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壩小幼連九年制學校
學校簡介
河壩小幼連九年制學校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縣龍山鎮河壩村青坪1組。是龍山鎮瑤族族聚居區的一所村級小學。學校服務4個村,開設幼兒園到六年級9個班,在校學生人數275人,其中瑤族學生占98%。學校現有教學樓二棟,食堂磚木結構一棟。每個教室安裝了「班班通」,計算機教室與圖書室和圖書閱覽室合併共1個,現有圖書10432餘冊。是一所公辦學校。
歷史沿革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該地區私塾已相當興旺,但規模小,各私塾學生人數不等,10月份結束。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政府提倡新文化教育,民眾開始籌建校會。校址在新寨寨腳左邊的山嘴上,開辦短期小學,借新寨民房辦學,負責人王正燁。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在青岩簡易師範畢業的曹景陽擔任校長,有教師3人,學生115人,分為四個年級,取名夭家保(堡)國民小學。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學校改名為繞江國民小學校。
解放初期,因山區鬧土匪,師生不能開展正常教學活動。1950年被迫停課。
1951年9月恢復上課,教師有楊勛堯、龍順科、龍祥、羅德洪、楊勛成、龍廷明、龍雲山、潘治安。設1至4年級各1個班,因只有3個教室,二、三年級作複式教學,曹炳勛任校長。
1959年,因遇困難學校宣布停課,師生回家參加農業。
1961年,政府正式接辦,由龍選仁負責主持學校工作。
1981年10月22日,河壩小學被列為麻江縣一所五年制民族小學。當年政府還撥專款8萬元,修建校舍,新校址選在鄉政府背後的山嘴上(現在的校園位置),學校共設有教室10個,辦公室1個,教師宿舍8套,有教學班六個,校名改為河壩中心學校,
2016年8月艾文英繼任校長,有教學班6個,在校生185人,有在職教師12人。2018年5月政府撥款320萬元新建487平方米新教學樓,有6個普通教室,四個辦公室,四個功能室。2019年3月學校搬進新教學樓。2018年政府撥款320萬元改裝原河壩小學教學樓,在縣政府決策下合併河壩星星寶貝幼兒園,把2019年5月河壩小學改名為河壩小幼連貫九年制學校。
校訓
明禮、善行、篤志、修身
校徽
校徽寓意:河面上揚帆起航逆流而上,寓意河壩小幼連貫九年制學校師生揚帆起航,奮勇前行。
硬件設施
學校占地面積7024㎡,校舍正在修建占地面積約為120㎡,生均體育活動場地面積為13.37㎡,圖書5236冊,實驗儀器值為15.02萬元,學生計算機是31台,普通教室班班通6套。校園環境整潔優美,布局合理,設施設備齊全,建有計算機教室、科學實驗室[1]、音樂教室、美術教室、圖書室、體育器材室等功能室,基本實現了綠化、美化、淨化及路面硬化,學校正在修建教師住房和食堂,為師生創設了良好的工作和學習環境。
辦學特色
多年來,學校提出的「特色立校」的辦學理念,打造特色品牌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2007年學校成立了校本教材采編小組,在貴州高地發展研究所的配合和支持下,編寫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楓樹下的孩子》《瑤族楓脂染文化傳承》等地方教材,為傳承民族文化和增強學生對本民族的知識提供了豐富的民族文化教學資源。
1.學校從一年級起開設了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地方課程教學。平時以學校活動為平台,挖掘民間舞蹈節目,組建學校興趣小組,大力開展舞蹈、體育、山歌比賽等活動,發揮班級、年級師生潛力,提高學生民族民間藝術欣賞水平。
2.對瑤族的傳統習俗,學校成立校本教材采編小組,編寫具有本校特色的地方教材,把民族、民間傳統習俗、優秀的文化傳統、學校的發展史等知識編入教材,在一至六年級的地方課程、品德與生活、社會、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中進行教授。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學校、熱愛本民族的感情。學校還聘請本地少數民族[2]藝人到學校講授。
3.利用美術課開展民族民間織土布、刺繡、楓染等工藝教學,聘請本地民族民間藝人進課堂講授,讓學生對這些民族民間技藝有了解和掌握。
4.規範開展布瑤族語言教學。送教師到外地進行雙語教學培訓、請當地有雙語教學經驗的教師開展,聯繫征訂雙語教學的教材。
5.充分利用校園牆報、藝術長廊、板報、校園廣播等媒體宣傳、展示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充分結合學校校園建設實際情況,把學校校園硬件向體現民族特色方向發展。
聯繫位置
貴州省麻江縣龍山鎮河壩村青坪1組。
參考文獻
- ↑ 「理化生實驗室」應該如何設計,豆丁網,2016-03-21
- ↑ 中國古籍和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的定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2016-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