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氣腔龍的唯 一標本身長約9米、重2噸,是種二足、的大型肉食性恐龍。該化石是未成年個體。 科學家估計,成年個體將達到10米長、4噸重。生活在距今84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被發現於南美洲阿根廷

恐龍是中生代時期[1](2.3億年前)的一類爬行動物,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恐龍骨架因為其體型極其巨大或小巧、構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館的主要展覽品,恐龍開始被世人所知[2]

目錄

物種學史

氣腔龍的化石是在 1996年發現於阿根廷門多薩省,在2009年被命名。氣腔龍的化石具有類似類的呼吸系統,和同體長的恐龍相比氣腔龍的骨偏小,長着發達的前肢爪子,是捕殺的可怕利器,體型中等偏瘦一點,身體流暢,身形優美,根據唯 一一具化石,氣腔龍有10米長4噸重。 氣腔龍可能生活在距今8500萬-83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的桑托階,根據對氣腔龍化石的最新分析,這頭體型龐大的大型食肉恐龍的呼吸系統與當今的鳥類有諸多類似之處,進一步強化了恐龍和現代鳥類在進化上存在聯繫的理論。

考古化石

氣腔龍的化石包含:一顆牙齒、一些蓋骨、數節完整或部分的頸椎背椎、薦椎、數根頸部與胸部肋骨、腹肋、[[[叉骨]]、左肩胛喙狀骨、左腸骨、左右恥骨。從化石顯示,該個體並非完全成熟體。 氣腔龍的某些骨頭具有中空空間,包含:叉骨、腸骨、腹肋,顯示氣腔龍可能具類似現代鳥類的氣囊呼吸系統。氣囊系統可協助空氣進入或排出身體內,增加肺臟的呼吸效能。研究人員保羅·塞里諾推測,氣腔龍骨頭內的空間可協助體溫循環,並增進呼吸效能。

名稱由來

恐龍,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由來已久。直到古生物學家曼特爾[3]發現了禽龍並與鬣蜥進行了對比,科學界才初步認定這是一群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

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查理德·歐文創建了「dinosaur」這一名詞。英文的dinosaur來自希臘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動物)。對於當時的歐文來說,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動物」是指大的滅絕的爬行動物。實際上,那個時候發現的恐龍並不多。自從1989年南極洲發現恐龍化石[4]後,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龍的遺蹟。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龍至少有650至800多個屬(古生物學上的種屬,不完全同於現代動物的分類方式)[5]。 後來,中國日本等國的學者把它譯為恐龍,原因是這些國家一向有關於的傳說,認為龍是鱗蟲之長,如等就素有小龍的別稱。

視頻

氣腔龍 相關視頻

恐龍是怎樣演化的
中國專家發現白堊紀之後的恐龍化石,恐龍有可能是在南方滅絕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