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盆纪
泥盆纪,(Devonian Period)属于显生宙古生代的第四个纪元,又被称为“鱼类时代”,在这个时代的海洋河湖中,游荡著不计其数的鱼形动物,鲨鱼和肺鱼都诞生于这个时代。[1]
“泥盆”一词来自英国西南的泥盆郡(Devonshire),由于这一时期的地层首先在此地研究,故就地取名(Se-dgewick及Murchison 1839)。日文音译而沿用。泥盆纪开始于距今4.16亿年,延续了5600万年。泥盆纪分为早、中、晚三个世。[2]
目录
演进
由于志留纪末期加里东造山运动的影响,促进了泥盆纪生物界的重大变化。陆生植物进一步发展,早、中泥盆世以裸蕨植物为主。早泥盆世后期出现了原始的石松类,中泥盆世出现了原始鳞木、原始楔叶类和原始真蕨类,至晚泥盆世出现了原始石松类的斜方薄鳞木和裸子植物的古蕨羊齿。海生动物中的正笔石类中只有单笔石延续到早泥盆世,三叶虫大量减少,而四射珊瑚进一步发展,如早至中泥盆世广泛分布的拖鞋珊瑚;腕足类中石燕类极为繁育,穿孔贝类的鸮头贝在中泥盆世分布也很广泛。原始菊石类出现了,如晚泥盆世的棱角石类和海神石类。竹节石和牙形石也很发育。由于无颌类和盾皮鱼类等鱼形动物大量繁育,故又称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如中泥盆世的沟鳞鱼等。泥盆世大西洋动物群与印度洋、太平洋或南太平样动物群没有多大差别,可以合称为欧亚古地中海动物区。[2]
泥盆纪时,地球开始发生海西运动,许多地块升起并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古地理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蕨类植物繁盛,常为高大木本植物,所以陆地上首次出现了森林,由于没有植食性动物,森林很快遍布全球。陆地上只有少量节肢动物,如早期昆虫,大部分动物都生活在海洋。鱼类在第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后发展壮大,很快成为海洋的霸主。[3]
泥盆纪晚期,两栖动物出现。泥盆纪有邓氏鱼、海纳螈、含肺鱼、提塔利克鱼、恐鱼、腔棘鱼、房角石、陆地杀手蝎、雷蝎、胸脊鲨等恐怖生物。
由于无法考证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的详细资料,科学家推测出了可能原因,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火山喷发、海平面变化、缺氧等原因,其中更让人信服的是海洋缺氧。
由于氧气的缺乏,一些有机物的降解速率因此而减缓,使其保存更为容易,再加上多孔的礁石本来就容易保存石油,使得泥盆纪的地层成为石油开采的重要来源,在美国更是如此,而美国也发现了众多泥盆纪时期生物化石。
泥盆纪灭绝的动物种类包括:腕足动物门、三叶虫、菊石目、牙形石纲、无颌总纲和疑源类,以及所有的盾皮鱼纲生物。然而陆生生物和淡水生物受到的影响较小。[4]
泥盆纪末期 地球板块剧烈运动 大量鱼类灭绝
距今约3.65亿年前,西伯利亚地区的海床裂缝中喷出超级地幔柱。超级地幔柱:起初指起源于核幔边界,直径达数千千米的热物质上涌体(即热地幔柱),是大陆裂解和海底扩张的基本动力。目前全球共有两个巨型热地幔柱,分别位于南太平洋和非洲下面。在亚洲大陆之下还存在一个巨型冷地幔柱。岩浆喷涌而出,致使附近的海水沸腾,也产生了大量有害的重金属离子,海水污染,同时喷出大量有害气体,地球板块剧烈运动,大量鱼类死亡。
8000年后,随著岩浆的持续喷发,二氧化碳浓度变高,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温度升高,大量珊瑚礁死亡。同时天空中的水蒸气与二氧化硫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酸雨。海洋中弥漫著有毒物质,其中提塔利克鱼为了生存,选择了登上陆地,逐渐进化,成为首次能在陆地行走的脊椎动物。
75万年后,陆地上开始有火山喷发,在此之前火山喷发都发生在海洋中。130万年后,中国西部,出现了一个直径8千米的火山口,其中20万立方千米岩浆喷涌而出。火山喷发出了许多火山灰和有毒气体,它们遮天蔽日,完全遮住了阳光。地球温度开始骤降,就好像突然从温室效应切换到了寒冷时期,地球陷入了严重的冰河时期事件。
200万年之后,地幔柱停止,火山灰形成的冬季消失,地球上70%的物种都灭绝了。三叶虫和大量原始鱼类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其中包括顶级掠食者邓氏鱼在内的所有盾皮鱼,首种胎生脊椎动物艾登堡母鱼、陆地脊椎动物的祖先真掌鳍鱼和提塔利克鱼以及所有头甲鱼都在这场浩劫中灭绝了。虽然其中提塔利克鱼灭绝了,但它们的一支进化成更先进的物种:鱼石螈。鱼石螈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四足脊椎动物的祖先,它们迅速代替节肢动物成为陆地霸主。[3]
相关影片
参考资料
- ↑ 泥盆纪10大最恐怖的生物,第一地球史上最凶猛,第六现在还存活著. 每日头条. 2018-01-02 (中文).
- ↑ 2.0 2.1 泥盆纪. 化石网. 2014-04-17 (中文).
- ↑ 3.0 3.1 地球史上的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及意义. 每日头条. 2018-02-06 (中文).
- ↑ 揭秘泥盆纪生物大灭绝的原因,海洋缺氧最让人信服!. 每日头条. 2018-01-03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