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區
洪澤區,是淮安市[1]轄區。位於江蘇省西部,洪澤湖東岸。總面積1394平方千米。總人口39萬人(2013年)。全區轄3個街道、6個鎮:高良澗街道、朱壩街道、黃集街道、蔣壩鎮、岔河鎮、西順河鎮、老子山鎮、三河鎮、東雙溝鎮。區政府駐高良澗街道東九道26號。
境內除洪澤湖南北岸有間斷低丘和部分黃泛衝擊土外,皆為淮河沖積平原。西有洪澤湖,東有白馬湖,淮河橫貫南境,蘇北灌溉總渠橫貫北境,還有張福河、潯河、草澤河可通航。湖面廣闊,河流密集,水資源豐富。名勝古蹟有煉丹台、二帝閣、猶龍書院,龜山(支祁井、淮讀廟、龜山寺遺址)等。
目錄
歷史沿革
1940年新四軍在洪澤湖東建立淮寶縣,1941年在湖區建立洪澤縣,1950年初兩縣撤銷。1956年,由泗洪、淮陰、盱眙3縣部分地區合併設置洪澤縣(駐高良澗)。縣因洪澤湖得名。
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洪澤縣,設立淮安市洪澤區,以原洪澤縣的行政區域為洪澤區的行政區域,洪澤區人民政府駐高良澗街道東九道26號。
1996年,洪澤縣面積1393.7平方千米,人口36.6萬人。轄10個鎮、3個鄉:高良澗鎮、蔣壩鎮、老子山鎮、岔河鎮、仁和鎮、西順河鎮、三河鎮、朱壩鎮、萬集鎮、黃集鎮、東雙溝鄉、共和鄉、高澗鄉。縣政府駐高良澗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洪澤縣(轄12個鎮)總人口365146人,其中:高良澗鎮88667人,蔣壩鎮11500人,仁和鎮27031人,岔河鎮36884人,西順河鎮8438人,老子山鎮15460人,三河鎮28061人,朱壩鎮27378人,黃集鎮38097人,萬集鎮25349人,東雙溝鎮33494人,共和鎮24787人。
2009年1月8日,省政府(蘇政復[2009]4號)批覆同意撤銷高良澗鎮和朱壩鎮,以原兩鎮所轄區域設立新的高良澗鎮,鎮政府駐高良澗鎮東風東路156號;同意將黃集鎮大管、燈塔、清澗、雙湖、花河、玉河、渠南等7個村委會劃歸高良澗鎮管轄。調整後,全縣轄11個鎮:高良澗鎮、蔣壩鎮、仁和鎮、岔河鎮、西順河鎮、老子山鎮、三河鎮、黃集鎮、萬集鎮、東雙溝鎮、共和鎮。高良澗鎮面積155.5平方公里,人口15萬人,轄18個居委會[2]、15個村委會。黃集鎮面積51平方公里,人口2.05萬人,轄1個居委會,7個村委會。
2009年末,洪澤縣總面積1394平方千米、總人口21.73萬戶38.87萬人。其中:高良澗鎮面積121平方千米、人口128036人,蔣壩鎮面積29.5平方千米、人口10534人,仁和鎮面積74.38平方千米、人口28933人,岔河鎮面積125平方千米、人口37260人,西順河鎮面積19平方千米、人口9650人,老子山鎮面積17.5平方千米、人口18416人,三河鎮面積29.38平方千米、人口21288人,朱壩鎮面積37.6平方千米、人口29295人,黃集鎮面積51平方千米、人口20673人,萬集鎮面積55.62平方千米、人口25635人,東雙溝鎮面積43平方千米、人口35317人,共和鎮面積38.5平方千米、人口25669人。(數據來源於《江蘇省統計年鑑》)
2014年10月16日,省政府(蘇政復[2014]110號)批覆同意:撤銷高良澗鎮,以原高良澗鎮臨河、惠民家園、鄧碼、湖濱、洪建、洪渠、楊碼、崔朱、洪澤園三村9個居委會和胡莊、硯台、王集、王莊、賀接、越城、潯河、大管、燈塔、清澗、雙湖、花河、玉河、渠南14個村委會區域設立高良澗街道,街道辦事處駐東十一道156號;以原高良澗鎮朱壩、三圩、大魏3個居委會和朱高、馬棚、袁集、大劉、曹莊、墩南、富民7個村委會區域設立朱壩街道,街道辦事處駐長江西路1號;撤銷黃集鎮,設立黃集街道,街道辦事處駐黃集居委會黃河路1號;撤銷岔河鎮、仁和鎮,合併設立新的岔河鎮,鎮政府駐原岔河鎮江淮居委會振興路117號;撤銷東雙溝鎮、萬集鎮,合併設立新的東雙溝鎮,鎮政府駐原東雙溝鎮青雲居委會府前路;撤銷共和鎮、三河鎮,合併設立新的三河鎮,鎮政府駐原共和鎮共和居委會大治路40號;調整後,高良澗街道面積112.5平方公里,人口12.71萬人,管理9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朱壩街道面積43平方公里,人口2.94萬人,管理3個居委會、7個村委會;黃集街道面積51平方公里,人口2.08萬人,管理1個居委會、7個村委會;岔河鎮面積190平方公里,人口6.42萬人,轄4個居委會、22個村委會;東雙溝鎮面積160.9平方公里,人口6.11萬人,轄5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三河鎮面積141.85平方公里,人口4.6萬人,轄4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
視頻
洪澤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淮安市城市概況與產業格局 ,搜狐,2019-10-28
- ↑ 居委會可以為您出具的10項證明 ,搜狐,2018-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