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澤
樊澤 樊澤(748~798),字安時,河中(今山西運城地區)人,一說南陽(今河南鄧州或今山東鄒縣)人。唐後期「軍謀宏遠,堪任將帥」科登第。唐後期大臣。樊澤自小孤貧,常客居外祖父家,成年後,有武力,喜兵法,識者都認為有將帥之器。
目錄
人物簡介
樊澤(748~798),字安時,河中(今山西運城地區)人,一說南陽(今河南鄧州或今山東鄒縣)人。唐後期「軍謀宏遠,堪任將帥」科登第。唐後期大臣。 樊澤自小孤貧,常客居外祖父家,成年後,有武力,喜兵法,識者都認為有將帥之器。 樊澤從小長在河朔(今河北省),起初由相衛節度使薛嵩表奏為滋州司倉、堯山令。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樊澤赴京城長安參加考舉,舉賢良對策中上第,被宰相楊炎看重,薦為右補闕,歷都官員外郎。唐德宗召樊澤策問兵法,聽後讚嘆所論與自己的主張相合。因此,命樊澤兼御史中丞,充通和蕃使,受到吐蕃大臣結贊禮遇。不久,樊澤又隨鳳翔節度使張鎰與吐蕃在清水盟會,遷金部郎中,御史中丞、山南節度使行軍司馬,旋拜節度觀察等職。 樊澤任節度使,因有武藝,射獵在眾將之上,所以「人心服之,賊眾畏焉。」建中三年(782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反叛,樊澤以山南東道節度使,率兵討伐,數與李希烈交戰角逐,擒其悍將張嘉瑜、杜文朝、梁峻等人,攻取唐、隨二州,使李希烈軍氣沮喪。李希烈平定後,樊澤加官檢校禮部尚書,余官如故,不久代張伯儀為荊南節度觀察使、江陵尹、兼御史大夫。貞元元年(785年),會襄州節度使曹王皋卒於鎮,軍士內亂,搶劫民財,朝命不止。唐德宗以樊澤威惠稱著於襄、漢間,復代曹王皋為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後加官檢校尚書右僕射,卒年50歲。樊澤死後,訃信傳至京城,唐德宗心情沉痛,為其撤宴廢朝,贈司空,諡曰成。
樊澤在唐後期的將帥中,威望較高,特別是在他任官多年的襄、漢地區。這不僅是因為樊澤武力過人,精通兵法,更在於他能夠維護中央集權和安定統一,反對藩鎮割據。
史籍記載
樊澤,字安時,河中人也。父詠,開元中舉草澤,授試大理評事,累贈兵部尚書。澤長於河朔,相衛節度薛嵩奏為磁州司倉、堯山縣令。建中元年,舉賢良對策,禮部侍郎於邵厚遇之。與楊炎善,薦為補闕,歷都官員外郎。澤好讀兵書,朝廷以其有將帥材,尋兼御史中丞,充通和蕃使,蕃中用事宰相尚結贊深禮之。尋從鳳翔節度張鎰與吐蕃會盟於清水,遷金部郎中、御史中丞、山南節度行軍司馬。時李希烈背叛,詔以普王為行軍元帥,征澤為諫議大夫、元帥行軍右司馬。屬駕幸奉天,普王不行,澤改右庶子、兼中丞,復為山南東道行軍司馬。尋代賈耽為襄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山南東道節度觀察等使。 澤有武藝,每與諸將射獵,常出其右,人心服之,賊眾畏焉。頻與李希烈凶黨接戰,前後擒降其驍將張嘉瑜、杜文朝、梁俊之、李克誠、薛翼等,收唐、隨二州。希烈既平,澤丁母憂,起復右衛大將軍同正,余如故。三年,代張伯儀為荊南節度觀察等使、江陵尹、兼御史大夫。三歲,加檢校禮部尚書,會襄州節度曹王皋卒於鎮,軍中剽劫擾亂,以澤威惠素著於襄、漢,復代曹王皋為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十二年,加檢校右僕射。卒年五十,贈司空,賻布帛米粟有差。其日將宴百官,廢朝,改取他日。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