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汪楫画像原图链接

汪楫(1636年-1689年),字舟次,号悔斋,江南休宁县人。寄籍江都县。清初诗人。

生于崇祯九年(1636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列一等,授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六日同中书舍人林麟焻琉球,购得《世缵图》[1],十一月二十四日回国。曾知河南府,官至福建布政使。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卒[2]

工于诗,与汪懋麟同里,且同有诗名,时称“二汪”。著有《崇祯长编》、《悔庵集》、《使琉球杂录》、《册封疏钞》、《观海集》一卷[3]


目录

汪姓起源

汪姓出自汪芒氏。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汪姓是汪芒氏的后代,商朝时有汪芒国,子孙以国名为姓,后来改复姓为单姓汪。另外,根据《姓氏考略》上记载,汪姓出自春秋时期,鲁成公的支子,食采于汪,后代以地为姓氏,就是汪氏。

上古时汪芒国,国君叫防风氏,后被大禹处死,国人迁居湖州的山里,称汪芒氏。战国时楚国灭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后来逃到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改称汪氏。古代的汪芒国在今山西省临汾县一带。望族居于平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县西南部。

从汪楫奉使琉球看清初中琉关系

明清两代遣使琉球的次数,据不完全统计,明朝有16次,清朝有8次。[1](P190)明清易代,清政府接收明朝对藩属国的统理权,先后遣使安南、琉球等国。在诸藩属国中,琉球奉职尤为虔谨。但由于偏处海隅,交通不便,东南兵事频繁,清初50余年间,遣使琉球活动仅有两次:康熙二年(1663)张学礼奉使琉球;康熙二十二年汪楫奉使琉球。汪楫之行在清代中琉关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清人查嗣蠾云:“须知使节同图画,总是中朝第一人。”[2](卷八《题汪悔斋遗照》)这次中琉交流既有复杂的历史原因与内容,又对清代琉球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借助汪楫所著《使琉球杂录》、《中山沿革志》加以探讨,冀稍有助于清代中琉交流史以及相关历史问题研究。一、汪楫奉使琉球的原因与经过探讨汪楫奉使缘起,我们有必要追溯琉球归属清政府以及张学礼出使之事。明成化间(1465—1487),定琉球“二年一贡”之制。后因倭患严重,万历后期改为“十年一贡之例”。[4]

诗词

 
行书自作诗《江上七夕》原图链接 来自拍卖行图片

一钱行赠林茂之

前朝万历之八载,茂之林叟生闽海。

三十名高走京洛,六十国亡遭冻馁。

钟山踯躅几春秋?那有酒钱悬杖头。

屈指今年八十五,春风重醉扬州醑。

读我诗篇忽失声,老泪纵横不成雨。

为言昔曾买藜藿,手持一钱人错愕。

方嗟旧物不逢时,又遇孙儿索买梨。

市上孩童都不顾,老夫心苦傍人嗤。

一片青铜何地置,廿载殷勤系左臂。

陆离仿佛五铢光,笔划分明万历字。

座客传看尽黯然,还将一缕为君穿。

且共开颜倾浊酿,不须滴泪忆当年。

注释

  1. 王士祯:《池北偶谈·琉球世缵图》
  2. 柯遇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
  3. 清.汪景祺著《读书堂西征随笔》中“再来人”条云:“﹎家方伯楫,字悔斋。病笃,梦老僧授以诗一首:〝日落云黄老树根,山中应已闭柴门。老僧待久不归去,却在█ █ █ █ 村。〞其中空四字,方伯梦中以笔填之曰〝碧桃红杏〞。既寤,为人言之而殁。后有某,郭外经行,忽见山水之胜,迥异人世,纵步探幽,石洞中一虎在焉,谛视则方伯也。已髡顶披缁,俨然一苦行僧矣。素与方伯善,骇问之。方伯曰:‘为〝碧桃红杏〞四字公案未得明白耳。’某惊顾间,惟荒烟蔓草而已。﹎”
  4. 汪楫, CNKI学问, 2012-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