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毕伯涛
原图链接

毕伯涛(1886年—1961年),名达,字伯涛,号黄山樵子,祖籍安徽省歙县,寄居江西省波阳县。中国陶瓷美术大师,早年拜鄱阳画家张云山为师,在景德镇陶瓷绘画界以金石、诗、书、画傲视瓷坛,毕伯涛的绘画艺术来源于清代画家新罗山人,富有生活气息,文笔清新,力脱时习,自成一家。

目录

基本信息

                本 名         毕伯涛                 出生时间         1886年
                别 称         黄山樵子                 去世时间         1961年
                字 号         字伯涛                 出生地         安徽省歙县
                称号         中国陶瓷美术大师                 主要作品         《鸟乐图》《八百千秋图》

艺术生涯

毕伯涛祖籍安徽省歙县,寄居江西省鄱阳县。祖父在江西饶州府(清时称鄱阳为饶州)开钱庄,家庭富裕,饱读诗书。1899年,14岁的少年毕伯涛考取清末秀才,至今还保存着当年赴考使用过的考篮及蜡烛。据其谑称,当年考题之一为“拿破仑何许人也”,他由于缺乏时事常识,竟答成拿刀破竹做个篮子的人。16岁始在鄱阳教私塾,以图再试。

清王朝被推翻后,其家道中落,科举废止,仕途无望,精神苦闷中又遇早年丧妻,为摆脱苦闷,毕伯涛携一儿一女,到景德镇解忧谋生。偌大的景德镇却令他无处安身,只好暂栖五龙庵与和尚为伍。此间2年中,他靠为寺庙抄经书、作楹联、写匾额兼为索画居士涂抹丹青糊口。五龙庵住持敬重毕伯涛的人品、画品,先后推荐他到城中某翰林、局长处作家教,安排其子毕渊明到一瓷业公司学徒画瓷。在城中任教期间,经人介绍认识了王琦王大凡并应邀加入“月圆会”,开始从作纸画转向画瓷。为有一个安定的作画环境,租下一偏屋后堂,借房东一张八仙桌置于床头作画。尽管他所画翎毛不热销导致生活窘迫,却保持文人清高儒雅之秉性。

毕伯涛在与“月圆会”诸君吟诗作画交往1年后,传来鄱阳养父(毕伯涛曾过继大伯名下)病故的噩耗,启程回家守孝,长期中断参与“月圆会”活动,使人误认为他不是“珠山八友”最早成员。守孝期满后返回景德镇,毕伯涛专心画花瓶、茶盘,仍以翎毛为主,爱画八哥、鸳鸯、绶带鸟,亦画过吴霭生的上等瓷胎。毕伯涛瓷画着色不多,仅绿、黄、黑三色,追求淡雅画风,寄托超尘脱俗之情怀,与当时景德镇瓷画主流不合,知音寥寥,作品曾在南昌瓷器店丽泽轩销售,以小件居多,最大件也仅2.4尺。

由于作画不多,家境贫寒,毕伯涛未续弦再娶,全身心投入对儿子毕渊明的培养。他不仅督促儿子潜心作画练书法,还十分注重儿子的文化底蕴,有计划地安排儿子遍读诸子百家,加强诗词歌赋的修养,并在篆刻上下功夫。在他的打造下,毕渊明终成景德镇享有盛名的书画大家。儿子成才后,他作瓷画日少,偶尔画些纸画陶冶性情。建国初期,他与景德镇另两位清末秀才,受聘为江西省文史馆第一批馆员,撰写整理前清史料,从此瓷画辍笔,应邀偶尔为省文史馆画些花鸟纸画。他在任馆员期间,不受礼、不吃请,十分本色,直至1961年去世。[1]

艺术风格

 
毕伯涛
原图链接

毕伯涛的陶瓷花鸟画,承传清代毕新罗一派传统。毕新罗画花鸟以善于表现禽羽瞬间动态与明媚鲜艳的花树而著称。毕从中吸收滋养,其花鸟画风格俊逸清新,极富生活气息而又能力脱时习,画无俗态。其法于后世花鸟画创作影响深远,笔法兼工带写、主次疏密层次分明,用笔工细,设色雅静艳丽。毕伯涛的代表作《鸟乐图》粉彩瓷板画,充分展示了他俊逸清新、立意隽永的画风。这幅瓷板画构图,由八哥和柳条两部分组成,柳叶飘逸,柳条见功夫;八哥梳理羽毛时的动感跃然纸上,动作把握准确又画得潇洒。尤为匠心独运的是:画面上的八哥背向观者,头却扭转回来凝目自视,在轻柔柳枝的衬托下,不仅显示了画面的凝视力量,更透析出笔者在清王朝覆灭后,徘徊于时代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的内心矛盾与痛苦,新罗山人画派的神韵亦隐显其中。

毕伯涛系“珠山八友”三种构成成分之一,即由文化人走向瓷艺画家。其寄居鄱阳拜张云山为师学画,是在清王朝覆灭走仕途无望后,选择的又一人生坐标。在张云山常客居景德镇彩绘瓷器的影响下,毕伯涛完成了从鄱阳向景德镇、从纸画向瓷画的双向转移。旅居景德镇之初,毕伯涛潜心学艺,随着接触面的不断扩大,先后结识了王琦、王大凡、汪野亭汪大沧等景德镇瓷艺界名流,得以学习探究新罗山人一派画风,在瓷艺与画艺上长足进步。尤其是在1928年加入“月圆会”后的20年间,毕伯涛步入了艺术创作的旺盛期,先后创作了《八百千秋图》《松鼠柿果图》《菊禽图》《英雄独立图》《古梅双雀图》《鸟乐图》等瓷板画及纸画《秋菊茗壶图》等。

在“珠山八友”中,毕伯涛是留下传世瓷绘作品较少的一位。他的风头没有其他几位那样出众,在人们的印象中,他的瓷绘作品几乎都是花鸟题材,纵然赢得了很多中肯、赞许的评价,但似乎并不显得那样出类拔萃、独树一帜。然而,如果看过毕伯涛为数不多的清秀雅致的瓷绘作品后,相信我们对他的瓷品、艺品、人品可能就会有一些新的感悟。[2]

作品展示

瓷画鉴赏

毕伯涛的瓷画以小件作品为多,小写意风格,画面疏简,布局考究,出笔利落,主次分明。从笔墨特点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是画枝干常用干笔侧锋挥就,与田鹤仙双勾侧锋画梅干有很大的区别。出笔粗中有细,粗细合度,枝柯旋衍,蘸墨浓淡,不需再填,笔致严谨而洒脱,深浓浅淡相宜,湿润华滋,形质俱佳。

二是以没骨法画花朵,画面稀疏,随意中见率气,点虱之笔轻快凝练,有“落墨即是,出笔便巧”之特点,花叶的点染秀雅而沉稳。通过运笔、用墨、敷色等表现手法,较具体而简练地描绘花叶的状貌和特征,有时叶脉纹理以扒笔剐出,此乃毕氏画瓷常用之独特技法。

三是毕氏画鸟常以小写意勾染之法,较之程意亭刘雨岑以丝羽法画鸟更为写意,也见率真。毕氏用笔概括,鸟的动态特征见于笔端。模仿品多刻意工细,套用程意亭、刘雨岑画鸟之法,严谨工整有余而写意之率气不足,常常牛唇不对马嘴。

从设色来看,毕氏追求单纯、明丽,他的画面都是以墨为主,色彩为辅,有“素以为绚”的效果。如毕氏画鸟只是在墨色勾画的基础上,淡淡染点色彩而已;而毕氏画花卉却又是傅色精研,淡逸清华。模仿品设色平板,多是浓艳过度,“染”的形式多于“写”的意趣,徒有形式,不得要领。

毕伯涛秀才出身,工诗书,书法俊逸秀挺,丰润灵活,颇有一代著名书画家唐寅之笔韵。常见落款为:“伯涛写于珠山”、“毕伯涛写于珠山”、“古歙毕伯涛画意”、“古歙毕伯涛画并题”、“古歙毕伯涛写于珠山客次”、“古歙州伯涛毕达写于珠山客次”等。毕氏题款之“涛”字笔法讲究,结体独特,符号性很强,鉴定者若能洞察其真谛,是为鉴别毕氏作品真伪手段之一。常见印款为:“伯涛”篆款[3]

影响

毕伯涛从一个落魄文人到瓷画艺术家,其从艺生涯横跨了半个世纪。虽然存留传世的作品不多却精美,其中不乏与其他七位画友共同绘制的成堂配套之作,为海内外收藏家所珍爱,各类博物馆所器重。新加坡收藏家刻意收藏了他画的翠鸟和永点菊花等。由于他擅长作诗词,文才在“八友”中见高,故常与八友研讨瓷画题诗,对“珠山八友”整体文化品位的提高,功绩卓著。其艺术成就还表现在为景德镇的瓷画薪传的人才培养上,令新中国制瓷艺术后继有人。在他培养的一批专业画师中,被誉为景德镇陶瓷绘画界杰出的陶瓷艺术家毕渊明,就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代表。[4]

相关人物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