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江南星蕨

江南星蕨

中文学名:江南星蕨

拉丁学名:Microsorum fortunei

(T. Moore) Ching

别称:大星蕨,福氏星蕨

拼音:jiangnanxingjue

门:蕨类植物门

纲:薄囊蕨纲

目:水龙骨

科:水龙骨科

属:星蕨属

江南星蕨,(Microsorum fortunei (T. Moore) Ching)植株高0.3-1。根茎长,横走,顶部被贴伏鳞片,鳞片褐棕色,卵状三角形,锐尖头,基部圆,有疏锯齿,筛孔细密,盾状着生,易脱落。叶疏生,相距1.5厘米;叶柄长5-20厘米,禾秆色,上面具浅纵沟,基部疏被鳞片,向上近光滑;叶片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5-60厘米,宽1.5-7厘米,基部渐窄下延成窄翅,全缘,具软骨质边缘;中脉隆起,侧脉不明显,小脉网状,略明显,具分叉内藏小脉;叶干后厚纸质,下面淡绿或灰绿色,两面无毛,有时下面沿中脉两侧偶有极少数鳞片。孢子囊群大而圆形,沿中脉两侧各成较整齐1行或不规则2行,近中脉。孢子豆瓣形,周壁具不规则褶皱。

目录

形态特征

株:植株高0.3-1米。

茎:根茎长,横走,顶部被贴伏鳞片,鳞片褐棕色,卵状三角形,锐尖头,基部圆,有疏锯齿,筛孔细密,盾状着生,易脱落。

叶:叶疏生,相距1.5厘米;叶柄长5-20厘米,禾秆色,上面具浅纵沟,基部疏被鳞片,向上近光滑;叶片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5-60厘米,宽1.5-7厘米,基部渐窄下延成窄翅,全缘,具软骨质边缘;中脉隆起,侧脉不明显,小脉网状,略明显,具分叉内藏小脉;叶干后厚纸质,下面淡绿或灰绿色,两面无毛,有时下面沿中脉两侧偶有极少数鳞片。

果:孢子囊群大而圆形,沿中脉两侧各成较整齐1行或不规则2行,近中脉。孢子豆瓣形,周壁具不规则褶皱。

产地分布

分布:不丹、缅甸、越南及马来西亚。

产地: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台湾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香港海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及西藏。

生境:林下溪边岩石或树干上。

海拔:300-1800米。

功效与作用

性味:甘淡、微苦,凉。

归经:归经肝;脾;心;肺经。

药用功能:清热利湿;凉血解毒。肾炎、疔疮。

药用主治:流行性感冒、哮喘、支气管炎、黄疸、小儿惊风、肺痨咳嗽、风湿性关节炎、淋症、尿路结石、痢疾、白带、蛇虫咬伤、无名肿毒、疔毒痈疽、外伤出血、热淋;小便不利;赤白带下;痢疾;咳血;衄血;痔疮出血;瘰疬结核;痈肿疮毒;毒蛇咬伤;风湿疼痛;跌打骨折。[1]

参考来源

  1. 江南星蕨的功效与作用, 苹果绿养生网,2017-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