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九约
沙田九约, 昔日的沙田被划分成“九约”,“九”即九个分区,“约”是联盟的意思,包括大围约、田心约、径口约、隔田约、排头约、火炭约、沙田头约、沙田围约、小沥源约。这个组织模式,是方便村与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每一个“约”都是由该约的范围内的若干条村所组成。“九约”的组成何时开始,有说可能源于清光绪初年,也可能于清朝咸丰年间或更早已确立。[1]
目录
九约各村的分布情况如下
1 大围约:积存围
2 田心约:田心围、新田
3 径口约:上径口、下径口、显田
4 隔田约:隔田、山厦围 (曾大屋)
5 排头约:排头、上禾𪨶、铜锣湾、下禾𪨶
6 火炭约:火炭、拔子窝、落路下、河沥背、九肚、石寮洞、山尾、 黄竹洋、长沥尾、凹背湾、龟地、禾寮坑、赤坭坪、马料水
7 沙田头约: 沙田头、作壆坑
8 沙田围约: 沙田围、多石、灰窑下、茅笪、元洲角的王屋和谢屋
9 小沥源约: 小沥源、插桅杆、十二笏、牛皮沙、大蓝寮、石鼓垄、黄泥头、观音山、芙蓉泌 、茂草岩、老鼠田、南山、花芯坑、梅子林。
始于何时的考据
至于沙田九约始于何时,有说当时车公曾显圣,消除瘟疫,村民为谢车公恩泽,乃捐资扩建沙田车公庙,并成立九约,且在神前许愿,倡建太平清醮。据父老相传,一说建醮传统习俗,乃源于清光绪初年乙亥年(公元 1875 年),故推断九约之建,当在清朝光绪初(公元 1875 年)之前。[2]
另一推断, 早在清朝咸丰拾年(公元 1860 年)因重建“积存围”之“侯王宫”时所立的一块碑文—“万福攸同”中已可见“禾𪨶约”及“火滩(火炭)约”等字眼,因此,九约可能在清朝咸丰年间(公元 1851 至 1861 年)或以前已确立。
沙田九约太平清醮十年一会
相传光绪年间,沙田乡亲父老为控制正在爆发的瘟疫蔓延,请出车公神像遍游各村驱病辟邪,最终消除疫症,村民为此于神前许愿,每10年举办一次太平清醮,以酬谢车公神恩, 该乡习俗已传承百年。
九约的村民主要来自不同省籍的客家人,因此举办九约太平清醮需配合各方的习俗和意见。普遍乡村打醮目的是祭祀孤魂野鬼,而九约太平清醮的差异之处在于附荐棚供奉祖先,不但会邀请喃呒道士主持法事,同时也接纳佛教及道教同时设坛诵经超度亡魂。[3]
因为区内庙宇众多,今天的沙田太平清醮已演变成集道教和佛教崇拜于一身的民间祭祀庆典,区内几乎所有寺庙、道观都会被邀请在醮场内设坛参与盛会。莫锦贵说:“根据习俗,举行太平清醮其间所有村民必须斋戒,以前沙田菜市场更会配合打醮,不售卖肉类。”但随著时代和社会变化, 斋戒的传统已渐渐消失。[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