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刚伯
沈刚伯 |
---|
基本资料 |
性别 男 |
目录
生平
自幼受留日归国的父亲沈莘庵教诲,读毕《左传》、《国语》、《礼记》、《战国策》后,于11岁,1907年就读湖北方言学堂。辛亥革命后于1914年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因成绩优异,留任该校附中教授历史及英文等课程。[1]
- 1924年考取湖北省官费留学,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历史学,专攻英国史、宪政史及埃及学。
- 1927年学成回国,先后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金陵大学。1931年,任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1942年继金毓黻出任历史系主任。
- 1944年,任四川三台东北大学教授。
- 1946年任国立政治大学教授,兼中大历史系教授。
- 任教期间,先后开设西洋上古史、西洋通史、希腊史、罗马史、英国史、俄国史、印度史、法国大革命史、西洋文化概论等专门史和国别史的一系列课程。当时能在大学里专门讲授如此繁多的世界历史课,中国尚无第二人。
- 1948年经时任教育部长朱家骅介绍,与国立台湾大学时任庄长恭校长同赴台北,任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
- 1950年傅斯年去世后,任代理校长到隔年四月钱思亮校长接任。
- 1954年在台湾发起成立中国史学会,任理事长。
- 1961年,台湾大学图书馆学系(今图资系)成立,沈刚伯教授兼第一任系主任。虽非出身图书馆学相关领域,却对充实该系之图书设备以及师资之延揽十分重视,使得该系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优良的师资和设备之下茁壮成长,成为今日台大代表性系所之一。
- 1948至1969年,担任文学院院长期间,为推进院务和提高学术水准不遗馀力。设立考古人类学系(今人类系)、图书馆系,加上原有的中文、外文、历史、哲学四系,使台湾大学文学院有了六个系。1949年增设文科研究所,后于1956年增扩为中国文学、历史、哲学、考古人类学4个研究所。
- 1966年又增设外国语研究所。
- 1967年起中国文学研究所和历史研究所招收博士班,把历史研究所的硕士班分为一般史学、近代史、中国艺术史三组。全力协助发展校务,安定师生生活,布置读书研究环境,校内混乱情势,顿时为之一清。
- 据台湾作家、文学评论家杨照所言,沈刚伯教授会在上西洋史时,借机教授在当时言论自由受到箝制下仍为禁忌的国共内战史。例如黑版上写波希战争但其实讲授的是徐蚌会战,被杨照誉为台大的“人格典型”。
- 沈刚伯教授晚年致力于国史及中国文化之阐发,并对中西上古学术思想作比较研究,解析入微,见地新颖。
- 他一生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全心贡献教育事业。对学生“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由于他赋性淡泊,不重修饰,长年一席长衫、一头乱发、一支香烟,被誉为“台大一景”。
- 1970年以其学贯中西、开史学新风、对中国史学及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独到见解,被遴选为中华民国第八届中央研究院院士。[2]
- 1977年7月31日终因心脏衰竭而病逝。
家庭
作品
果应其许,在沈刚伯逝世后5年的1982年10月由台湾《中央日报》出版社出版了《沈刚伯先生文集》上下两卷,每卷50余万字,堪称巨著,书中分历史、哲学、文学、教育、世局、记事等多项,成为了真正代表沈刚伯其人的见解与思想。
社会评价
沈刚伯赋性淡泊,不重修饰,长年一席长衫,一头乱发,一支香烟,被誉为“台大一景”。对学生“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1976年他80寿辰时,学生为之编印《沈刚伯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
参考资料
- ↑ 沈刚伯院长/ 历届台大文学院院长/ 英千里先生教授纪念网站. [2016-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3).
- ↑ 逝世院士一览表 中央研究院. [2016-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