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槲蕨

中文学名:槲蕨

拉丁学名:Drynaria roosii Nakaike

拼音:hujue

门:蕨类植物门

纲:薄囊蕨纲

目:水龙骨目

科:槲蕨科

属:槲蕨属

槲蕨 (Drynaria roosii Nakaike)附生岩石上,匍匐生长,或附生树干上,螺旋状攀援。根茎径1-2厘米,密被鳞片,鳞片斜升,盾状着生,长0.7-1.2厘米,宽0.8-1.5毫米,边缘有齿。叶二型,基生不育叶圆形,长(2-)5-9厘米,宽(2-)3-7厘米,基部心形,浅裂至叶片宽度1/3,全缘,厚干膜质,下面有疏短毛。能育叶叶柄长4-7(-13)厘米,具窄翅;叶片长20-45厘米,宽10-15(-20)厘米,深羽裂距叶轴2-5毫米处,裂片7-13对,互生,稍斜上,披针形,长6-10厘米,宽(1.5-)2-3厘米,有不明显疏钝齿,叶脉两面均明显;叶干后纸质,上面中脉略有短毛。孢子囊群圆形或椭圆形,在叶片下面沿裂片中脉两侧各排成2-4行,成熟时相邻2侧脉间有圆形孢子囊群1行,或幼时成1行长形孢子囊群,混生腺毛。

目录

形态特征

株:附生岩石上,匍匐生长,或附生树干上,螺旋状攀援。

茎:根茎径1-2厘米,密被鳞片,鳞片斜升,盾状着生,长0.7-1.2厘米,宽0.8-1.5毫米,边缘有齿。

叶:叶二型,基生不育叶圆形,长(2-)5-9厘米,宽(2-)3-7厘米,基部心形,浅裂至叶片宽度1/3,全缘,厚干膜质,下面有疏短毛。能育叶叶柄长4-7(-13)厘米,具窄翅;叶片长20-45厘米,宽10-15(-20)厘米,深羽裂距叶轴2-5毫米处,裂片7-13对,互生,稍斜上,披针形,长6-10厘米,宽(1.5-)2-3厘米,有不明显疏钝齿,叶脉两面均明显;叶干后纸质,上面中脉略有短毛。

果:孢子囊群圆形或椭圆形,在叶片下面沿裂片中脉两侧各排成2-4行,成熟时相邻2侧脉间有圆形孢子囊群1行,或幼时成1行长形孢子囊群,混生腺毛。

产地分布

分布:越南、老挝

产地:江苏安徽浙江台湾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及云南

生境:海拔:250-1800米,附生树干或岩石上,偶生于墙缝。

功效与作用

【性味】苦,温。①《日华子本草》:“平。”②《开宝本草》:“味苦,温,无毒。”③《广西中草药志》:“甘微苦涩,温。”

【归经】入肝、肾经。①《纲目》:“足少阴。”②《本草求真》:“入肾,兼入心。”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功能主治

补肾,活血,止血。治肾虚久泻及腰痛,风湿痹痛,齿痛,耳鸣,跌打闪挫、骨伤,阑尾炎,斑秃,鸡眼。

①《药性论》:“主骨中毒气,风血疼痛,五劳六极,口(一作‘足’)手不收,上热下冷。”

②《日华子本草》:“治恶疮,蚀烂肉,杀虫。”

③《开宝本草》:“主破血,止血,补伤折。”

④《本草正》:“疖骨中邪毒,风热疼痛,或外感风湿,以致两足痿弱疼痛。”

⑤《本草述》:“治腰痛行痹,中风鹤膝风挛气症,泄泻,淋,遗精,脱肛。”

⑥《广西中药志》:“治小儿疳积。”

⑦《四川中药志》:“泄湿,通经。”[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