檵木 - 金缕梅科植物
檵木 - 金缕梅科植物 |
檵木(学名:Loropetalum chinense (R. Br.) Oliver)是金缕梅科檵木属植物,灌木,有时为小乔木,多分枝,小枝有星毛。叶革质,卵形,长2-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尖锐,基部钝,不等侧。花3-8朵簇生,有短花梗,白色,比新叶先开放,或与嫩叶同时开放。蒴果卵圆形,长7-8毫米,宽6-7毫米。种子圆卵形,长4-5毫米,黑色,发亮。花期3-4月。
分布于中国、日本及印度;在中国分布于中部、南部及西南各省。喜生于向阳的丘陵及山地,亦常出现马尾松林及杉林下,是1种常见的灌木,惟在北回归线以南则未见它的踪迹。
该种植物可供药用。叶用于止血,根及叶用于跌打损伤,有去瘀生新功效。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檵木
学名: Loropetalum chinense (R. Br.) Oliver
别称: 白花檵木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目: 蔷薇目
亚目: 虎耳草亚目
科: 金缕梅科
亚科: 金缕梅亚科
族: 金缕梅族
属: 檵木属
种: 檵木
命名者及年代: (R. Br.) Oliver,1862
目录
1简介
2形态特征
3物种分布
4生长习性
5分类学
6药用价值
7繁殖与培育
简介
种中文名:檵(jì)木,习惯写作继木,枳木,桎木。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别名:宣城方言 鸡柳毛 檵花(图考)、纸末花、刺木花、桎木柴、檵木柴、檵柴(浙、赣、湘)、极夹古(闽)、结结满(皖)、鸡寄(赣、湘)、茧漆(广群芳谱)、坚漆、刺漆(浙)、知微木(粤)、锯子条(川)、具木枒(川东)、鱼骨勒(江西)、鱼骨柴(两广)、清明花(闽)、白花树(粤)、满山白、金梨漆、金钱漆(浙)
形态特征
灌木,有时为小乔木,多分枝,小枝有星毛。叶革质,卵形,长2-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尖锐,基部钝,不等侧,上面略有粗毛或秃净,干后暗绿色,无光泽,下面被星毛,稍带灰白色,侧脉约5对,在上面明显,在下面突起,全缘;叶柄长2-5毫米,有星毛;托叶膜质,三角状披针形,长3-4毫米,宽1.5-2毫米,早落。花3-8朵簇生,有短花梗,白色,比新叶先开放,或与嫩叶同时开放,花序柄长约1厘米,被毛;苞片线形,长3毫米;萼筒杯状,被星毛,萼齿卵形,长约2毫米,花后脱落;花瓣4片,带状,长1-2厘米,先端圆或钝;雄蕊4个,花丝极短,药隔突出成角状;退化雄蕊4个,鳞片状,与雄蕊互生;子房完全下位,被星毛;花柱极短,长约1毫米;胚珠1个,垂生于心皮内上角。蒴果卵圆形,长7-8毫米,宽6-7毫米,先端圆,被褐色星状绒毛,萼筒长为蒴果的2/3。种子圆卵形,长4-5毫米,黑色,发亮。花期3-4月。
常绿或半落叶灌木至小乔木,芽体无鳞苞。叶互生,革质,卵形,全缘,稍偏斜,有短柄,托叶膜质。花4-8朵排成头状或短穗状花序,两性,4数;萼筒倒锥形,与子房合生,外侧被星毛,萼齿卵形,脱落性;花瓣带状,白色,在花芽时向内卷曲;雄蕊周位着生,花丝极短,花药有4个花粉囊,瓣裂,药隔突出;退化雄蕊鳞片状,与雄蕊互生;子房半下位,2室,被星毛,花柱2个;胚珠每室1个,垂生。蒴果木质,卵圆形,被星毛,上半部2片裂开,每片2浅裂,下半部被宿存萼筒所包裹,并完全合生,果梗极短或不存在。种子1个,长卵形,黑色,有光泽,种脐白色;种皮角质,胚乳肉质。
物种分布
4种及1变种,分布于亚洲东部的亚热带地区。我国有3种及1变种,另1种在印度
生长习性
喜阴植物,但不排斥阳光,常用做绿化苗木,比如篱笆,绿化带。
分类学
红花檵木可划分为3大类、15个型、41个品种,分述如下:
第一类 嫩叶红俗称单面红,第三代红花檵木,属早期栽培类型,主要特征:叶片中等大,叶长1至6厘米,宽0.8至4.6厘米,叶柄长2至5毫米,新叶紫红色,老叶常年绿色,叶面毛被多,光泽度差。新梢韧皮部及木质部浅绿色。须根褐绿色。年花期3次,春花期早,始花期2月上旬,盛花期3月中旬至4月中旬,全年开花75至95天。在该类中,根据叶片的不同特征,又划分出长叶青、圆叶青、尖叶青、细叶青共4个型。在各型中,又根据花的颜色、花瓣形态等特征划分出9个品种。该类与另两类品种相比,花、叶观赏性较差,在生产中已逐渐被淘汰,但生态适应性强,尤其是抗高温、耐寒、耐瘠薄能力强,可作为品种选育的原始材料。
第二类 透骨红俗称第四代红花檵木,是在第一类品种基础上,利用无性育种技术选育的变异品种。主要特征:叶片小,长0.8至4.5厘米,宽0.8至3厘米,叶柄长2至4毫米,新叶紫红色,老叶正面黑绿间紫色,背面粉绿间紫红色,叶面毛被较第一类少,有光泽。夏季红叶返青期长。分枝密,新梢韧皮部及木质部均为紫红色。须根紫红色。年花期3至4次,春花期中,始花期2月中旬,盛花期3月下旬至4月下旬,全年开花105至130天。在该类中,根据叶片大小、分枝疏密、花期等特征,划分出长叶透骨红、密枝透骨红、疏枝透骨红、细叶透骨红、斑叶透骨红、冬艳透骨红、伏地透骨红7个型。在各型中又根据花色、花瓣形态等特征划分出25个品种。该类品种花期最长,花型丰富,花色最艳,分枝密,易造型,可用于营造色雕、中小型灌木球。细叶紫红和细叶亮红两个品种特别适宜培育微型盆景和嫁接培育大型树桩。冬艳红型是惟一在冬季开花的品种,观赏价值很高。
第三类 双面红
俗称大叶红,第五代红花檵木,是在第二类品种基础上,利用无性育种技术选育的变异品种类型。主要特征:叶最大,长3至9厘米,宽1.5至5厘米,叶柄长2.5至4毫米,新叶紫红色,老叶正面紫黑色,背面紫红色,叶面毛被少,红亮光润,夏季红叶返青期短。
分枝中等,新梢韧皮部和木质部紫红色纤维含量多。须根紫黑色。年花期3次,春花期晚,始花期2月下旬,盛花期4月上旬至5月上旬,全年开花78至95天。在该类中,根据叶片大小和形状、分枝角度等特征,划分出大叶红、尖叶红、伏地红、翘叶红4个型。在各型中又根据花色、花瓣形态等明显特征划分出7个品种。该类品种叶片大而红润,观赏价值很高。分枝适中,生长速度较快的'大叶红'、'大叶玫红'、'尖叶红'、'大叶卷瓣红'4个品种适宜培育大型色雕和灌木球
折叠编辑本段药用价值 本种植物可供药用。叶用于止血,根及叶用于跌打损伤,有去瘀生新功效。
花(檵花):微甘、涩,平。清暑解热,止咳,止血。用于咳嗽,咯血,衄血,血痢,血崩,遗精,泄泻。叶(檵木叶):涩、苦,凉。收敛止血,清热解毒。用于创伤出血,烧、烫伤,扭伤,吐血,泄泻。根(檵木根):苦、涩,微温。用于咳血,跌打损伤,吐血,经闭,腹痛泄泻,关节酸痛。
根、叶、花、果入药,能解热、止血、通经活络;木材坚实耐用;核和叶含鞣质,可提栲胶。
【药性】苦、涩,平。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收敛止血,清热解毒,止泻。
【应用】
通常用为薪柴,枝条柔韧也供捆柴、扎木排之用。花、叶、根、果、种子均可入药,有止血活血、消炎止痛之效,常用叶嚼烂敷刀伤。花、叶治烧烫伤。早春花白而繁,也可供观赏。
1.出血证。本品涩可收敛,具有较好的收敛止血作用,可用于多种出血病证。如治鼻衄,可用其花煎服;治咯血,可用其根煎服;治外伤出血,可用其花、叶鲜品捣烂外敷。
2.水火烫伤。本品既能止血生肌,又能清热解毒,可用治水火烫伤。以檵木叶烧灰存性,麻油调涂,或以鲜檵木叶捣烂,滤过加茶油,清疮后,将药液涂于疮面上,治疗烧伤有效。
3.泄泻、痢疾。本品苦涩,功能收敛止泻,主治泄泻、痢疾。可单本品水煎服或加糖水煎服,亦可配伍骨碎补、荆芥、青木香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花6~10克,茎叶15~30克,根30~60克,鲜品加倍。外用适量。
【古籍摘要】
《植物名实图考》:"其叶捣烂敷刀刺伤,能止血。"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花含槲皮素和异槲皮苷,叶含没食子酸、鞣质、黄酮类(主要是槲皮素)。
2.药理作用:叶的合剂和干叶粉末均有止血作用;所含黄酮能增强冠脉流量,并有强心、扩张外周血管作用;体外实验表明,本品对链球菌、葡萄球菌、伤寒及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以大蓟根膏2.6g,檵木叶膏1.3g,白及粉2.1g,打细粉,每次服3g,日服3次。共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肺结核咯血369例,治愈率84.3%,平均止血天数5天(中草药通讯,1973,2:45)。还可用治产后宫缩不良与出血、烧伤、中毒性消化不良等,也可作为皮肤消毒剂。
附方
①治鼻衄:檵花20克,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②治痢疾:檵花15克,骨碎补15克,荆芥7.5克,青木香10克。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血崩:檵花20克炖猪肉,一日分数次服。(《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④治遗精:檵木花20克,猪瘦肉200克。水炖,服汤食肉,每日一剂。(《江西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