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苑之戰
沙苑之戰 |
名稱: 沙苑之戰 發生時間: 537年 參戰方: 東魏,西魏 結果: 西魏大破東魏 |
沙苑之役指的是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十月,在沙苑地區,西魏宇文泰以不滿1萬人的軍隊大破東魏高歡20萬大軍,殺敵1萬,俘敵7萬。高歡狼狽而逃。
東魏天平四年(537年)十月,東魏丞相高歡為一雪小關(今陝西潼關南禁谷)之敗,親率20萬軍隊至蒲津(今山西永濟縣一帶)攻討西魏,志在為竇泰復仇。十月進抵洛水之南的許原,威逼長安。
當時的西魏剛剛經歷大饑荒,國力極度匱乏。當時,宇文泰的軍隊不滿1萬人,軍隊只備有三日糧食,但他力排眾議,率軍急進,以輕騎渡渭河至北岸的沙苑,距高歡大軍60里安營。此時宇文泰采李弼之計,列陣於渭曲,又命將士將武器藏於蘆葦中,等候聞鼓聲而起。高歡遣東魏兵至,見西魏兵少人乏,於是兵馬輕敵冒進,宇文泰當即下令出擊,伏兵驟起,奮力衝殺,東魏行伍亂次,喪甲士8萬人,棄鎧仗18萬,高歡僅率數騎逃脫。
這一場戰役的勝利,使得瀕臨滅亡的西魏絕處逢生,並對此後長達370年的中國歷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奠定了北周統一北方以及隋唐王朝強盛的基礎。[1]
目錄
戰役背景
沙苑之戰是在中國南北朝時,西魏大統三年(東魏天平四年,537)十月,西魏軍在沙苑(今陝西大荔南)地區大敗東魏軍的伏擊戰。
戰役之前,西魏的關中已經持續了一年多的大饑荒,甚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關中約有十分之七八的人死於這場大饑荒。 這場大饑荒使得西魏,宇文泰被迫率軍東出潼關去恆農一帶搶奪東魏的糧食,於是爆發了小關之戰,宇文泰獲勝。
東魏丞相高歡乘西魏丞相宇文泰攻占恆農(今河南三門峽市)之際,為雪潼關戰敗之恥,親率20萬大軍進攻西魏。又令高敖曹率兵3萬出河南。天平四年閏九月,高歡軍自壺口(今山西吉縣西)經蒲津(今陝西大荔東)渡黃河,過洛水,進屯許原(今陝西大荔南)西,直指長安。而正處於大饑荒的西魏,早已人心浮動。西魏的夏州刺史張瓊叛迎高歡 ,原本就不願意屈身西魏的靈州刺史曹泥也叛迎高歡。一時間,投降高歡的州縣絡繹不絕、不計其數,只有華州刺史王羆堅決抵抗高歡。
宇文泰在東魏大軍壓境時,親率不滿1萬人,自恆農回師渭水南,征諸州兵迎戰,還沒有匯合,宇文泰就準備出戰高歡。西魏諸將都說:"眾寡不敵,我們應該堅壁固守。"宇文泰力排眾議:"高歡剛過邊境,就已經有這麼多人投降了。等到高歡逼近長安,恐怕大勢已去。我們現在就應該主動迎擊高歡。"於是,宇文泰為阻止東魏軍逼近長安,乘其遠來新至,不待州兵齊集,即令部卒在渭水架設浮橋,攜帶三日糧秣,輕騎渡渭。
戰役經過
十月初一,進至沙苑,與東魏軍僅距60里。這時,宇文泰一面派部將達奚武領數騎偵察,一面與諸將商議,決定在沙苑以東10里葦深土濘的渭曲設伏。西魏軍以趙貴居左、李弼居右,背水列陣,以待東魏軍。
次日午後,東魏軍果然進入伏擊區,見西魏軍少,未等列陣便爭相進攻。宇文泰乘東魏軍輕敵不為行列,當即下令出擊,李弼、趙貴伏兵頓起,李弼的鐵騎從橫向急擊東魏主力,將高歡大軍截為兩段,在沙苑一舉擊潰東魏軍隊,臨陣斬首6千,臨陣降者2萬人。西魏軍追至河上,再次大破東魏軍。前後兩次共俘虜7萬人,繳獲鎧仗18萬件,高歡連夜跨駱駝逃往黃河西岸。驃騎大將軍于謹領六軍配合作戰,李弼率鐵騎橫擊,大破東魏軍,殲8萬人,余皆潰散。宇文泰挑選了2萬人,其餘5萬人都被釋放。命令將士每人在戰場上植柳樹一株,以示慶賀,後升為柱國大將軍。
此戰,西魏軍判斷準確,根據地形特點,從容設伏,獲得了以少勝多的戰果。
戰役意義
憑藉這場以弱勝強的伏擊戰,宇文泰既鞏固了建立不久的西魏政權,確立了東西魏割據的局面,同時也鞏固了自己在西魏政權的主宰地位,為之後北周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沙苑之戰後東魏不再能隨意侵入關中,東西魏的主戰場轉為河東(山西)和河南。
《北史·卷九·周本紀上》:弘農建城濮之勛,沙苑有昆陽之捷,取威定霸,以弱為強。(小關之戰的功勳堪比城濮之戰,沙苑之戰的大捷堪比昆陽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