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爾塔會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雅爾塔會議(英語:Yalta Conference;俄語:Ялтинск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其會議結果之一雅爾塔協定又稱雅爾塔密約,是美國、英國和蘇聯三國領袖——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和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約瑟夫·斯大林於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期間[1],在蘇聯克里米亞雅爾塔里瓦幾亞宮內舉行之一次首腦會議。這次會議,制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的世界新秩序和列強利益分配方針,形成了「雅爾塔體系」,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局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次會議是繼1943年德黑蘭會議後,第二次同盟國首腦會議,惟結論在1945年7至8月之波茨坦會議就有爭議。許多人批評此次會議,使蘇聯及各國共產黨得以控制中歐、東歐以及亞洲許多國家,主要是會中羅斯福以及丘吉爾都未尊重戰時被占領國家之期望,將被蘇聯「解放」之國家先交由聯合國代管(聯合國1945年10月才成立,甚至聯合國憲章於雅爾塔會議結束2個月後才簽署。且戰後盟軍沒有任何一方將位於歐、亞的曾被占領國交由聯合國代管;聯合國曾託管的11個地區,其中7個在非洲、4個在大洋洲)。此外,為爭取蘇聯對日本宣戰,包括幫助遠在中國西南與日軍僵持的中國從日本關東軍手中奪取滿洲國,會中部分內容「侵犯」中國權益甚大。會議的3份文件中,「雅爾塔協定」當時沒有立即公布,其他國家並不知情,故有「雅爾塔密約」之稱。
1944年6月,隨着諾曼底登陸,盟軍在納粹德國西線展開大規模反攻,第三帝國已無力回天。1945年2月,美英認為有必要和蘇聯商討德國戰敗後對歐的權力分配問題,並商討下一步對日作戰。對歐洲大陸,希望蘇軍加強對德攻勢,基本原則以誰攻克的地區戰後由誰控制,輔以對重要地區相互交換。在東南亞,美軍在菲律賓開展一系列登陸戰,開始把對日作戰的重點從海戰轉向陸戰;同期自1944年6月起對日本本土的B29大規模無差別轟炸效果有限,1945年2月4日李梅剛展開燒夷彈戰術試驗;在東亞大陸上中國軍隊尚與日軍僵持,日軍占領大片中國土地;而滿洲地區則透過滿洲國擁有大片土地,重工業設施,70萬關東軍尚未直接參戰。因此美英希望蘇聯儘快轉入對東北亞日軍的進攻,打消日本依託東亞、東北亞,與盟國長期僵持並得以談判的念頭。
背景
1944年7月19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致函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斯大林,希望再次舉行美、英、蘇三國首腦會議。斯大林回信表示,他要親自指揮蘇軍對德作戰,不可出席。1944年10月,英國首相丘吉爾赴莫斯科會晤斯大林,英蘇單獨討論歐洲和巴爾幹問題。美國駐蘇大使哈里曼以觀察員身份列席丘吉爾與斯大林之會談(史稱第四次莫斯科會議)。1944年12月,哈里曼奉命拜會斯大林,詢問蘇聯有關參加對日作戰及參戰條件等事項。1944年底,三國一致同意三國首腦再次會晤。
在1945年2月4日至11日,三巨頭——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溫斯頓·丘吉爾和斯大林聚集在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前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行宮里瓦幾亞宮)舉行會議。這是二戰期間,繼1943年的德黑蘭會議之後,盟國領袖的第二次重要會議。羅斯福去世後,再舉行波茨坦會議。
這次會議在蘇聯境內進行,是因為斯大林拒絕到黑海雅爾塔行宮以外開會。結果,丘吉爾和羅斯福必須再度遠涉重洋[2]。
會前未邀請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參加。
視頻
雅爾塔會議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1945年2月4日 雅爾塔會議召開,搜狐,2011-02-04
- ↑ 雅爾塔會議的台前幕後,搜狐,201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