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滄州市博物館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滄州市博物館位於河北省滄州市運河區上海路(會展中心以西),坐落在滄州西部新城區。該館是滄州市人民政府投資興建的河北省級社會公益事業重點項目,占地57畝,建築面積32275平方米。博物館新館總高24米,分為半地下層和地上一至四層。總體布局為一到三層共11個展廳,投資約3.47億元。

截至2014年,滄州市博物館藏有7000餘件展品。收藏和展示從新石器時代至民國所出土徵集的各類文物、標本、藏品,以及極具地域特色的大運河、渤海灣、雜技、武術[1]和品類繁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現象,是一座集文物收藏、文物展示、科學研究、宣傳教育、文物考古於一體的區域性綜合博物館。

2018年9月18日,滄州市博物館被評為第三批國家二級博物館。2021年6月,滄州市博物館黨支部被評為滄州市優秀先進基層黨組織。

目錄

建築布局

滄州市博物館占地57畝,建築面積32275平方米。博物館新館總高24米,分為半地下層和地上一至四層。博物館總體布局為一到三層共11個展廳,設計了11條展線。一樓設科技體驗廳、書畫和工藝美術兩個臨展廳。二樓設《滄海之州—滄州歷史文化陳列》、《濱海遺風—滄州民俗文化展》、《滄州歷史名人展》和《淺絳瓷韻—滄州民間收藏展》。三樓設《大運河北—河北省大運河文化展》、《百戲之源—滄州雜技文化展》、《武術之鄉—滄州武術文化展》以及《渤海之濱—滄州沿海資源科普展》。負一層設報告廳和電影放映廳。

場館特色

滄州市博物館在設計理念上凸顯滄州獨特歷史文化元素與現代時尚風格的有機統一,建築造型上體現人文、自然與城市建築空間布局的有機融合,古樸、典雅、莊重、靈動,展現博物館特有的文化內涵與視覺美感,突出博物館收藏、展示、教育和文化交流四大功能。思路上堅持傳承歷史文化與延續城市文脈相融合,覆「斗」型形體設計,取義於沉積層疊的滄州古城牆,「俯」瞰滄州大地,象徵對地域文化沃土的依託與汲取。同時,博物館沿襲了中國古代城市建設最重要的「九宮格」結構形式,並將中間單元取出,形成建築的中庭和內院,剩下的單元區分成虛實、輕重兩種分塊相間布置。

館藏文物

綜述

截至2014年,滄州市博物館藏有7000餘件展品。收藏和展示從新石器時代至民國所出土徵集的各類文物、標本、藏品,以及極具地域特色的大運河、渤海灣、雜技、武術和品類繁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現象。

主要文物

粉彩牡丹梅花紋天球瓶(清):

1982年原滄州地區文物商店收購。直口,方唇,圓腹,圈足。頸及腹部繪有牡丹、梅花靈芝圖案,梅花枝茂繁密。足底有青花三行六字「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釉面潔白光亮,畫工精細,設色艷麗,造型穩重大方。口徑12.5厘米,腹圍127.5厘米,底徑22.9厘米,高54.8厘米。1994年經河北省文物專家鑑定組鑑定為三級文物。

釉陶鋪首銜環弦紋壺(漢):

出土於漢墓群之一的串聯冢。一組共8件,造型相同,均為平沿,敞口,束頸,斜肩,鼓腹,平足,腹部飾對稱鋪首銜環耳,腹部以下飾八道弦紋,施黃釉。其中3件口徑17厘米,高34厘米;3件口徑14.2厘米,高27.5厘米;2件已殘。1994年經河北省文物專家鑑定組鑑定為三級文物。

陶牛車(晉):

1990年出土於鹽山縣楊集鄉崔劉楊村。均為泥質灰陶,陶車為卷棚式轎,前面有門。二轅架於牛頸,牛頭前伸,二角向前,圓腹,牛尾貼臀部,四蹄粗短,通體施白粉。車輪有十輻。陶車長44厘米,高26厘米,陶牛長26厘米,高13厘米。2006年經河北省文物鑑定委員會鑑定為三級文物。

陶武士俑(唐):

1987年鹽山縣韓集鎮高窯村西約100米處的唐墓出土。立姿,濃眉,立目,高鼻樑,長鬍鬚。頭戴盔,頂飾纓(失),身披鎧甲,腰束帶。右手緊握胸前,手中有孔,左手斜插胯部,足蹬戰靴。怒視前方,形象威武。高通54厘米。1994年經河北省文物專家鑑定級鑑定為三級文物。

鎏金七世佛銅組像(唐):

河間城上村窖藏出土。由佛像、花插、座床三部分組成。上部為七尊佛像,像均高肉髻,面豐圓,着雙領下垂袈裟,施禪定鞏結跏趺坐於圓蓮座上,七佛肩部以上各有蓮瓣形背光。下由七枝蓮莖承托,插於束腰仰圓覆蓮座上,底承長方形四足床。座床正面及右側陰刻銘文:「三月廿二日為亡弟囗造囗造像」,「囗囗供養囗囗」。像高1——1.5厘米,通高8厘米。1994年經河北省文物專家鑑定組鑑定為二級文物

北朝思維菩薩像:

石造像(北朝),共4尊,1986年出土於吳橋縣新場村窖藏。造像單身立姿3尊,均為漢白玉石質。浮雕[2]形式基本相同,通體有舟形背光,面方圓,雙目微合,頭戴方冠,肩帔巾,帔巾在腹前交叉,一件穿環。下身着裙衫。右手握一蓮蕾,跣足立於覆蓮座上。蓮座下為長方形基座,三座背面、右側面分別刻發願文「大魏武定八年(550年)…...孫肱造……」67字、「武定八年張非利造……」42字、「武定八年趙喬女造……」43字。通高分別為75、63、51厘米。

坐姿1尊,青石質,透雕,有頭光,微前俯,雙目微合,身着緊身衣,不着裙,右腿屈,平搭於左腿上,右肘支於右膝,食指觸腮,左手下垂捂右腳,坐於柱墩上。通高38厘米。1994年經河北省文物專家鑑定組鑑定:3尊漢白玉造像為一級文物,1尊青石造像為二級文物。

慈禧太后賜張之萬「樞衡介祉」匾額(清):

1986年南皮縣原文保所長魏春閣捐獻。匾為長方形,木質,四邊刻雲龍紋,正中書:「樞衡介祉」四字,中上方刻「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印1方。長246厘米,寬94厘米,厚5.6厘米。

該匾是慈禧太后賜給張之洞堂兄張之萬家門匾。1994年經河北省文物專家鑑定組鑑定為三級文物。

張之萬(1811——1897年)字子青,河北省南皮雙廟村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以一甲一名狀元及第,授翰林院編修,歷任禮部侍郎、兵部尚書、刑部尚書、東閣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等職,工詩詞、擅書畫,書法雄峻秀逸,畫得王時敏神髓,山水畫與戴熙志趣相契並齊名,當時有「南戴北張」之稱。

紀嘵嵐文具箱(清):

紀曉嵐文具箱(清),有五層抽屜,抽屜均長39厘米,寬19.8厘米,高4.5厘米。總計19件文房用具,占據了其中的四層抽屜,空出的一層已不存。紀曉嵐文具箱不僅做工精細,攜帶取用便利,而且其中每一件文具上都刻有銘文。

參考文獻

  1. 武術的起源與發展,搜狐,2018-07-28
  2. 浮雕的起源與發展以及風格類型 ,搜狐,2020-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