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來自 網易 的圖片

本名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首 都 柏林東柏林

主要城市 萊比錫德累斯頓

國慶日 10月7日

國 歌 《從廢墟中崛起

官方語言 德語

貨 幣 民主德國馬克

政治體制 蘇維埃制

國家領袖 威廉·皮克

瓦爾特·烏布利希

埃里希·昂納克埃貢·克倫茨

人口數量 16629750 人(1989年)

主要民族 德意志人

主要宗教 無神論基督教天主教

國土面積 108333 km²(1989年)

GDP總計 1974.5 億美元(1989年)

人均GDP 11873 美元(1989年)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語:Die 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德文縮寫:DDR),簡稱民主德國,俗稱「東德」,是1949年10月7日到1990年10月3日期間存在於歐洲中部的社會主義國家。首都為柏林東柏林),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計劃經濟體制,是華沙條約組織和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成員國。 [1]

目錄

簡介

民主德國的國土面積為107,771(一說:108,333或108,178)平方公里,東部是波蘭人民共和國,東南部與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西部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相鄰,北部為波羅的海

民主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納粹德國蘇聯占領區基礎上建國。首都柏林(東柏林)是在納粹德國首都柏林的蘇聯占領區範圍上成立。民主德國成立初期面臨着嚴重的人口外逃問題,在20世紀50年代有大約270萬居民由於政治或經濟因素非法越境到聯邦德國。1961年,民主德國政府沿着西柏林邊境修建了柏林牆以阻止居民外逃。

民主德國執政黨是德國統一社會黨,其他政黨組織通過德國統一社會黨領導的「民主聯盟」和「全國陣線」參與政治活動。教育機構按照馬列主義的原則培養社會主義人才。

冷戰時期,民主德國在經濟、文化、體育等方面處於社會主義陣營的領先地位。冷戰時期著名的標誌性建築——「柏林牆」就在民主德國境內,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宣布停止存在,其領土正式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兩德統一

發展歷史

獨立之前

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帝國,次年建立北德意志邦聯,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德意志帝國於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實行獨裁統治。納粹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但失敗了。

建國時期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戰敗投降。根據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的協議,決定在德國戰敗後將其一分為四,分別由英、美、法、蘇四個戰勝國占領,併合組一個最高管理單位「盟國管制委員會」(ACC)來治理德國事務。

1945年6月25日,德國蘇占區5個州建立了州政府。8月,建立工業、交通、動力等總管理署,1946年4月21日,德國蘇占區舉行德國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聯合代表大會,兩黨聯合組成德國統一社會黨。威廉·皮克奧托·格羅提渥當選為黨主席。

1946年10月,德國蘇占區舉行州議會選舉,德國統一社會黨得票最多,成為該區的執政黨。此時西占區則按照資本主義國家的模式建設。德國西方占領區和德國蘇占區日益相互對立。

1948年2月12日,在美英法占區成立聯合州議會和行政管理委員會後,蘇占區把各管理署合併,成立了德國經濟委員會,管理德國蘇占區的經濟,並且擴大了它的權限,賦予經濟委員會對全占領區發布具有約束力的命令的權力。3月份成立了經濟計劃總管理署,即後來的國家計劃委員會。1948年6月20日,西占區實行貨幣改革,蘇聯也於6月23日在蘇占區實行貨幣改革,把原貨幣改為東德馬克,東西占領區的經濟完全被分隔開來,同時政治上的分裂也在加劇。

1947年12月7日,由德國統一社會黨發起召開第2屆德國人民代表大會,大會選出了以威廉·皮克為主席的常務委員會。1948年10月22日,通過了由統一社會黨提出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憲法草案》,1949年5月25日,召開第3屆德國人民代表大會。在聯邦德國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生效一周之後,德國人民代表大會於5月30日批准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憲法》,德國人民代表大會還選出了400名人民委員會委員。

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宣告成立,柏林(東柏林)成為民主德國的首都。1949年10月11日,威廉·皮克當選為民主德國總統,奧托·格羅提渥為臨時政府總理;11月11日,蘇聯占領區總司令宣布把行政職權移交給這個新成立的國家,蘇軍占領當局改稱為「蘇聯監督委員會」。這樣,德國便正式分裂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兩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建設時期

二戰結束後,蘇占區實行了基本生產資料的國有化,到1950年,民主德國的農業生產已達到了戰前的水平。1951年,民主德國實行了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民主德國工業總產值(不包括建築業)就占了全民經濟成分的78.9%。1960年民主德國又實現了農業生產公作化。

1963年,民主德國提出了「新經濟體制」的指導方針,1971年德國統一社會黨八大提出了「在高速度發展社會主義生產、提高效益、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方針。此後10年,民主德國勞動生產率平均增長5%,國民收入平均增長4.6%。

消亡時期

1979到1980年爆發的第二次石油危機引發了民主德國經濟加速衰退。彩電、冰箱和洗衣機和西方相比不僅相對昂貴,並且等待時間漫長。

1989年8月,匈牙利人民共和國的政府改革打破了籠罩歐洲44年之久的「鐵幕」,受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宣布開放邊境和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思想的影響,民主德國局勢發生了急劇變化。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通過匈牙利外逃至聯邦德國。10月初,萊比錫等許多城市相繼爆發了規模不等的示威遊行,要求政府放寬出國旅行和對新聞媒體的限制等。

兩德統一

儘管為了鞏固統治,德國統一社會黨在1989年10月7日的東柏林進行了建國40周年大閱兵,但民主德國首都柏林仍然爆發一連三次要求政治改革的大規模群眾示威遊行。此後為了平息遊行,德國統一社會黨罷免了埃里希·昂納克的黨總書記職務。11月9日,「柏林牆」開放。11月28日,聯邦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提出關於兩個德國實現統一的「十點計劃」。12月1日,民主德國人民議會廢除了憲法賦予德國統一社會黨的領導地位。兩天後,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民主德國人民議會都宣布辭職。民主德國相繼宣布退出華沙條約組織和經濟互助委員會。

儘管許多民主德國居民想在民主德國領土上建立一個非社會主義的國家,但這種想法很快被兩德統一的聲浪所淹沒。示威的口號也從向國家權力挑戰的「我們就是人民!」轉變成以德國統一為目標的「我們是一個民族!」。在與美國、蘇聯、法國和英國簡短的協商後,兩德重新統一的決定被認可。

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國總理漢斯·莫德羅首次訪問聯邦德國。3月18日,民主德國人民議院實行自由選舉,洛塔爾·德梅齊埃任民主德國總理後,兩德統一的步伐大大加快。

1990年5月18日,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在波恩簽署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7月1日,民德馬克退出流通,西德馬克成為兩德共同的貨幣。8月31日,雙方又在柏林簽署兩德統一條約。9月24日,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正式退出華沙條約組織。10月3日,民主德國(東德)以聯邦德國(西德)的一部分的身份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和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行政建制改為5個州,併入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德國重新統一。

地理

區域位置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位於歐洲中部,面積約為10.8333萬平方公里。東鄰波蘭人民共和國,東南與捷克斯洛伐克接壤,西與聯邦德國為鄰。邊界線長約1338公里。北面隔海與瑞典和丹麥相望。海岸線長420公里。

民主德國北部為北德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50米。北德平原是中歐平原的一部分,從波羅的海往南延伸300公里以上,約占國土面積的3/4,平均海拔50米。波羅的海沿岸是出露的狹窄低地。東部沿岸多沙丘、島嶼,間以淺水海灣,重要港口羅斯托克位於西部沿岸。最大的島嶼是呂根島,面積926平方公里。海岸帶以南為廣大的冰磧平原,北部屬新冰磧區,南部為老冰磧區。新冰磧區偏北部分,在冰磧丘陵之間分布着眾多湖泊,以梅克倫堡湖泊高原最為典型;偏南部分被古河谷和古融水流分隔為分散的冰磧平原。平原最南端的老冰磧區,地面平坦,有不少沼澤低地。在冰磧平原和南部山地之間,分布着黃土帶,土層厚度2~10米,從薩克森地區向圖林根內地和馬格德堡伯爾德地區伸展,其南部地勢高達400~500米。黃土帶為最重要的農業區。

南部高原和山地屬海西褶皺帶。山脈、盆地和河谷交錯分布。哈茨山、圖林根林山、厄爾士山等中等高度山地由前寒武紀和古生代結晶岩、變質岩組成,經長期侵蝕,呈斷塊狀地壘山地,一般海拔1000米以下。其中較高的厄爾士山延伸在東南邊境,西南—東北走向,主要由結晶岩、砂岩、礫岩組成,其間菲希特爾山,海拔1214米,為全國最高峰。哈茨山位於西南部,為西北—東南走向的波狀高原山地,平均海拔 500~600米,個別花崗岩山峰突起,有全國第二高峰布羅肯峰,海拔1142米。圖林根林山在西南邊境,西北—東南走向,是主要由片麻岩和花崗岩構成的地壘山地,一般海拔400~500米。

水文

民主德國境內有較發達的水系。最大和最重要的河流是易北河,源出捷克斯洛伐克,全長1165公里,境內流程566公里,由東南向西北流貫國境,經聯邦德國注入北海。該河(境內段)及其支流薩勒河、哈韋爾河、施普雷河、穆爾德河等流域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2/3。

奧得河及其支流尼斯河由南往北流經東部邊境後入波蘭,在什切青附近注入波羅的海,境內流域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5。西南部有不大的威悉河上游和美因河的支流流經。大部分河流依雨水補給,部分靠雪水,最大流量在春季,冬季有不長的結冰期。易北河和奧得河是兩條最大的水上動脈,多流經寬廣的谷地,水流緩慢,境內流程都可通航;易北河支流薩勒河、哈韋爾河和施普雷河的下游也都可通航。經奧得-施普雷運河(84公里)、奧得-哈韋爾運河(83公里)、易北-哈韋爾運河(56公里)等,溝通易北河、奧得河、威悉河和萊茵河,組成水上運輸網,並經聯邦德國等國通波羅的海和北海。

大部分湖泊是冰川湖,多分布在北德低地,以梅克倫堡湖泊高原區最為集中,其中米里茨湖(116.8平方公里)最大,還有什未林湖、普勞厄湖等。南部山地及其山前地帶的許多河流,春季都有洪水,建有40個大水壩和水庫蓄積洪水,最大的水庫是薩勒河上游的勃萊洛赫水庫(21500 萬立方米)。上述地帶的許多河上建有不大的水電站和水力蓄能發電站。在柏林東南、奧得河左岸沿河地區有許多沼澤地,其中大部分可排乾成為沃地。

參考來源

  1.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豆瓣電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