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王大凡(1888年—1961年),名堃,號希平居士,又號黟山樵子,齋名希平草廬,中國陶瓷美術大師。祖籍山西省太原市。1915年《富貴壽考》粉彩瓷板畫,榮獲巴拿馬博覽會金質獎章。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王大凡 | 出生時間 | 1888年 |
別 稱 | 黟山樵子 | 去世時間 | 1961年 |
國 籍 | 中國 | 出生地 | 山西省太原市 |
主要成就 | 榮獲巴拿馬博覽會金質獎章 | 主要作品 | 《大禹治水》 《富貴壽考》 《駿馬獻給總司令》 |
藝術生平
王大凡兒時讀私塾3年,13歲前曾學徒理髮,1901年隨父母到景德鎮投靠姐姐開的「紅店」,與哥哥王大屏在姐姐的「紅店」學藝。三年學徒期滿,王大凡在姐姐的店裡獨立畫瓷。此時,他姐姐用高薪聘請當時著名的洪憲瓷畫家、淺絳彩畫家汪曉棠來店繪瓷,為王大凡提供了學習的機會。汪曉棠不僅教王大凡的繪畫,而且還教他詩詞歌賦。在汪曉棠的引導下,王大凡刻苦鑽研且嶄露頭角。1915年,王大凡與王琦、潘勾宇、汪曉棠、周小松、汪野亭等人的作品由江西瓷業公司、景德鎮商會推薦,送巴拿馬博覽會參展。王大凡的《富貴壽考》粉彩瓷板畫,榮獲巴拿馬博覽會金質獎章,是當時惟一的金牌得主。
1922年,王大凡參與「瓷業美術研討社」。l924年,研討社慘遭軍閥掠奪離散;不久,年僅39歲的汪曉棠撒手人寰。王大凡痛失恩師後,沒有低沉,而是持續奮發、勤練技藝、博學多才,由此奠定了他在景德鎮瓷藝界的位置。
1901年到1940年的39年間,經過不斷學習,探索,王大凡的陶瓷藝術,完成了從古彩、圖畫到傳統文人畫的轉型。[1] 2011年1月22日,由景德鎮市民間民俗文化協會、景德鎮市民族民俗文化搶救與保護中心報江西省藝術工作委員會審核,提交中國陶瓷美術榮譽與職稱頒證儀式醞釀,經得近百名中國陶瓷美術高級人才、大師、教授、新聞媒體代表意見,由正式代表舉手表決,一致同意追憶其為「中國陶瓷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藝術風格
1901年到1940年的39年間,王大凡的陶瓷藝術,完成了從古彩、圖案到傳統文人畫的轉型。1939年,王大凡在早年畫過的「淺絳彩」的基礎上,首創彩繪瓷畫新技法,其技法不是像新粉彩要用玻璃白填底色,而是直接將色料繪填瓷胎,稱「落地粉彩」。此技法既簡化工藝,又使畫意更濃。
王大凡歷史典故人物畫的人文內涵,來源於其大量的閱讀。他年輕時便嗜書成性,繪畫之餘,全身心撲在書上。他日常生活省吃儉用,卻不惜重金大批量購書,王大凡是將國畫藝術和詩、書、畫、印運用到陶瓷裝飾上的傑出代表,其傳世的近千幅藝術作品,充分體現了以詩入畫,以畫孕詩,詩畫結合的藝術風貌。
從王氏作品設色來看:一、是畫面絢麗照人。畫場面大、人物多的作品,總是根據主題需要,主角多用鮮艷奪目的色料(如胭脂紅、西赤等),次要人物一般以赭、黃、藍色陪襯;二、是填色較厚實,黑、白、紅分明,突顯層次感,人物畫在雙勾白描稿的基礎上,多用濃重、深沉、艷麗的色彩,作多層次的渲染,注重明暗層次和冷暖變化,有傳統工筆重彩的藝術效果。王大凡是將國畫藝術和詩、書、畫、印運用到陶瓷裝飾上的傑出代表,其傳世的近千幅藝術作品,充分體現了以詩入畫,以畫孕詩,詩畫結合的藝術風貌。
如果說他早年的作品用畫筆向人們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那麼他中年的作品就是傳達一種禪意,晚年的作品則表達了一種精神境界。中國畫大家林風眠、潘天壽、周昌谷、吳山明等稱王大凡是一位藝術修養極高的「陶瓷文人畫大師」,「如果不是當時景德鎮環境閉塞,缺乏宣傳,大凡先生人物畫藝術造詣可以與海上大家相媲美」。
縱觀王大凡一生的創作,其瓷藝「文人畫」的風格和追求,都是以「雅俗共賞」貫穿。「珠山八友」中的十位畫家,除王琦屬大寫意外,其他是兼工帶寫、婉約內斂的小寫意,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和審美理念,其實質就是「雅俗共賞」。[2]
作品特點
王大凡早年的人物畫多是富貴壽考、伏虎羅漢、八仙圖等,晚年的人物畫以木蘭從軍、聞雞起舞、岳母刺字等內容為多,注重作品的時代性。模仿品以其20世紀30、40年代的人物畫為多,也有少量50、60年代的作品。從王氏人物畫筆墨特點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色: 一是用筆用線遒勁,似傳統線描法中的高古遊絲描、鐵線描一類,多是中鋒用筆,樸拙、厚實、圓潤,章法別致,有裝飾味,這是王大凡與王琦側鋒用筆畫人物畫的最大區別。而模仿品勾線難學其骨,少圓潤勁拔之韻味,有的中、側鋒並用,不得要領。 二是人物臉部刻畫細膩,講究明暗變化,有西畫中的素描關係和光影變化,暈染手法獨特,立體感強。王氏畫仕女以「丹鳳眼」、「櫻桃嘴」冠之,特點鮮明,並形成一種慣用的程式。 三是人物畫背景多勾描蔥鬱林木,竹石茅屋,野卉山花,染色青翠,草綠、翠綠、深綠幾個層次明顯,筆法一絲不苟。 從王氏作品設色來看:一是畫面絢麗照人,光彩艷發,畫場面大、人物多的作品,總是根據主題需要,主角多用鮮艷奪目的色料(如胭脂紅、西赤等),次要人物一般以赭、黃、藍色陪襯;二是填色較厚實,人物畫在雙勾白描稿的基礎上,多用濃重、深沉、艷麗的色彩,作多層次的渲染,注重明暗層次和冷暖變化,有傳統工筆重彩的藝術效果。模仿品設色染色平板,厚重之中少陰陽層次變化,色調過渡生硬,少潤澤之感。
王大凡研究出「落地粉彩」畫法,不用玻璃白填底色,直接將色料填繪在瓷胎上,再罩雪白、水綠之類料色,簡化工藝,畫意更濃。[3]
題 識 印 款
王大凡書法以行書為佳,俊逸秀美,平淡見精妙,精審且遒麗。題款時多是在詩文後再落干支姓名款。 常見落款為:「黟山大凡王堃作於希平草廬」、「黟山樵子大凡寫於昌江之希平草廬」、「黟山大凡王堃畫於昌江」、「黟山王大凡畫」、「希平居士昌江客次」、「王堃畫」等。
常見印款為:「大凡」、「王堃」、「王大凡作」等篆款。底款為「希平草廬」。[4]
作品賞析
影響
王大凡的作品榮獲1915年巴拿馬博覽會金質獎章,使景德鎮陶瓷在世界藝術舞台上登堂入室;他研究發明的「落地粉彩」陶瓷技法,帶來了對陶瓷顏料的革故鼎新,使中國畫的風格和技巧在陶瓷上的運用遊刃有餘;他致力於「陶瓷文人畫」藝術的開拓,深化了陶瓷藝術的表現空間,為景德鎮陶瓷裝飾藝術樹立了又一座里程碑;他培養的幾代藝術大師均從事陶瓷藝術創作與研究,真正可謂瓜瓞綿綿,光耀藝壇。其子王曉帆為著名陶瓷美術家、輕工部陶瓷研究所籌備小組核心人物;其女王筱蘭,仕女人物畫家,50年代的工藝美術師;其侄王錫良,乃改革開放後國務院第一批授予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關門弟子李進,系l996年國務院授予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其孫王懷俊系第九、十兩屆全國政協委員,1985年被授予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而王大凡的第三代、第四代家族成員,更是群星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