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斯拉夫主義
泛斯拉夫主義是指19世紀時,巴爾幹半島上的斯拉夫民族(包括黑山人,塞爾維亞人及保加利亞人)希望在俄國的領導下對抗奧斯曼帝國而團結起來。而俄國自居為斯拉夫民族的大哥,希望控制在奧匈帝國和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人居住地區,並且在巴爾幹半島擴張其勢力,從而造成泛斯拉夫主義。
泛斯拉夫主義成為了俄國歷史上的重要社會思潮,其鼓吹的斯拉夫(俄國)中心論和大俄羅斯主義在之後逐漸演變為俄羅斯民族進行西部擴張的有力理論。
在如今,泛斯拉夫主義仍然有着深厚的理論基礎和支持者,俄國的外交政策受到其影響。
目錄
泛斯拉夫主義的形成
泛斯拉夫主義產生於十九世紀初的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的民族意識的形成過程中。在與西方的溝通過程中,斯拉夫小民族由於其社會政治中的不利地位表現出了一種強烈的「我們」意識,感到斯拉夫民族應當形成整體[1]。
這些斯拉夫小民族將當時的俄羅斯帝國看做是唯一的由斯拉夫民族建立的統一大帝國,並因此希望藉助其政治力量扭轉其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及日耳曼人統治的奧匈帝國中的不利地位。但是這使其忽視了俄羅斯帝國境內非俄羅斯民族的斯拉夫民族遭受的統治與壓迫。
泛斯拉夫主義與俄國
19世紀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率先展開了工業革命,與此同時斯拉夫民族卻幾乎全部處於農業社會中,巨大的反差使得俄國內部開始思考俄國該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其中在貴族資產階級和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中形成了肯定俄國歷史特性的斯拉夫派和肯定西歐文明成果的西化派。 斯拉夫派抨擊西方,把西方作為「非我族類」的對立面,從而在俄掀起反對西方,聯合斯拉夫民族的鬥爭,泛斯拉夫主義在俄國應運而生。
俄國泛斯拉夫主義的主要內容
親斯拉夫主義
表現為認為斯拉夫人是最偉大的民族。俄羅斯人希望聯合各個地區的斯拉夫人形成自身的斯拉夫文化,並取代西歐文化,最終斯拉夫世界將取代西歐世界。
俄國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救世主義」傳統
1453年拜占庭被奧斯曼帝國所滅,羅馬及基督教文化被土耳其文化衝擊。俄國就出現了把莫斯科稱為「第三羅馬」的說法[2]。泛斯拉夫主義者認為俄羅斯的沙皇是「普天下唯一的基督徒皇帝」,俄羅斯國家是全天下的國家,莫斯科王國的臣民是上帝的選民,這些註定俄國人負有繼承和捍衛基督教世界的歷史使命。
視頻
泛斯拉夫主義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泛斯拉夫主義之演變,豆丁網
- ↑ Почему 為什麼莫斯科被稱為「第三羅馬」? ,搜狐,2018-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