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教
殉教又稱殉道,意指為了宗教或信仰而不畏迫害和殺戮,以致犧牲生命。
一些被公眾認為是聖人的人[1],可能從沒有得到任何教會認可。即使在天主教內,不同教區和不同主教團對不同聖人的敬禮也不一定相同。有些教團通常只敬禮本教團所認可的聖人;有些聖人則只在其家鄉受到敬禮。在東正教[2]中,於教區內去世的成員,一般會在所屬教區的禮儀中被曕仰。
目錄
基督教
最初無論是聖經還是世俗界,殉教者(martyr)一詞的意思都是目擊者。其新的意義取自耶穌受難。於是早期基督徒認為是殉道者的原型。
天主教
天主教認為第一個為教會殉教的基督徒是斯德望,聖經使徒行傳中記載,他因為傳講耶穌基督是彌賽亞被猶太人用石頭砸死。但是天主教教義着重尊重生命,更反對用自殺的方式來表現對信仰的維護。這原意原則上要避免不必要的生命冒險。但是教義中又強調基督徒不應以言行「為主作證為恥」。基督徒認為殉教者是為死而復活的基督作證,他們與基督因愛德而結合,為信仰真理和基督的道理而作證,因勇毅而忍受死亡。
教會將那些為證實他們的信仰而至死不屈的人的記錄集合起來,製成殉道錄。
新教
2007年塔利班挾持韓國人質事件中兩人因為到當地傳教而遇害,因此可以被認為是殉教。在伊拉克被斬首的韓國公民金鮮一也是因為傳播基督教而被殺害。
佛教
南越僧人釋廣德是近代最廣為國際所知的佛教殉道者之一,他為了抗議信奉天主教的獨裁總統吳廷琰對國內佛教徒的排擠政策,於1963年6月11日在首都西貢(今胡志明市)市內的一條街道上自焚而死。他的自焚場面被兩名美國記者用錄影和文字紀錄下來,而在越南當地和國際間激發了對吳氏政權的反彈,並促使了吳廷琰及其政權最終被推翻並處決。
伊斯蘭教
根據伊斯蘭教義,「舍希德」(可升奶蜜河流的天堂。 但阿拉伯語「舍希德」一詞的本意為「見證者」,因為天災、疾病、被無辜殺害的人均屬於「殉教」的範疇。《古蘭經》第4章74節提及:「誰為主道而戰,以致殺身成仁,或殺敵致果,我將賞賜誰重大的報酬。」
被廣泛提及在天堂的人可享用72個處女,則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古蘭經》第五六章(馬堅譯中文版)「他們將在恩澤的樂園中......還有白晢的、美目的妻子(houris)......我使她們重新生長,我使她們常為處女......」。「72」這個數字見於遜尼派六大聖訓集之《提爾密濟聖訓集》第21章「給天堂中的人們的最小獎賞,是一座有8萬名奴隸和72位妻子的住所......」,不過該等聖訓被絕大多數聖訓學家認為是偽造的。克里斯托夫 · 盧森堡則將houris解讀為古敘利亞語詞彙,意為「白葡萄乾」。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在伊斯蘭教中,自殺是極大的罪行,是對真主絕望的表現。自殺性襲擊者據此很難被主流穆斯林認為是所謂「烈士」。
視頻
殉教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國的「聖人」和西方的「聖人」有何差別?看中西評判標準的差異,搜狐,2020-06-05
- ↑ 東正教把斯大林「封聖」,其實他本想徹底把宗教從蘇聯清除 ,搜狐,2018-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