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燒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燒傷一般指熱力,包括熱液等、蒸氣、高溫氣體、火焰、熾熱金屬液體或固體如鋼水鋼錠等所引起的組織損害,主要指皮膚和/或黏膜,嚴重者也可傷及皮下或/和黏膜下組織,如肌肉、骨、關節甚至內臟。燙傷是由熱液、蒸氣等所引起的組織損傷,是熱力燒傷的一種。中國九分法: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提出,將成人體表面積分為11等份,其中頭面頸部為9%,雙上肢為2個9%,軀幹前後(各占13%)及會陰(占1%)為3個9%,雙下肢包括臀部為5個9%+1%(46%)。[1]

臨床表現

Ⅰ度燒傷

又稱紅斑性燒傷,僅傷及表皮的一部分,但生髮層健在,因而增殖再生能力活躍,常於3~5天內癒合,不留瘢痕。

淺Ⅱ度燒傷

傷及整個表皮和部分乳頭層。由於生髮層部分受損,上皮的再生有賴於殘存的生髮層及皮膚附件,如汗腺及毛囊的上皮增殖。如無繼發感染,一般經1~2周左右癒合,亦不留瘢痕。

深Ⅱ度燒傷

燒傷深及真皮乳頭層以下,但仍殘留部分真皮及皮膚附件,癒合依賴於皮膚附件上皮,特別是毛囊突出部內的表皮祖細胞的增殖。如無感染,一般需3~4周自行癒合,常留有瘢痕。臨床變異較多,淺的接近淺Ⅱ度,深的則臨界Ⅲ度。[2]

Ⅲ度燒傷

又稱焦痂性燒傷。一般指全程皮膚的燒傷,表皮、真皮及皮膚附件全部毀損,創面修復依賴於手術植皮或皮瓣修復。

Ⅳ度燒傷

燒傷深及肌肉、骨骼甚至內臟器官,創面修復依賴於手術植皮或皮瓣修復,嚴重者需截肢。

淺度燒傷

創面在傷後21天內自行癒合的燒傷,包括Ⅰ度燒傷和淺Ⅱ度和部分較淺的深Ⅱ度燒傷。

深度燒傷

創面自行癒合需要21天以上的燒傷。包括較深或伴感染的深Ⅱ度燒傷、Ⅲ度燒傷和Ⅳ度燒傷,通常需要手術治療。深Ⅱ度燒傷表皮發白或棕黃,去除壞死皮後,創面微濕或紅白相間,感覺遲鈍,可見粟粒大小的紅色小點,一般需3~4周癒合,Ⅲ度燒傷局部表現可為蒼白、黃褐色、焦黃,嚴重者呈焦灼狀或炭化,皮膚失去彈性,觸之硬入皮革,乾燥無滲液,感覺差,需要手術植皮治療,癒合後有瘢痕。[3]

中度燒傷

成人燒傷面積在11%~30%之間(小兒5%~15%)或Ⅲ度燒傷面積在10%以下(小兒5%以下),並且無吸入性損傷或者嚴重併發症的燒傷。

重度燒傷

成人燒傷面積在31%~50%之間(小兒16%~25%之間)或Ⅲ度燒傷面積在10%~20%之間(小兒10%以下),或成人燒傷面積不足31%(小兒不足16%),但有下列情況之一者:

  1. 全身情況嚴重或有休克;
  2. 複合傷(嚴重創傷、衝擊傷、放射傷、化學中毒等);
  3. 中、重度吸入性損傷;
  4. 嬰兒頭面部燒傷超過15%。

燒傷急救

燒傷急救原則~迅速脫離致傷源、立即冷療、就近急救和轉運。

熱力燒傷

包括火焰,蒸氣、高溫液體、金屬等,常用方法如下:

  1. 儘快脫去着火或沸液浸濕的衣服,特別是化纖衣服,以免着火或衣服上的熱液繼續作用,使創面加深。
  2. 用水將火澆滅,或跳入附近水池、河溝內。
  3. 就地打滾壓滅火焰,禁止站立或奔跑呼叫,防止頭面部燒傷或吸入性損傷。
  4. 立即離開密閉和通風不良的現場,以免發生吸入性損傷和窒息。
  5. 用不易燃材料滅火。
  6. 冷療。

對於化學燒傷

燒傷嚴重程度酸鹼的性質、濃度及接觸時間有關,因此無論何種酸鹼燒傷,均因立即用大量清潔水沖洗至少30分鐘以上,一方面可沖淡和清除殘留的酸鹼,另一方面作為冷療的一種方式,可減輕疼痛,注意開水用水量應足夠大,迅速將殘餘鹼從創面沖淨,頭面部燒傷硬首先注意眼,尤其是角膜有無燒傷,並優先沖洗。[4]

電燒傷

急救時,應立即立即切斷電源,不可在未切斷電源時去接觸患者,以免自身被電擊傷,同時進行人工呼吸、心外按壓等處理,並及時轉送至就近醫院進一步處理。

症狀體徵

一般將臨床過程分為4期:

體液滲出期

燒傷後,無論燒傷的深淺或面積的大小,傷後迅速發生的變化均為體液滲出。在一度燒傷,主要是血管擴張、皮膚發紅和疼痛,水腫較少。在二度燒傷,燒傷區及其周圍發生水腫燒傷越深則水腫越重,水腫滲出液積聚於表皮與真皮間,則形成水皰。水皰表皮剝脫後,在淺二度燒傷創面,由於真皮層直接外露,充血的創面滲出較多、較紅,溫度較高,並因感覺神經末梢暴露而產生劇痛;在深二度創面,則由於壞死的部分真皮層仍附着於創面,故顏色淡紅或白中透紅,滲出較少,溫度較低,感覺遲鈍。在三度燒傷,因全層皮膚被毀形成焦痂,故乾燥無滲液,疼覺消失,壞死組織下血管擴張並有血栓形成。三度燒傷創面無滲液,但燒傷區及其周圍水腫一般較二度為重。燒傷水腫的嚴重程度尚因部位與組織結構而異。例如身體低垂部位水腫墜積較多;頭頸部血液循環豐富且組織疏鬆,故水腫較劇,尤其小兒更為顯著。局部腫脹在傷後24h達到高峰,一般在48h後逐步消退。

導致體液滲出的主要病理生理變化為燒傷區及其周圍或深層組織內皮細胞損傷以至毛細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漿樣液體自血液循環滲入組織間隙形成水腫或自創面滲出。燒傷時血管通透性增高的機理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認為與燒傷後組織胺、五羥色胺、激肽、溶酶體酶、白三烯類物質、氧自由基及前列腺素等有關。在毛細血管通透性改變的同時,燒傷區及其周圍組織,或雖因熱力損傷有部分尚未完全失活,但因水腫壓迫、血栓形成等而缺血、缺氧,導致細胞膜功能的改變與細胞代謝障礙,無氧代謝增加,K+自細胞內移出,Na+則進入細胞內,導致細胞內水腫,從而加重水、電解質代謝與酸鹼平衡的失調。缺血、缺氧嚴重者,尚可有大量血管活性物質、凝血活酶等釋出,進一步使毛細血管擴張與通透性增加,血流緩慢、淤滯,滲出更加增多,甚至導致血管內凝血、微循環障礙,它們又反過來加重組織缺氧,形成惡性循環。組織水腫不僅發生在局部,亦可不同程度地見於身體未燒傷部位及內臟組織。

在小面積燒傷,即使有時局部滲出體液較多,但經過人體的代償,對有效循環血量的影響可不甚明顯。當燒傷面積較大(一般指二、三度燒傷創面面積成人在15%、小兒在5%以上者),滲出液體量増多。此外,由於皮膚屏障的破壞,從二、三度燒傷創面蒸發丟失的水分的量甚大。加上如是搶救不及時或不當,人體不足以代償迅速發生的體液喪失時,則循環血量明顯下降,導致血液動力方面的改變,進而發生休克。

由於大量體液外滲,燒傷休克為低血容量性休克。

表現為低血漿容量、血濃縮低蛋白血症低鈉血症代謝性酸中毒等。其發生的機制與血液動力方面改變,如因循環血量下降所引起的心排血量降低、血壓下降及組織血液灌流不良、微循環的變化等,與失血性休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大量失血後,休克可立即發生。而燒傷休克,傷後體液從毛細血管滲出以至大量喪失時有一較緩慢的發展過程,可能在傷後數十分鐘到數小時內發生。人體的代償方式大致有:

  1. 通過主動脈弓和頸動脈竇的反射,以及釋放大量兒茶酚胺等,使心率增快,周圍和內臟血管收縮,以增加回心血量及有效循環血量;
  2. 醛固酮分泌增多,使鈉排出量減少,間接地有利於血容量的維持;
  3. 小動脈收縮後,毛細血管內靜水壓降低;同時由於水和電解質從血管內滲出的速度較蛋白質為快,膠體滲透壓暫時相對較高,有利於從未燒傷區域內將組織間液轉入血管內;
  4. 抗利尿類激素增多,使尿量減少。

燒傷後,體液喪失的速度一般以傷後6~8h內為高峰,至傷後18~24h速度減緩。燒傷面積越大,喪失速度也越快,休克發生的時間也越早。因此,要爭取時間,在休克未發生或未發展至嚴重階段前,積極進行治療,迅速補充血容量,增加心排血量等,以改善組織血液灌流,休克多可被糾正或防治。

此期中常見的內臟併發症為急性腎衰竭、肺部併發症肺水腫急性肺功能不全等、腦水腫應激性潰瘍等,應注意防治。三度燒傷時,紅細胞因熱力而直接被破壞,除可導致繼發性貧血外,尚可由於嚴重血紅蛋白尿,加重早期腎功能障礙,甚至引起急性腎衰竭,應及早防治。

嚴重燒傷後不久,心排血量即有明顯下降。以往多認為是血容量減少、回心血量不足所引起。近年動物實驗表明,心排血量下降常發生於血漿容量下降之前,下降程度也與之不成比例。因此認為燒傷後心排血量下降並非完全因血漿量減少所引起,而是燒傷血漿中可能存在心肌抑制因子和毒害因素,使心肌受抑制或損害,收縮力減低。不僅動物實驗已證明燒傷早期心肌細胞已有明顯損害,而且在臨床上,燒傷患者早期心肌酶譜也顯著升高。因此,嚴重燒傷患者應儘早考慮心力的扶持。

體液滲出持續時間一般為36~48h,嚴重燒傷時可延至48h以上甚至72h。隨後血液動力方面趨於穩定,毛細血管通透性大多逐漸恢復正常,水腫液開始回收,組織水腫逐漸消退,創面變乾燥。此時稱謂回收期或水腫回收期。在大面積燒傷患者,血液可出現稀釋現象,尿量與尿鈉排出增多。此時如不注意,仍繼續大量輸液,則有發生循環血量過多和腦水腫肺水腫的危險。回收期間如果創面已發生了感染,則細菌及其產生的毒素隨水腫液回收到體內,可出現毒血症或敗血症的症狀。所以在大面積燒傷病人的回收期,應選用足量的針對性強的抗菌藥物。回收期時間的長短因燒傷嚴重程度及有無繼發創面感染而異。沒有感染的小面積燒傷,2~3天即可完全消腫;大面積深度燒傷特別是並發感染者,有時可持續2~3周。

急性感染期

燒傷創面的壞死組織和含有大量蛋白質的滲出液是細菌的良好培養基。在深度燒傷區的周圍,還因血栓形成,致局部組織發生缺血和代謝障礙,自身的抗感染物質如白細胞、各種抗體、各種抗炎的細胞因子和全身應用的抗感染藥物均很難到達局部,細菌的繁殖更難以控制。因此繼休克後或在休克的同時,急性感染是對燒傷患者的另一個嚴重威脅。燒傷越深,面積越大,感染機會也越多,感染越重。引起創面感染的細菌主要來源一般為:

  1. 傷後的污染,包括傷員住所的空氣、接觸的人員、物品和傷員本身呼吸道、消化道細菌的污染等。其中又以接觸污染為多;
  2. 其次是殘留在殘存毛囊皮脂腺和周圍健康皮膚褶皺中的細菌;
  3. 近年的研究已證明,在嚴重燒傷時,由於應激反應和缺血缺氧,腸道黏膜屏障失控,腸道細菌和內毒素可突破黏膜屏障,經淋巴液、血液遷移至全身,並可到達燒傷創面,導致腸源性感染。細菌一經在創面立足(最早可在傷後6~8h開始)即迅速繁殖,並向四周和深處蔓延。如果患者全身情況較好或燒傷面積較小、較淺,局部感染經過適當治療後,可在3~5天內消退。如果感染未得到控制可繼續發展,除可引起膿毒症狀、創面加深、水腫回收延緩等外,嚴重者尚可出現敗(菌)血症,或向創面深部健康組織侵襲形成「燒傷創面膿毒症」等全身性感染。傷後3~10天正值水腫回收期。患者經休克打擊後,內臟和身體各種功能尚未及調整,局部肉芽屏障尚未形成;回吸收過程中尚可能水腫液中所含的大量有害物質,包括炎症介質、細胞因子、毒素等帶入體內。這不僅使人體抵抗力處於低潮,而且可促使全身炎症過度反應的發生和發展,有利於細菌的入侵。更加之機體免疫防禦系統受到燒傷的嚴重打擊,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在體液免疫方面,血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減少,具有調理和殺死細菌功能的補體,傷後被激活消耗,以至水平下降;具有非特異性調理作用的血中纖維結合蛋白也有明顯降低。血液中還會出現可能來自受損組織或其他來源的具有抑制免疫作用的各種因子。在細胞免疫方面,居於抗感染第一線的中性粒細胞,其吞噬和殺菌能力傷後均有所減弱;執行特異性免疫功能的淋巴細胞,尤其是T細胞的某些亞群(如輔助性T細胞等)嚴重受抑,而抑制性T細胞又處於被激活狀態,更加重了免疫功能的被抑制;既能參與非特異性免疫(如異物的廓清等),又參與特異性免疫,被認為與機體防禦功能關係密切的單核吞噬細胞系統也呈現功能上的明顯紊亂。以上種種原因是導致機體對入侵微生物易感性增加,使感染易於發生。尤其是兒童和老人傷員,或休克渡過不平穩,或合併嚴重吸入性損傷、其他創傷或中毒等傷員,更易發生全身性感染急性感染在水腫回收期為高潮,隨後其發生率雖有所下降,但緊接着進入溶痂期,焦痂或痂皮開始「自溶脫痂」,富含蛋白質的溶解組織又是細菌生長的良好條件,故一直延續到傷後3~4周,待健康肉芽屏障形成後,感染的機會才逐漸減少。感染的預防,尤其是全身性感染的預防是此期的關鍵。但此期中內臟等併發症的發生也最多見,常見的有肺部感染、因感染所引起的腎功能障礙、心功能不全、應激性潰瘍肝功能不全中毒性腦病腦水腫凝血功能障礙等。燒傷感染的預防,特別是嚴重大面積燒傷的預防,是一複雜問題。如上所述,涉及的方面較多,但主要原則有3:
  1. 積極維持機體本身的抗病能力,例如及早防治休克,致使缺血、缺氧性損害減低到最低程度等。針對性地應用抗菌藥物及其他全身支持療法,尤其是營養的支持;
  2. 及早移除壞死組織,減少有害物質;
  3. 及早封閉創面。

修復期

此期包括創面修復與功能修復。創面修復過程在創面出現炎症改變後不久就開始。一度燒傷,3~5天痊癒,脫屑,無瘢痕。淺二度燒傷,由於生髮層僅部分被毀,如無感染,1~2周痊癒或「痂下癒合」,也不遺留瘢痕,但可呈現色素沉着或色素減退。深二度燒傷,如無感染,經3~4周後,有可能依靠殘存皮膚附件的上皮再生,將創面覆蓋癒合,故有時亦可「痂下癒合」。但由於創面在未被增殖的上皮小島覆蓋以前已有一定量的肉芽組織形成,故癒合後可產生瘢痕。而三度燒傷或嚴重感染的二度燒傷,由於皮膚附件完全被毀,創面只能由四周創緣的上皮向內生長覆蓋。因此,創面較大時,如不經植皮,多難自愈,有時可形成頑固性慢性潰瘍。癒合後生成大量瘢痕。無論深二度燒傷的痂皮或三度燒傷的焦痂,大多在傷後2~3周或更長時間開始與肉芽組織分離,自溶脫痂。已如前述,此時不但有大量壞死組織液化,感染機會增多,而且脫痂後大片肉芽組織外露,大量體液喪失,可能造成代謝紊亂,如脫水缺鉀低蛋白血症貧血等。如不及早去除焦痂或痂皮(切痂或削痂),用植皮等方法消滅創面,將影響人體抵抗力和導致全身性感染的發生。對深度燒傷採用手術治療。這也是近年來燒傷治癒率提高的原因之一。

康復期

深二度及三創面癒合後,尤其是在易受壓和摩擦活動部位,早期常會反覆出現水皰,破潰後又會出現創面,如果處理不確當,可形成大片創面,可能要半年~1年才能癒合。深度燒傷癒合後局部均有瘢痕產生,輕者扁平,但無彈性,重者則有增生凸起、攣縮畸形。瘢痕局部常有難以忍受性癢痛感,以晚間安靜時及天氣變化時更為嚴重。嚴重大面積深度燒傷癒合後,由於大部分汗腺被毀,人體散熱調節體溫能力變差,在炎熱的夏天,傷員常感不適,需要經過2~3年才能適應。燒傷傷員,創面癒合後尚需要一個心理調整和內臟功能修復的過程。康復期的長短不一,依病情而異。有的需要數月或數年。少數患者尚可發生併發症或後遺症,例如骨關節畸形尿路結石心功能障礙腦病、瘢痕惡性變等。

此期內應首先加強傷員對疾病鬥爭的信心,鼓勵進行艱苦的功能鍛煉,用應各種方法防止和治療瘢痕增生和瘢痕攣縮,使其早日過着正常人的生活。回到原來工作和戰鬥崗位上去。

用藥治療

燒傷急救和早期處理

燒傷早期處理包括現場急救、後送轉運和入院後的初期處理。恰當的早期處理可以減輕燒傷損傷程度,減少併發症的發生率和降低死亡率。以往多注重於患者到達醫院後的救治工作,對院前乃至現場救治重視不夠。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進步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擴大完善,創傷急救治療網也得到發展和完善,加上人民群眾防病治病、自救互救的意識和能力的增強,燒傷急救知識的宣傳和普及等等,這樣可提高燒傷早期處理尤其是現場急救工作的水平,提高燒傷的治癒率。

現場急救

現場急救的原則是迅速脫離致傷源、立即冷療、就近急救和分類、轉運到專科醫院。

迅速脫離致傷源

燒傷嚴重程度與致傷物作用於機體的時間密切相關,時間越長,燒傷得越深,而且由於火焰蔓延,燒傷範圍也越大。任何致傷物(火焰、化學品等)從接觸人體到造成損傷均有一個過程。因此,現場搶救要爭取時間迅速脫離致傷源,有效的現場救護是可以使傷情減輕。常用方法如下:

  1. 火焰燒傷:衣服着火,應迅速脫去燃燒的衣服,或就地臥倒打滾壓滅火焰,或以水澆,或用衣、被等物撲蓋滅火。切忌站立喊叫或奔跑呼救,以防增加頭面部及呼吸道損傷。
  2. 熱液燙傷:應立即將被熱液浸濕的衣服脫去。
  3. 化學燒傷:化學物質種類繁多,常見的有等。當化學物質接觸皮膚後,其致傷作用與這些化學物質的濃度、作用時間有關。故受傷後應首先將浸有化學物質的衣服迅速脫去,並立即用大量水沖洗,儘可能去除創面上的化學物質。生石灰燒傷應先用干布擦淨生石灰粉粒,再用水沖洗,以免生石灰遇水產熱,加重燒傷。磷燒傷應迅速脫去染磷的衣服,並用大量水沖洗創面或將創面浸泡在水中以洗去磷粒。如無大量水沖洗或浸泡,則應用多層濕布包紮創面,使磷與空氣隔絕,以防止磷繼續燃燒。禁用任何含油質的敷料包紮,以免增加磷的溶解和吸收,進入體內後發生嚴重的磷中毒。
  4. 電燒傷:應立即中斷電源,不可在未切斷電源時去接觸患者,以免救人者自身被電擊傷。也可應用木棍等絕緣物將傷員挑離電源。如患者呼吸心跳停止,應在現場立即行體外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至少30min以上。待呼吸、心跳恢復後及時送附近醫院進一步治療。如由於電弧使衣服着火燒傷,首先應切斷電源,然後按火焰燒傷的滅火方法滅火。

冷療

冷療是源於北歐冰島的一種古老的燒傷急救方法。熱力燒傷後立即用冷水或冰水濕敷或浸泡傷區,立即有止痛效果,並可以減輕燒傷創面深度。近代學者研究認為,冷療不僅可以減少創面餘熱對尚有活力的組織繼續損傷,而且可以降低創面的組織代謝,使局部血管收縮,滲出減少,從而減輕創面水腫程度,並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故在燒傷的現場急救中均十分強調冷療的重要性。常用的冷療方法是傷後立即用大量自來水或清潔的河、井、塘水沖洗或浸泡,時間不少於30min,國外有制式的冷療敷料,如KOLD WRAP冷療敷料,這種敷料塗有一種含93%水分的特殊凝膠,用於燒傷創面後因水分蒸發而使創面很快冷卻,冷卻效果可以持續8h,它為傷區提供恆定、合適的溫度,使用前無須預冷,隨時可用。使用該敷料可防止熱擴散至深部組織,還可減輕創面疼痛,減少體液丟失。中、小面積燒傷尤以肢體燒傷實施起來較方便。頭面部等特殊部位則以冰水或冷水濕敷。對大面積燒傷傷員,冷療應慎重應用,因為在寒冷環境對抗休克不利。進行冷療時,應注意患者保暖和防凍問題。

合併傷的處理

無論何種原因的燒傷均有可能發生合併其他外傷,如嚴重車禍、爆炸事故等在燒傷同時可能合併有骨折腦外傷氣胸或腹部臟器損傷等。這些均應按外傷急救原則作相應的緊急處理,如用急救包填塞包紮開放性氣胸、制止大出血、簡單固定骨折等,然後送附近醫療單位進一步搶救。如有呼吸道梗阻者,在現場應立即行環甲膜切開(緊急情況下而又無氣管切開條件時才可施行,且應注意勿傷及喉部,以免以後發生喉狹窄)或用數根粗注射器針頭刺入氣管中以暫時緩解呼吸道梗阻(圖6)。

燒傷創面的保護

傷員脫離現場後,應注意對燒傷創面的保護,防止再次污染。可用就近可得的清潔衣服、被單床單覆蓋創面並於以保暖。如內層能蓋以醫用紗布等無菌敷料,則更為理想。在現場對燒傷創面處理時,應初步估計燒傷面積和深度。現場急救時,創面儘量不要塗布任何外用藥物,尤其是油性的或帶有顏色的藥物(如汞溴紅、甲紫等),以免影響轉送到醫院後治療中對燒傷創面深度的判斷和清創。對二度燒傷的水皰和浮動的水皰表皮最好不要處理。

鎮靜止痛

燒傷患者傷後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躁動,應適當給予鎮靜止痛藥物。對輕度患者可口服止痛片或肌注哌替啶、嗎啡等。大面積燒傷患者由於傷後滲出、組織水腫,肌注藥物吸收較差,多採用藥物稀釋後靜脈注入或滴入,藥物多選用哌替啶或與異丙嗪合用。應慎用或不用氯丙嗪,因用後能使心率加快,影響休克期復甦的病情判斷,且有擴血管作用,在血容量未補足時,易導致發生休克。對小兒、老年患者和有吸入性損傷、顱腦傷的患者應慎用或不用哌替啶和嗎啡,以免抑制呼吸,可改用地西泮(安定)、苯巴比妥異丙嗪等。

液體治療

燒傷患者在傷後2天內,由於毛細血管滲出加劇,導致血容量不足。小面積燒傷,發生血容量不足的程度輕,且可自身代償;當燒傷面積大至10%以上時,機體代償失調時,患者發生低血容量性休克。輕者口服含鹽飲料(每100ml水中含氯化鈉0.3g、

燒傷處理

燒傷早期處理

燒傷早期處理包括院前急救(現場急救和轉運)和入院後的初期處理。一般情況下正確的早期處理,可以減輕燒傷程度,降低併發症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是燒傷患者後續治療的基礎,與燒傷患者治療轉歸有着密切的關係,燒傷前急救包括現場急救和轉運,現場急救是燒傷救治最早的一個環節,處理不當常導致燒傷加重或貽誤搶救時機,給入院後的救治帶來諸多不便,燒傷作用範圍廣則燒傷面積大,持續時間長則燒傷程度深,現場急救的基本要求是迅速終止熱源致傷和應急處理,針對不同燒傷原因,採取相應急救措施。

  1. 首先檢查可危及傷員生命的一些情況,如大出血窒息開放性氣胸中毒等,應迅速進行處理與搶救,不論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跳、呼吸停止,應立即行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將病人撤離現場待覆蘇後進行後送,或轉送就近醫療單位進行處理。
  2. 脫離現場。
  3. 判斷傷情,估計面積和深度,判斷傷情,注意有無吸入性損傷、複合傷或中毒。
  4. 鎮靜止痛。
  5. 保持呼吸道通暢。
  6. 創面處理。
  7. 複合傷的處理。
  8. 補液治療。
  9. 應用抗生素。轉運原則上就地治療為主,就地治療必要性:危重燒傷病人休克發生率高,發生時間早,在轉送危重燒傷病人的問題上,燒傷專業者達成基本共識,強調就地治療,若無救治經驗,也需先抗休克後轉院。

視頻

(一)日常生活燒燙傷預防與急救知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