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殲-13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80年代規劃研製的一型戰鬥機。1971年年底,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六院指示三機部601所醞釀研製類似於F-16的帶邊條翼正常式布局高機動殲擊機方案作為殲-6的後繼空戰殲擊機。但是由於一些原因,最終導致了研發中止[1]

目錄

研發背景

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空軍開始考慮裝備輕巧靈活、重視機動性的戰鬥機。新一代戰鬥機不再單純地追求速度快,還要有良好的機動能力。當時在越南戰爭中,美國造價昂貴技術複雜的F-4重型戰鬥機有時會在越南空軍輕小的米格-17面前束手無策。而飛機的機動性能,主要是加速能力、爬升和盤旋性能。其中前兩項指標是和高速飛行的設計要求相一致的,而最後一項指標卻是與高速飛行的設計要求相互制約。一般來說強調飛行速度快的飛機,盤旋半徑就越大,盤旋一周所需的時間就越長。局部戰鬥中的空戰實踐證明,即使在廣泛使用空空導彈的情況下,戰鬥機在近距離時利用機炮進行格鬥仍不可避免。格鬥中,戰鬥機常被迫以儘可能小的轉彎半徑或儘可能快的轉彎速率,繞到敵機後方,占據有利的位置。這時,速度較低或機體重量較輕的飛機反而處於優勢。

1965年,當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代號:601所)將新一代殲-8、殲-9殲擊機方案向沿海空、海軍作戰部隊徵求意見時,空軍航空兵很多部隊一再強調希望有機動性好、而且輕到能裝在卡車上的小飛機,以便實施全民皆兵的思想。1965年9月,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總體室曾作過一個方案,但性能不能滿足要求而中途夭折。

然而,空軍機關的一些人並未放棄,後來又提出了「空中李向陽」的想法——要求飛機重量輕,而且機動性好,重量在4噸左右——隨時能打隨地能戰,就像空中的游擊隊員,實現全民戰鬥機的想法。1969年,空軍航空工業領導小組向南昌飛機製造廠設計室及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下達了研製任務,要求設計這種類型的輕型殲擊機。正當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準備派人去部隊調研時,南昌飛機製造廠已經完成了這種飛機——殲-12 殲擊機的方案設計。飛機裝一台渦噴6發動機,重 4.1 噸,最大馬赫數 1.8。空軍曹里懷副司令員怕殲-12 方案不可靠,要求南昌飛機製造廠到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徵求意見。

國防部第六研究院(簡稱:六院,現為:中國航空研究院)機關召集了601所、606所有關設計人員,主持探討研究新型殲擊機的發展問題。當時根據越南戰爭的經驗,空戰多發生在中低空跨聲速,還是以目視格鬥為主,因此需要有較高的跨聲速盤旋、上升和加速能力,高度5千米、馬赫數0.9的穩定盤旋過載達到6的飛機——而殲-8僅為4.6。武器方面則還是以航炮為主兼用紅外短程空空導彈。飛機最大起飛重量不超過9噸。由於以近距格鬥為主,所以不一定裝雷達,以減輕重量、突出機動性。

1971 年底,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完成飛機總體方案、總體協調,發出了除電器儀表、無線電等以外的全部結構系統打樣圖,並於10月份進行了方案機的摸底工作。

1972年3月12日,總體室副主任方寶瑞領導的小組正式向六院報送短距起落殲擊機的設計方案——研究所暫定名殲-13殲擊機。其主要技術指標為:最大馬赫數不小於2.0;靜升限大於18,000米;主要作戰高度3,000-10,000 米;作戰速度馬赫數為0.7~1.5;航程不帶副油箱不小於2,000千米,帶副油箱不小於3,000千米;起落滑跑距離為500米,起飛重量9噸。

1972年9月26 日,六院作出批覆,將該機的研製下達為二號任務,指出:「二號任務為前線殲擊機,突出機動性,方向是正確的,但要大力減輕起飛總重,奮爭推重比達到或超過 1.2,在確保機動性的前提下,爭取續航時間比殲-6有延長」。《批覆》還指出,該機將替代殲-6殲擊機,作為下一代前線殲擊機的主力機裝備部隊[2]。並要求按上述意見進行方案論證和性能計算,11月份向院匯報,爭取列入1973年國家計劃。該機研製被稱為二號任務,後定名為殲-13。

殲13的機翼共選擇了4種基本平面形狀。共7個方案,分別稱作殲13I、II、II-1、III、IV、IV-1、IV-2,其中殲13I、II、III、IV為基本方案。

上述所有方案的機身和尾翼參數均相同,只是機翼平面形狀(I、II、IV一1、IV-2)和機翼的上下位置(II與II-I)不同,並在II與lV方案中分別配了上下平尾兩個方案。

1973年11月到1974年4月期間,殲-13的1/28全金屬風洞模型在瀋陽進行了試驗。試驗結果表明,殲-13與殲-6、殲-7比較,亞聲速零升阻力係數相差不大,跨聲速時殲-6最小,超聲速時殲-7最小。試驗結果表明殲-13的全機阻力問題不是很理想,爭取跨聲速趕上殲-6,超聲速接近殲-7的水平。

計劃中斷

進入1980年代後期,中國國防科技工業技術斷層嚴重,資金需要為國家經濟讓路,於1981年3月後,殲-13的研製中止。

視頻

殲-13 相關視頻

逆襲的殲13戰機
中國當年殲13不輸美同時代戰機 為何突然下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