本草求真》:「入腎,兼入心。」③《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

功能主治

補腎,活血,止血。治腎虛久瀉及腰痛,風濕痹痛,齒痛,耳鳴,跌打閃挫、骨傷,闌尾炎,斑禿,雞眼。

①《藥性論》:「主骨中毒氣,風血疼痛,五勞六極,口(一作『足』)手不收,上熱下冷。」

②《日華子本草》:「治惡瘡,蝕爛肉,殺蟲。」

③《開寶本草》:「主破血,止血,補傷折。」

④《本草正》:「癤骨中邪毒,風熱疼痛,或外感風濕,以致兩足痿弱疼痛。」

⑤《本草述》:「治腰痛行痹,中風鶴膝風攣氣症,泄瀉,淋,遺精,脫肛。」

⑥《廣西中藥志》:「治小兒疳積。」

⑦《四川中藥志》:「泄濕,通經。」[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