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河粉(英文:Rice noodles),又稱沙河粉,是將米洗淨後磨成粉,加水調製成糊狀,上籠蒸製成片狀,冷卻後劃成條狀而成。形狀是扁寬。是廣東海南廣西福建等地區一種大眾化的特色傳統名吃。源自廣州沙河,因而得名[1]


目錄

炒河粉

1.將河粉剝開或挑松,鍋里下二湯匙油燒熱,放入河粉,加上少量醬油、加水二湯匙,將河粉炒勻,炒熱,水份適度,即可將河粉盛在碟里。
2.另起鍋炒肉、菜。將炒好的肉、菜,鋪在炒好的河粉面上,即成為一碟爽滑可口的炒河粉。
技巧:炒河粉,要保證炒河粉不斷不碎,需要雙手並用,右手握鍋鏟炒,左手用筷子幫助翻動,炒成的河粉不斷不碎。炒時,加入綠豆芽同炒,河粉不會粘鍋[2]

傳說來源

傳說一

清朝末年,位於廣州北郊的沙河鎮上有家"義和居"小食店,店主樊阿香夫妻倆。善良又勤勞,一天早上,店門口出現一位衣衫襤褸的老翁,阿香趕緊叫妻子送一碗熱粥給老人吃。老人不願白吃,阿香便道這白粥是對所有老人免費的。從此之後老人幾乎每天都來店裡吃白粥,阿香夫婦沒有嫌棄,一直熱情款待老人。不久之後的一天,阿香得病後茶飯不思,臥床不起。這一天中午,老人又出現在店裡,為病床前的阿香做了炒河粉,阿香聞到味道,食慾大開,幾碗下肚後,病情好轉。老人道出了實情,並告訴阿香說此粉出在沙河,就叫沙河粉吧!說完就離開了。從此,義和居開始售賣沙河粉,並且很快遠近聞名,生意興隆[3]

傳說二

相傳一二百年前,一對來自東江客家的新婚夫婦,居住在現在廣州沙河一帶,他們白天干農活、上山砍柴、挖草藥,每逢圩日就用稠米漿蒸些粉糕出售。有一天,市集特別興旺,粉糕已經全部售完,恰巧她的丈夫又帶來不少客人,新娘子情急之中,看到石磨的瓦盆里存有少量稀米漿,她清楚要趕時間做飯,粉糕是蒸不成的了,便急中生智,把米漿倒在簸箕上放進鍋里蒸,蒸熟後切成條狀,佐以香菜、調料供客人食用,客人連聲叫好。於是次日繼續試做,這"新產品"竟然成為獨家美食,招徠食客如雲,應接不暇,生意越做越紅火。但食客均不知此種白而透明、韌而爽滑、口感極好的食物叫什麼、又是怎樣做出來的,便有人前去問那新娘子,心靈手巧的新娘子說:"用我們沙河的白雲山泉和大米磨成,蒸粉糕那樣的稀米漿蒸出來的,就叫'沙河粉'吧!"於是"沙河粉"就這樣叫開了[4]

傳說三

一百多年前,一些以打石為業的東江客家人,從粵東一帶來到廣州沙河謀生,這些打石的客家人,家家戶戶都有一台自己做的石磨,他們用石磨把大米磨成粉,調以源於白雲山的泉水,蒸出薄韌爽滑的水粄。客家人自古至今一直把這種食品叫做"水粄"。他們在墟地街(今沙河大街)一帶開設了不少經營水粄的夫妻店。由於水粄物美價廉,人人愛吃,生意越做越興旺。隨着時間的推移,小店發展成了作坊,水粄製作工藝也日臻精巧,水粄的名聲越來越大,越傳越遠。由於水是用源於白雲山的泉水調以大米磨成的粉加工而成的,當時廣州只有沙河一帶才有這種特色美食,所以人們就很自然地把其稱之為"沙河粉",或者叫做"山水河粉",也簡稱"河粉"[5]



視頻

河粉怎麼炒好吃, 教你在家簡單一做, 早餐不愁了

美食圖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