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樹
泡桐樹 |
泡桐樹是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泡桐屬(Paulownia)的落葉喬木。
泡桐樹樹皮灰色、褐色或黑色。幼樹樹皮光滑但皮孔顯著,大樹逐漸縱裂,葉枝稀疏,樹冠呈圓錐狀或傘狀。葉對生,葉大而長柄。花序為聚傘圓錐形,花萼肉質,倒圓錐狀或鍾狀,花冠大,紫色或白色。果為蒴果,卵狀或橢圓狀。種子橢圓狀。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學名:泡桐樹
拉丁學名:Paulownia Sieb.et Zucc
界:植物界
屬:泡桐屬
分布區域:除個別種分布到越南、老撾外、其他各種均為我國所特有
果實形狀:卵狀、橢圓狀
目:玄參目
科:玄參科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分類:南方泡桐、白花泡桐、楸葉泡桐、蘭考泡桐
繁殖方法:分根、分櫱、播種、嫁接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但在熱帶為常綠,樹冠圓錐形、傘形或近圓柱形,幼時樹皮平滑而具顯著皮孔,老時縱裂;通常假二歧分枝,枝對生,常無頂芽;除老枝外全體均被毛,毛有各種類型,如星狀毛、樹枝狀毛、多節硬毛、粘質腺毛等,有些種類密被星狀毛和樹枝狀毛,肉眼觀察似絨毛,故通稱絨毛,某些種在幼時或營養枝上密生粘質腺毛或多節硬毛。
葉對生,大而有長柄,生長旺盛的新枝上有時3枚輪生,心臟形至長卵狀心臟形,基部心形,全緣、波狀或3-5淺裂,在幼株中常具鋸齒,多毛,無托葉。
花3 (1)-5 (8)朵成小聚傘花序,具總花梗或無,但因經冬葉狀總苞和苞片脫落而多數小聚傘花序組成大型花序,花序枝的側枝長短不一,使花序成圓錐形、金字塔形或圓柱形;萼鐘形或基部漸狹而為倒圓錐形,被毛;萼齒5,稍不等,後方一枚較大;花冠大,紫色或白色,花冠管基部狹縮,通常在離基部5-6毫米處向前駝曲或弓曲,曲處以上突然膨大或逐漸擴大,花冠漏斗狀鐘形至管狀漏斗形,腹部有兩條縱褶(僅白花泡桐無明顯縱褶),內面常有深紫色斑點,在縱褶隆起處黃色,檐部二唇形,上唇2裂,多少向後翻卷,下唇3裂,伸長;雄蕊4枚,二強,不伸出,花絲近基處扭卷,藥叉分;花柱上端微彎,約與雄蕊等長,子房二室。蒴果卵圓形、卵狀橢圓形、橢圓形或長圓形,室背開裂,2爿裂或不完全4爿裂,果皮較薄或較厚而木質化;種子小而多,有膜質翅,具少量胚乳。
生長習性
泡桐是陽性樹種,最適宜生長於排水良好、土層深厚、通氣性好的沙壤土或砂礫土,它喜土壤濕潤肥沃,以pH 6-8為好,對鎂、鈣、鍶等元素有選擇吸收的傾向,因此要多施氮肥,增施鎂、鈣、磷肥。由於泡桐的適應性較強,一般在酸性或鹼性較強的土壤中,或在較瘠薄的低山、丘陵或平原地區也均能生長,但忌積水。泡桐對溫度的適應範圍也較大,在北方能耐-20℃-25℃的低溫,從我國東北遼寧南部、華北、華中、華東、華南、西南至西北部分地區都能生長,各地都有適應當地生態環境的種類。
種類介紹
南方泡桐
PaulowniaaustralisGong Tong 。
本種介於台灣泡桐和白花泡桐之間,和台灣泡桐區別在於其小聚傘花序有短總花梗,花較大,花冠管狀鐘形,長5-7厘米,花萼淺裂,果實長約4厘米,橢圓形。和白花泡桐區別在於後者花序狹長几成圓柱形,小聚傘花序的總花梗較長,花冠長8-12厘米,腹部無明顯縱褶,果實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6-10厘米。
白花泡桐
泡桐(中國植物圖鑑)、大果桐(河南)、大泡桐(四川),Paulownia fortunei (Seem.) Hemsl.
分布於安徽、浙江、福建、台灣、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野生或栽培,在山東、河北、河南、陝西等地近年有引種,生於低海拔的山坡、林中、山谷及荒地,越向西南則分布越高,可達海拔2000米。越南,老撾也有。
本種樹幹直,生長快,適應性較強,適宜於南方發展。
楸葉泡桐
分布於山東、河北、山西、河南、陝西,通常栽培,太行山區有野生。
本種樹幹直而材質優良,又耐乾旱瘠薄的土壤,適宜在北方山地丘陵或較乾旱寒冷地區發展,但有些地方很少結籽。
本種和蘭考泡桐相近,但後者葉形較寬,卵狀心臟形,長寬幾相等或長稍過於寬:花冠漏斗狀鐘形,較寬,頂端直徑4-5厘米;果實卵形。和白花泡桐的區別在於後者花冠在基部不突然膨大,而逐漸向上擴大,稍稍向前曲,腹部無明顯縱褶;果實較大,長6-10厘米,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
蘭考泡桐
Paulownia elongataS. Y. Hu
分布於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山東、湖北、安徽、江蘇,多數栽培,河南有野生。和揪葉泡桐相近,區別在於後者葉片為長卵狀心臟形,長几為寬的2倍;花冠細瘦,管狀漏斗形;果實橢圓形,兩者可以區分。
本種一般很少結籽,但它的干形較好,樹冠稀疏,發葉晚,生長快,其吸收根主要集中在40厘米以下的土層內,不與一般農作物爭奪養料,故適於農桐間作,蘭考泡桐是北方地區進行農桐兼作的好樹種,在河南等地已普遍推廣。
川泡桐
Paulownia fargesii Franch。
川泡桐,樹冠傘狀或圓錐狀,成熟葉卵圓狀心形,全緣或微波狀,葉背面具黃色,長樹枝狀毛,毛的「干」部粗壯,分枝較稀少,近無毛,幼葉上面具無柄的樹枝狀毛和腺頭毛混生。花序枝廣圓錐狀,側枝稀疏粗壯,下部聚傘花序總梗無或極短,上部無總梗,花萼深裂,稍過半不脫毛,成熟果期萼一般不反折,花梗密生黃色星狀毛和軟鱗片,花紫色或白色花冠長6—7厘米、基部突然膨大呈鍾狀,蒴果卵球形長3—5厘米,最寬部2—2.5厘米,果皮厚1毫米左右殼質,結實多。
分布於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野生或栽培,生於海拔1200-3000米的林中及坡地。
台灣泡桐
Paulownia kawakamii Ito。
台灣泡桐,樹冠傘形。葉卵圓狀或廣卵狀心形,成熟葉背面毛為直帶關節的單毛,只有單個分叉的毛、星狀毛和腺頭毛混生,葉粘手。花序枝為廣圓錐狀,分枝稀疏、粗壯。聚傘花序無總梗。花萼深裂過半,不脫毛。花冠長3—5厘米,為本屬最小者,蒴果卵球形,果小長2—2.5厘米,寬2厘米。果殼薄殼質,不足1毫米,結實多。種子長圓形,種翅褐色,包括種翅長2.5—3.5毫米,寬2.5毫米,也為該屬最小的。
分布於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多數野生,生於海拔200-1500米的山坡灌叢、疏林及荒地。本種主幹低矮,不太適宜造林,但因葉有粘質,不受蟲害。
毛泡桐
分布於遼寧南部、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江西等地,通常栽培,西部地區有野生。海拔可達1800米。日本,朝鮮,歐洲和北美洲也有引種栽培。
本種在被毛疏密,花枝及花冠大小,萼齒尖鈍等方面常因生境和海拔高低而有變異,生長在海拔較高處,有花枝變小、萼齒在花期較鈍、花冠稍短縮的趨勢。
該種較耐乾旱與瘠薄,在北方較寒冷和乾旱地區尤為適宜,但主幹低矮,生長速度較慢。
光泡桐
Paulownia tomentosa (Thunb.) Steud. var. tsinlingensis (Pai) Gong Tong
本變種和毛泡桐的主要區別在於成熟葉片下面無毛或毛極稀疏,基部圓形至淺心臟形。分布於陝西、甘肅、山西、河北、河南、山東、湖北、四川北部,栽培或野生,海拔可達1700米。
分布範圍
共7種,均產我國,除東北北部、內蒙古、新疆北部、西藏等地區外全國均有分布,栽培或野生,有些地區正在引種。白花泡桐在越南、老撾也有分布,有些種類已在世界各大洲許多國家引種栽培,主要用其木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