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盆紀
泥盆紀,(Devonian Period)屬於顯生宙古生代的第四個紀元,又被稱為「魚類時代」,在這個時代的海洋河湖中,遊蕩著不計其數的魚形動物,鯊魚和肺魚都誕生於這個時代。[1]
「泥盆」一詞來自英國西南的泥盆郡(Devonshire),由於這一時期的地層首先在此地研究,故就地取名(Se-dgewick及Murchison 1839)。日文音譯而沿用。泥盆紀開始於距今4.16億年,延續了5600萬年。泥盆紀分為早、中、晚三個世。[2]
目录
演進
由於志留紀末期加里東造山運動的影響,促進了泥盆紀生物界的重大變化。陸生植物進一步發展,早、中泥盆世以裸蕨植物為主。早泥盆世後期出現了原始的石松類,中泥盆世出現了原始鱗木、原始楔葉類和原始真蕨類,至晚泥盆世出現了原始石松類的斜方薄鱗木和裸子植物的古蕨羊齒。海生動物中的正筆石類中只有單筆石延續到早泥盆世,三葉蟲大量減少,而四射珊瑚進一步發展,如早至中泥盆世廣泛分布的拖鞋珊瑚;腕足類中石燕類極為繁育,穿孔貝類的鴞頭貝在中泥盆世分布也很廣泛。原始菊石類出現了,如晚泥盆世的稜角石類和海神石類。竹節石和牙形石也很發育。由於無頜類和盾皮魚類等魚形動物大量繁育,故又稱泥盆紀為「魚類時代」。如中泥盆世的溝鱗魚等。泥盆世大西洋動物群與印度洋、太平洋或南太平樣動物群沒有多大差別,可以合稱為歐亞古地中海動物區。[2]
泥盆紀時,地球開始發生海西運動,許多地塊升起並露出海面成為陸地,古地理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同時蕨類植物繁盛,常為高大木本植物,所以陸地上首次出現了森林,由於沒有植食性動物,森林很快遍布全球。陸地上只有少量節肢動物,如早期昆蟲,大部分動物都生活在海洋。魚類在第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後發展壯大,很快成為海洋的霸主。[3]
泥盆紀晚期,兩棲動物出現。泥盆紀有鄧氏魚、海納螈、含肺魚、提塔利克魚、恐魚、腔棘魚、房角石、陸地殺手蠍、雷蠍、胸脊鯊等恐怖生物。
由於無法考證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的詳細資料,科學家推測出了可能原因,包括全球氣候變化、火山噴發、海平面變化、缺氧等原因,其中更讓人信服的是海洋缺氧。
由於氧氣的缺乏,一些有機物的降解速率因此而減緩,使其保存更為容易,再加上多孔的礁石本來就容易保存石油,使得泥盆紀的地層成為石油開採的重要來源,在美國更是如此,而美國也發現了眾多泥盆紀時期生物化石。
泥盆紀滅絕的動物種類包括:腕足動物門、三葉蟲、菊石目、牙形石綱、無頜總綱和疑源類,以及所有的盾皮魚綱生物。然而陸生生物和淡水生物受到的影響較小。[4]
泥盆紀末期 地球板塊劇烈運動 大量魚類滅絕
距今約3.65億年前,西伯利亞地區的海床裂縫中噴出超級地幔柱。超級地幔柱:起初指起源於核幔邊界,直徑達數千千米的熱物質上涌體(即熱地幔柱),是大陸裂解和海底擴張的基本動力。目前全球共有兩個巨型熱地幔柱,分別位於南太平洋和非洲下面。在亞洲大陸之下還存在一個巨型冷地幔柱。岩漿噴涌而出,致使附近的海水沸騰,也產生了大量有害的重金屬離子,海水污染,同時噴出大量有害氣體,地球板塊劇烈運動,大量魚類死亡。
8000年後,隨著岩漿的持續噴發,二氧化碳濃度變高,產生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溫度升高,大量珊瑚礁死亡。同時天空中的水蒸氣與二氧化硫發生化學反應,形成酸雨。海洋中瀰漫著有毒物質,其中提塔利克魚為了生存,選擇了登上陸地,逐漸進化,成為首次能在陸地行走的脊椎動物。
75萬年後,陸地上開始有火山噴發,在此之前火山噴發都發生在海洋中。130萬年後,中國西部,出現了一個直徑8千米的火山口,其中20萬立方千米岩漿噴涌而出。火山噴發出了許多火山灰和有毒氣體,它們遮天蔽日,完全遮住了陽光。地球溫度開始驟降,就好像突然從溫室效應切換到了寒冷時期,地球陷入了嚴重的冰河時期事件。
200萬年之後,地幔柱停止,火山灰形成的冬季消失,地球上70%的物種都滅絕了。三葉蟲和大量原始魚類退出了歷史的舞台,其中包括頂級掠食者鄧氏魚在內的所有盾皮魚,首種胎生脊椎動物艾登堡母魚、陸地脊椎動物的祖先真掌鰭魚和提塔利克魚以及所有頭甲魚都在這場浩劫中滅絕了。雖然其中提塔利克魚滅絕了,但它們的一支進化成更先進的物種:魚石螈。魚石螈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四足脊椎動物的祖先,它們迅速代替節肢動物成為陸地霸主。[3]
相關影片
參考資料
- ↑ 泥盆紀10大最恐怖的生物,第一地球史上最兇猛,第六現在還存活著. 每日頭條. 2018-01-02 (中文).
- ↑ 2.0 2.1 泥盆紀. 化石網. 2014-04-17 (中文).
- ↑ 3.0 3.1 地球史上的第二次生物大滅絕及意義. 每日頭條. 2018-02-06 (中文).
- ↑ 揭秘泥盆紀生物大滅絕的原因,海洋缺氧最讓人信服!. 每日頭條. 2018-01-03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