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宮·塞鴻秋
《正宮·塞鴻秋》是巜元曲三百首》的其中一首。
《元曲三百首》是在唐詩、宋詞之後,我國文學史上的又一突出成就。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燦爛的花朵,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明清小說鼎足並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1]。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雜劇是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流行於大都(今北京)一帶。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於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2]。
元曲語言通俗優美、題材廣泛、風格獨特,有蒼涼感慨的懷古之情,有激越悲壯的邊塞之風,有哀婉典雅的閨怨情懷[3]……
“ |
爱他时似爱初生月, 喜他时似喜梅梢月, 想他时道几首西江月, 盼他时似盼辰钩月。 当初意儿别,今日相抛撇, 要相逢似水底捞明月。 |
” |
— 作者:無名氏 |
目錄
元曲沿革
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隨着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後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4]。
曲牌名其實和詞牌名是一樣的概念。原先詩詞都是配樂吟唱的,都有相應的名字來命名。後來曲調失傳或是別的什麼事,就只用曲牌名來限定曲子的字數,格律,音韻等。曲,是韻文文學的一種,同詞的體式相近,可以配樂歌唱。(就像歌詞一樣)曲有曲牌和宮調,即指曲調的名稱和樂曲的調式,曲牌規定了曲子的句數、字數、平仄、押韻格式。(就像一首歌的音調。曲調名就像現在的G大調拉。C調了等等)曲牌名就是曲俗稱「牌子」。和詞牌一樣,是曲的音樂譜式。(就像一首很長的歌里的部分小節的名字)[5]。
視頻
《正宮·塞鴻秋》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元曲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以及影響 ,豆丁網,2015-05-27
- ↑ 元曲簡介 ,華語網
- ↑ 淺論元曲的語言特色 ,行知部落,2020-09-27
- ↑ 元曲原來是這樣來滴 ,好看視頻,2020-01-30
- ↑ 詞牌名和曲牌名是怎麼來的? ,吾愛詩經網,2018-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