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鎮
行政區劃
沙家浜鎮轄2個社區、13個行政村,分別為:
蘆盪社區、唐市社區、紅石村、蘆盪村、崑承湖村、沙南村、蘇南村、華陽村、朗城村、新湖村、唐東村、唐北村、常昆村、橫涇村和昆南村。
簡介
沙家浜鎮位於江蘇常熟市陽澄湖畔,已由從前的唱本落地生根成為今日的風景名勝,是一個集水鄉風光、民俗風情和綠色生態、時令美食為主題的綜合景區。十月,當蘆花開遍,蟹肥菊黃,是到陽澄湖畔,品蟹賞蘆花的好時節。
在沙家浜景區里,有華東地區最大的蘆葦生態濕地。乘船進入蘆葦深處,葦葉青青,滿眼是悠悠的綠。占地1000餘畝的沙家浜蘆葦盪如迷宮,似天門陣,坐一葉小舟,聽水聲陣陣,時而乍現三兩片茅屋,時而驚起一群鷗鷺,仿佛又看見了那一幕幕戰火紛飛的場景。深秋,正是欣賞蘆葦花開的最好時節,兩岸蘆葦比人還高些許,淡褐色的花兒沉甸甸的,風一吹,成片的蘆葦搖曳生姿,蘆花瑟瑟,顯得悲壯而又瀟灑,別有一番風韻。
沙家浜以其浩蕩的蘆葦、寬闊的水域和茂密的綠色構成江南水鄉富有自然情趣的綠色生態主調;沙家浜的歷史人文積澱更賦予了景區深厚的內涵和生命活力;水、漁、米、耕、戲的江南特色更是常常讓遊客融入其間,樂此不疲。
「陽澄湖畔沙家浜,大閘蟹的『屋裡鄉』」。(「屋裡鄉」意為家鄉。)沙家浜地區河湖密布,水質潔淨,水草豐茂,食餌充裕,水底泥質堅硬,是螃蟹棲息的理想場所。盛產有「蟹中之王」美稱的陽澄湖大閘蟹。
俗語說,「秋風響,蟹腳癢,九雌十雄」,每到9月,雌蟹卵滿,黃膏豐腴,十月雄蟹黃白鮮肥,正是食蟹的最佳季節。陽澄湖大閘蟹之色、香、味妙不勝言,章太炎夫人湯國梨女士曾用詩讚曰:「不是陽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蘇州。」桔紅色的蟹黃、白玉似的脂膏、潔白細嫩的蟹肉,造色、香、味三者之極,更是其它湖區的蟹所無法比擬的。
歷史沿革
宋代,屬常熟縣雙鳳鄉四十三都。
明代,屬雙鳳鄉四十三都進賢里、朗城裡、莫邪里等。
清雍正四年(1726年)常熟、昭文兩縣分置後,境域仍屬常熟縣雙鳳鄉。宣統二年,常、昭兩縣分建4市31鄉,唐市建置為市,原沙家浜鎮之前身橫涇,為鄉建置。 辛亥革命後(1911年11月),常、昭兩縣合併為常熟縣,唐市為東唐市,橫涇為橫涇鄉,區劃未變。
民國18年(1929年)全縣實行區、鄉制,以區轄鄉,唐市、橫涇為橫塘鄉。
民國23年,全縣縮編為八個區,境域屬唐市區,轄5鎮19鄉,唐市、橫涇建置為鎮。
民國26年秋,常熟淪陷,日偽政權在其統治區內恢復民國18年區、鄉制。
民國30年,日偽政權在全縣分設10個區,境域為第八鄉。其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奮起抗日,先後在常熟及跨縣建立常熟、蘇州等縣民主政權,在唐市、古里、藕渠一帶建立唐市區。唐市鎮為蘇州縣直屬鎮,被評為模範鎮。
民國34年8月,抗戰勝利,全縣恢復抗戰前8個區,唐市為第八區,轄2鎮5鄉。
民國35年,實行鄉鎮擴並,唐市為鎮,橫涇為鄉。
民國38年2月,全縣劃為6個區,轄4鎮2鄉,區署設在唐市集鎮。
新中國成立初期設唐市區,管轄15個小鄉,區人民政府駐唐市集鎮。境內王澤、蘇潭、新建、橫涇、北橋、羅盪屬唐市區,昆南鄉屬昆承區。
1956年3月,唐市區與古蘇區合併,建立古里區,唐市為區直屬鎮;蘇潭、新建一帶併入王澤鄉;北橋、羅盪一帶併入橫涇鄉。昆南鄉改稱新南鄉,屬練塘區。
1957年9月,全縣實行撤區並鄉,唐市、王澤合併為唐市鄉、橫涇、新南合併為橫涇鄉。
1958年9月,以鄉建社,境內分建唐市、橫涇兩個人民公社。
1981年5月,橫涇人民公社改為蘆盪人民公社。
1983年,恢復鄉建制,分別為唐市鄉、蘆盪鄉。
1986年4月,撤唐市鄉,建唐市鎮。
1992年,撤蘆盪鄉,建沙家浜鎮。
2003年6月,唐市、沙家浜兩鎮合併為沙家浜鎮[2]。
視頻
沙家浜鎮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2019中國文化百強鎮名單 安徽孫村鎮位列第一,你的家鄉上榜了嗎,排行榜123網,2019-9-23
- ↑ 河涇古街織就金唐市 紅色沙家浜底蘊深故事多,常熟新聞網,2019-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