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中國的一個專有術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目錄
名詞解釋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武漢經開區,位於武漢西南,1991年5月動工興建,199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0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在經開區內設立武漢出口加工區,2018年11月升級為武漢經開綜合保稅區。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武漢經開區逐步形成「3335」現代產業體系:汽車製造、電子電器、食品飲料3大優勢產業、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新材料3大戰略產業、數字經濟、現代服務、大健康3大重點發展產業、高端裝備、智能建造、通用航空、現代物流、高科技農業5大特色產業,成為武漢工業經濟的主戰場。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行政區劃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實行「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體制,工委、管委會代表市委、市政府統一管理開發區各項社會經濟事務。1993年國家正式批准設立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後,武漢開發區經歷四次託管擴容,開發區規劃控制面積202.7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00平方公里。
1996年,武漢開發區首次託管蔡甸區沌陽街道、沌口街道兩個行政街道,開發區面積達到90.7平方公里,產值29.89億元,通過三年招商引資,1999年開發區產值達100億元。
2006年6月26日,託管蔡甸區軍山街道,使武漢開發區管理區域達到192.7平方公里,此時,武漢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已達到500億元,三年後,武漢開發區產業總規模達到1000億元。
2010年8月,武漢市市委、市政府再次將漢陽區和武漢開發區10平方公里的共建區域交由武漢開發區統一管理,開發區面積達到202.7平方公里,武漢開發區產值升至1500億元。
2013年12月30日,經湖北省省委、省政府同意,武漢開發區整體託管漢南區(漢南區面積288平方公里,包括紗帽街道、鄧南街道、東荊街道、湘口街道),實施一體化發展。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歷史沿革
1991年5月,動工興建「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
199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2000年4月,國務院批准在區內設立「湖北武漢出口加工區」。
2003年,科技部批准在開發區建立「國家電動汽車研發、產業化及示範運營基地」。
2006年8月,商務部、國家發改委批准在開發區設立「國家級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
2011年4月,環保部、科技部、商務部批准開發區建設「國家級生態工業園」。
2013年12月30日,經湖北省省委、省政府同意,武漢開發區整體託管漢南區,實施一體化發展。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所獲榮譽
2018年12月,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榮獲2018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排名第12。
2020年1月17日,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入圍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前30名。
2022年1月,武漢經開區(漢南區)榮膺「2021中國工業百強區」第11位,排名位居中部、湖北省首位。
2022年8月,入選賽迪「2022園區高質量發展百強」,排名第35。
2022年9月,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現代服務業產業園管理辦公室榮獲湖北省一等功公務員集體榮譽。
2023年7月,入選賽迪「2023園區高質量發展百強」,排名第30。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七大園區
1、智能製造產業園
智能製造產業園於2012年底在市、區「工業倍增」和「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大背景下成立,是伴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一道發展形成的產業園區,原為武漢經開區先進制造產業區管理辦公室,2022年6月正式更名為武漢經開區智能製造產業園管理辦公室。
園區現規劃面積52.25平方公里,地處車谷大道產業創新發展軸和東風大道先進制造產業帶的核心區域,是開發區工業經濟的主戰場、主支撐、主引擎,對全區經濟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截至目前,園區範圍內企業3731家,其中,工業企業1362家,「四上」企業386家,工業規上企業265家(占全區590家的44.9%)。按照2022年度產值貢獻劃分,汽車整車及零部件企業占比75.3%,電子電器企業占比14.5%,食品類企業占比2.1%,其他企業占比8.1%。2022年度,產業園工業規上企業總產值完成2885.7億元,同比增長4.97%,占全區總額83.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2.14億元,同比增長36.24%,占全區總額18.52%;工業投資完成100.32億元,同比增長28.53%,占全區總額32.37%;全年新簽約項目12個,簽約總額301.4億元,占全區25%。
2、軍山新城
軍山新城位於武漢經開區中部,北接沌口、南通紗帽、西聯常福、東望金口,規劃面積121平方公里,是經開區「一軸串三帶」產業發展布局的交匯點,是車谷副城的戰略支點。園區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東臨奔騰長江,通順河蜿蜒其中,官蓮湖等14個湖、大軍山等13座山星羅棋布;道路體系通達四方,有軌電車、地鐵16號線、四環線、武監高速、京港澳-滬渝高速、左岸大道、車谷大道聯通內外,「四縱四橫加環線」交通路網基本形成。
3、現代服務業產業園
武漢經開區現代服務業產業園,轄區面積38平方公里,是經開區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主戰場、主陣地、主引擎,2021年總產值及營收1607.08億、納稅總額70.2億,其中,其他營利性服務業企業營收和建築業產值全區比占為80%以上,註冊企業數量全區比占為78.26%。
4、綜合保稅區及港口物流園
武漢經開綜保區及港口物流園,主要分為綜合保稅區和港口物流園兩大片區。
武漢經開綜合保稅區前身是湖北武漢出口加工區,於2000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是全國首批15家試點出口加工區之一。2018年11月,經國務院批覆,武漢出口加工區整合優化為武漢經開綜合保稅區。2019年,武漢經開綜合保稅區獲批為「中國(武漢)跨境電商綜合示範區」。2022年1月13日,武漢經開綜合保稅區獲得海關總署驗收批覆。
武漢經開綜保區位於東風大道和四環線交界處,規劃面積1.14平方公里,以加工貿易、跨境電商、科創孵化和物流分撥四大產業為主。目前,綜保區內建有跨境電商產業園,吸引了菜鳥網絡等一批重點企業入駐。近年來,武漢經開綜保區外貿出口額增長迅猛,年複合增長達550%。2021年,園區跨境電商單量突破700萬單,占武漢海關跨界電商單量七成。
武漢經開港口物流園成立於2015年,擁有長江內河稀缺的深水岸線62公里,其中宜港岸線28公里,占武漢市宜港岸線的32.9%,岸線後方有40平方公里的陸域用地,發展臨港經濟得天獨厚。擁有紗帽、鄧南、水洪三個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全省最多。
園區規劃有集裝箱、汽車滾裝、通用、多用途等各類泊位129個,已建成35個泊位。其中綜合通用泊位10個,商品汽車滾裝泊位3個,集裝箱泊位3個,其他泊位19個。集裝箱年吞吐量百萬標箱,商品汽車運量150萬輛,件雜貨通過能力1億噸。
港口物流園揚長江黃金水道之優勢,與中鐵聯集、中遠海運等大型企業合作,大力發展「鐵、水、公、空」多式聯運,打通區內外物流新通道,降本增效,助力「雙循環」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5、智能網聯和電動汽車產業園
智能網聯和電動汽車產業園於2015年5月成立,原為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園,2022年6月更名為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智能網聯和電動汽車產業園,加掛武漢漢南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牌子。
園區規劃面積100.8平方公里,位於武漢經開區西南部,毗鄰長江黃金水道,是武漢經開區工業經濟的主戰場之一。園區集聚各類企業770家,其中工業企業46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9家、高新技術企業148家,外資企業2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4家,上市企業1家。截至2021年底,園區總產值及營收500億元。
6、通用航空及衛星產業園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位處武漢西南,東經114度9分,北緯30度29分,東臨長江水道,地處市區武漢市三環線和外環線之間,發展腹地廣闊,區位優勢明顯。
2015年4月,武漢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通用航空及衛星產業園,產業園位於武漢西南部漢南區,占地面積24.75平方公里,重點發展通用航空、衛星、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製造及應急裝備等四大產業,是武漢開發區打造「通用航空之都」的重要產業承載基地。
7、現代科技農業產業園
2022年6月2日,現代科技農業產業園管理辦公室正式成立,作為武漢經開區七大經濟主戰場之一,承擔農業農村區域經濟發展重任。園區規劃面積157平方公里,含3個街道、4個國有農場、35個行政村(大隊),有4.2平方公里的湘洪工業園、8平方公里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漢南現代種業小鎮)和4平方公里蘭島都市田園綜合體,入駐有規上企業12家。2021年,實現固定資產投資34.80億,規上工業總產值44.98億,招商引資簽約總額46.83億元,實際到位資金47.85億元。先後引入中海糧油、正大、大北農、牧原等20餘家知名企業,超過500億元社會資本投入鄉村振興領域,探索系統性解決「三農」問題的「車谷樣本」。
參考文獻
- ↑ 雲端超市•第407期┃「說文解字,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文字」——篆書研究 主講人:倪文東,搜狐,2022-10-28
- ↑ 為什麼中國人會發明象形文字?,搜狐,20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