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北區
洮北區位於吉林省西北部,白城市中部,東經122度50分33秒、北緯45度37分10秒。為白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東鄰鎮賚縣、大安市,西、南與洮南市接壤,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右翼前旗毗鄰。總面積2568.8平方千米,總人口51萬人。
全區轄10個街道、7個鎮、4個鄉、1個民族鄉:海明街道、長慶街道、瑞光街道、明仁街道、鐵東街道、新立街道、幸福街道、新華街道、城南街道、保平街道、平台鎮、平安鎮、青山鎮、林海鎮、洮河鎮、到保鎮、嶺下鎮、東風鄉、三合鄉、金祥鄉、東勝鄉、德順蒙古族鄉。區政府駐明仁街道青年南大街14號。
地處松嫩平原西南部,地勢平坦,西北比東南略高。最高處海拔239米。主要河流有洮兒河。年降水量430.4毫米,年均溫4.4℃。平齊鐵路、長白鐵路、白阿鐵路、302國道、207省道過境。名勝古蹟有華嚴寺、科爾沁蒙古族民俗村、清代雙塔、洮安雙塔、新石器時代[1]靶山居住遺址和墓葬群等。
目錄
歷史沿革
洮北區地處洮兒河北岸,故得此名。洮北區(原白城市),原土名白城子。名稱由來說法多種多樣。一說為,靖安縣城尚未修築縣署,外有土崗四圍,土人呼白城子。俗傳為遼時肇州遺址 。二說人為,該城舊有城基,其城牆均以白土墁之。當地蒙古人之曰 「查干浩特」(即白色的城)。三說為,此地每當朝陽升起,或是夕陽輝將盡之際,遠望市街,整個街道輝映在一片銀白色之中,因而得名白城。四說為,在很早以前,有個周圍一百六十尺長的白色土城,當地的蒙古人叫它「杈(查)杆(干)浩特」,杈杆是白的意思,浩特是城的意思,後來漢人逐漸移民此地,用漢語直譯成白城子。
清初,屬科爾沁右翼前旗扎薩克領地。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蒙地全面解禁,允許招民開墾。翌年,盛京將軍設蒙荒行局,主持招墾。1904年7月4日(清光緒三十年五月二十一日),盛京將軍奏准,設置靖安縣,駐白城子,隸屬洮南府。中華民國成立後,因與江西省靖安縣重名,1914年2月5日,奉令更名為洮安縣。同年6月,改隸奉天省洮昌道。1929年2月,廢止道制,改隸遼寧省(奉天省改稱)直轄,時為三等縣。東北淪陷後,初隸奉天省,1934年12月劃歸龍江省管轄。1938年5月,改為白城縣。
1945年,白城子縣改稱洮安縣。10月,開始籌建民主政府。11月,劃歸嫩江省直轄。12月.成立民主政府,稱洮安縣政府。1946年3月,洮安縣劃歸嫩江省嫩南行政區。5月15日,撤銷嫩南行署。6月1日,成立遼吉行署,隸屬於第四專署。後又改為省直轄縣。1946年10月,洮安縣劃歸遼吉行政區直轄。(附:洮廣縣,1946年11月21日。根據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變化和工作需要,洮安縣、洮南縣路東兩個區劃出,合併建立洮廣縣.同時,吸收賚廣縣西南角區域。隸屬於遼吉行署第4專署,後來根據形勢變化,僅存在1個多月便撤銷了。所領區域復歸原各縣建制。)
1947年2月,劃歸遼北省第四專區。從1947年春至1948年秋為遼吉省委員會、遼北省政府所在地。1947年10月,為遼北省直轄縣。1948年2月,劃歸遼北省的白城子後方辦事處管轄。7月,劃歸嫩江省直轄。8月,劃歸遼北省白城專區管轄。9月,改歸遼北省白城子後方臨時辦事處管轄;撤銷洮北縣,其區域併入洮安縣。10月,為嫩江省白城子辦事處駐地。1949年5月,撤銷嫩江省,劃歸黑龍江省管轄;6月,成立洮安縣人民政府。
1950年10月23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批准,改為白城(子)縣,成立縣人民政府。白城子縣轄16個區:一區轄5個街、二區轄32個村、三區轄15個村、四區轄15個村、五區轄14個村、六區轄11個村、七區轄10個村、八區轄12個村、九區轄13個村、十區轄12個村、十一區轄17個村、十二區轄16個村、十三區轄16個村、十四區轄15個村、十五區轄18個村、十六區轄28個村。
1954年8月,白城子等7個縣由黑龍江省劃歸吉林省白城子專區。白城子為專署駐地。9月15日,正式劃歸吉林省管轄,隸屬白城專區。12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民字128號]文件批准,略去「白城子」中的「子」字,更名為白城。1955年,白城縣人民政府更名為白城縣人民委員會。1956年,白城縣轄18個區:計118個村、961個自然屯。
1958年11月21日,白城專區撤銷白城縣,設立白城市(縣級)。以原白城鎮的行政區域(原『白城縣城關及城郊')為白城市的行政區域。白城專區行署駐白城市。將白城、洮南兩縣合併為洮安縣。1959年,白城市轄4個街道辦事處、5個公社,68個管理區。1962年10月,白城市轄6個公社,73個生產大隊。
1968年8月,撤銷白城市人民委員會,成立白城市革命委員會。1971年2月4日,白城專區改稱白城地區,仍駐白城市。1971年12月,白城市轄3個公社,25個生產大隊。1980年初,白城市轄14個街道、5個公社,131個居民委員會、57個生產大隊,284個生產小隊。1980年9月,撤銷白城市革命委員會,成立白城市人民政府。1982年,白城市轄9個街道辦事處、5個公社,57個生產大隊。1984年,白城市轄9個街道辦事處、1個鎮、5個鄉。
1993年7月2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決定:撤銷白城地區,設立白城市(地級);撤銷白城市(縣級),設立白城市洮北區(縣級);將洮南市的嶺下鎮、洮河鎮、嶺下鄉、永勝鄉、洮東鄉、金祥鄉、德順鄉劃歸洮北區管轄。1995年12月,洮北區面積1950平方千米,人口45萬人,轄9個街道、5個鎮、10個鄉:海明街道、長慶街道、瑞光街道、明仁街道、鐵東街道、新立街道、幸福街道、新華街道、平台街道、嶺下鎮、平安鎮、青山鎮、林海鎮、洮河鎮、侯家鄉、保平鄉、大嶺鄉、東風鄉、三合鄉、嶺下鄉、洮東鄉、金祥鄉、永勝鄉、德順鄉。共有143個居委會[2]、154個村委會。
1999年9月23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吉林省民政廳下發吉民行批[1999]6號文件,對白城市行政區劃作如下調整:1.撤銷德順鄉,設立德順蒙古族鄉。將原德順鄉管轄的明山、洮河、雙塔子、慶豐、保民5個村及洮河鎮管轄的先進、哈日呼楚、曙光、烏蘭圖嘎、敖包營子、木頭6個村劃歸德順蒙古族鄉管轄,鄉政府駐慶豐村。2.設立興建鄉。將原德順鄉轄的全保、八仙、興建、豐產、西十家子、白吉、德順昭、胡里、古城、城四家子10個村劃歸興建鄉管轄,鄉政府駐八仙村。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區總人口484979人,其中:海明街道26533人、長慶街道30807人、瑞光街道26515人、明仁街道20316人、鐵東街道15324人、城南街道16341人、新立街道19109人、幸福街道52197人、新華街道40386人、平台街道5846人、嶺下鎮22907人、平安鎮27579人、青山鎮13853人、林海鎮18321人、洮河鎮16923人、侯家鄉7440人、保平鄉20494人、大嶺鄉7265人、東風鄉28700人、三合鄉10273人、洮東鄉11107人、金祥鄉14004人、永勝鄉10667人、德順蒙古族鄉12369人、興建鄉9703人。
2000年10月21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吉林省民政廳下發吉民行批[2000]10號文件,撤銷白城市侯家鄉、平台街道辦事處。設立平台鎮,將原侯家鄉和平街道辦事處管轄的行政區域劃歸平台鎮管轄,平台鎮人民政府駐平台。2002年3月21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吉林省民政廳下發吉民行批[2002]4號文件,撤銷大嶺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平台鎮管轄。撤銷興建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德順蒙古族鄉管轄;鄉鎮合併後,鎮政府駐地不變。2002年12月,洮北區轄8個街道、6個鎮、6個鄉、1個民族鄉:海明街道、長慶街道、瑞光街道、明仁街道、鐵東街道、新立街道、幸福街道、新華街道、平台鎮、平安鎮、青山鎮、林海鎮、嶺下鎮、洮河鎮、保平鄉、東風鄉、三合鄉、洮東鄉、金祥鄉、永勝鄉、德順蒙古族鄉。
2003年,洮北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根據人口分布情況,規劃建設了40個社區。2003年底,全區面積1838.23平方千米,總人口483398人,其中農業人口205444人,占人口總數的42.5%,轄8個街道、5個鎮、7個鄉、143個行政村(統計數據來源《吉林省年鑑2003》,不包括嶺下鎮)。
2005年,撤銷保平鄉,設立保平街道;2月16日,原永勝鄉、洮東鄉合併成立東勝鄉;5月25日,由鐵東街道分出設立城南街道。同年,根據省民政廳《關於將鎮賚縣到保鎮劃入白城市管轄的批覆》及白城市政府關於行政區域調整暨到保鎮和鎮南種羊場交接工作會議精神,根據白城整體發展需要,市政府決定把鎮賚縣到保鎮劃轉到白城市洮北區;11月2日,鎮賚縣到保鎮劃入洮北區交接儀式在到保鎮政府舉行。
全區轄10個街道、7個鎮、4個鄉、1個民族鄉:海明街道、長慶街道、瑞光街道、明仁街道、鐵東街道、新立街道、幸福街道、新華街道、城南街道、保平街道、平台鎮、平安鎮、青山鎮、林海鎮、洮河鎮、到保鎮、嶺下鎮、東風鄉、三合鄉、金祥鄉、東勝鄉、德順蒙古族鄉。
視頻
洮北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新石器時代文物是什麼樣子的?,搜狐,2016-06-21
- ↑ 居委會可以為您出具的10項證明 ,搜狐,2018-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