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龍屬
永川龍屬(學名:Yangchuanosaurus)是一種獸腳類恐龍,生存在中侏羅紀的中國,化石發現於四川省大山鋪組的上沙溪廟地層,地質年代約為1億6500萬年前。
是當時該地的大型掠食動物,外表與體型類似同時代北美洲的異特龍。
除了永川龍以外,當地同時代的恐龍還有蜥腳下目的峨嵋龍與馬門溪龍,以及劍龍下目的嘉陵龍、沱江龍、重慶龍。永川龍目前包含兩個種:模式種上游永川龍(Y. shangyouensis)、自貢永川龍(Y. zigongensis )。
目錄
敘述
永川龍是種大型獸腳類恐龍。上游永川龍的模式標本是一個長82公分的頭顱骨,身長估計為8公尺左右[1]。
而巨型永川龍的頭顱骨可長達1.11公尺,被認為長10.8米,重3.4噸[2]。永川龍的鼻部有骨質瘤狀物,類似角鼻龍。永川龍擁有巨大的尾巴,約佔身長的一半長度。
發現與種
在1977年,中國四川省永川縣(現重慶市永川區)進行上游水壩施工時,挖出一個幾乎完整的身體骨骼、頭顱骨(編號CV 00215),隨後又挖出更多的化石。隔年,由董枝明等人正式描述、命名,這個標本被命名為上游永川龍(Y. shangyouensis)。化石發現於沙溪廟組地層,地質年代約1億6830萬到1億6350萬年前,地質年代約侏儸紀中期]。在1983年,董枝明等人將同一挖掘地點發現的完整身體骨骼、頭顱骨(編號CV 00216),命名為第二個種,巨型永川龍(Y. magnus)。
董枝明最初命名這兩個種時,根據體型大小而將牠們命名為不同種,上游永川龍的眶前窩內只有一個洞孔,巨型永川龍的眶前窩內還有一個額外洞孔。在2012年公佈的一份堅尾龍類種系發生學研究,提出上游永川龍、巨型永川龍是相同種,兩者之間的差異可能來自於個體差異、變異。至於兩個種的頸椎形態差異,可能是來自於不同位置的頸椎。此外,兩種的正模標本非常類似。在1988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提出永川龍與中棘龍是相同屬,但此理論沒有獲得其他科學家的支持。
在2012年,一個部分身體骨骼、不含頭顱骨被編入上游永川龍,這個化石被發現於自貢市的伍家壩,屬於下沙溪廟組地層。董枝明在1978年建立為四川龍的新種,鹽都四川龍(S. yandonensis),由於當時沒有詳細的研究過程,所以是個無資格名稱。董枝明在1983年將這化石改歸類於甘氏四川龍(S. campi);甘氏四川龍當時是個疑名,化石只有四顆牙齒。
在2001年,Daniel Chure提出編號CV00214標本應該建立為新物種,當時非正式命名為董氏四川龍("S. dongi"),或應該歸類於自貢四川龍(S. zigongensis)。在2012年,其他研究人員提出這些化石無法被歸類為相同種,因為甘氏四川龍的牙齒缺乏可鑑定特徵。
此外,編號CV00214標本、自貢四川龍沒有共同的自衍徵,而且後者來自於不同年代的上沙溪廟組地層,因此兩個不應該是相同種。根據種系發生學分析,編號CV00214的最近親是上游永川龍,因此研究人員將這個標本歸類於上游永川龍;研究人員並發現自貢四川龍是上游永川龍的近親,因此將該種改歸類於永川龍的第二個有效種,自貢永川龍(Y. zigongensis)。
自貢永川龍目前有四個化石,正模標本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左上頜骨、兩顆牙齒、以及一個左後肢,這些化石都是發現於四川省自貢市的下沙溪廟組地層,地質年代為侏儸紀中期。最初在1983年被命名為自貢四川龍,之後在2012年被改歸類於永川龍。
參考文獻
- ↑ Dong, Zhiming; Zhang, Yihong; Li, Xuanmin; Zhou, Shiwu. A new carnosaur from Yongchu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PDF). Ke Xue Tong Bao. 1978, 23 (5): 302–04.
- ↑ Paul, Gregory S. Eustreptospondylids and Metriacanthosaurs. Predatory Dinosaurs of the World. Simon & Schuster. 1988: 286–93. ISBN 0671619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