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渾源彝器,渾源李峪村出土的青銅器的總稱,它是中國考古界一個閃亮的名詞,法國賽努奇博物館、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博物館、德國庫隆爾東方美術博物館、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在這些文博界遐邇聞名的藝術殿堂里,都留下渾源彝器的影子,而且大部分永久入藏,或沉默在黑暗的文物庫房,或閃耀在異域博物館的展櫃裡,遠離中國北方的故園——大同渾源。

在時光消磨和歲月倥傯中,2018年12月25日,渾源彝器終於回家——「詩中吉金其華灼灼——渾源彝器回鄉暨《詩經》中的青銅器特展」在大同市博物館隆重開展[1]

目錄

北方小山村的驚世紛爭

在1923年以後,「渾源李峪彝器」即成為一個專業名詞,在考古界聲名赫赫。發生在它們身上的傳奇故事,那些偶然和必然,那些爭奪和外流,那些秘密隱藏,那些機關算盡,那些暗度陳倉,以及破碎和復原、死與生,可謂跌宕起伏,迴腸盪氣,其中情節,令人扼腕,令人擊節,令人深思。

1923年2月下旬的一天,渾源李峪村民高鳳章和孩子們去地里幹活兒,在田間勞作之際,他們從地下赫然刨出一件綠銹斑駁的青銅器。高鳳章縱然不識大字一個,也知道眼前之物非同尋常。在突如其來的巨大驚喜中,他們又挖出了整整三簍的寶物。除了綠銹斑斑的銅器外,還有金光閃閃的鎏金器。

據記載,發現時,「銅器在地下排列於一堆,曾有粗大之木睴共生。」高鳳章挖「寶」的消息不脛而走,四鄉八里的村民蜂擁而至,他們扛着鋤頭鐵鍬將這個小山村翻了個底朝天。與此同時,古董商們也聞訊而來。這其中就有正遊走於中國北方收購文物的法國古董商瓦涅克,他在李峪收購了20餘件青銅器。第二年,這些青銅器在法國的賽努奇博物館展出後,立即轟動了整個歐洲的藝術界和收藏界,當時有評論稱「渾源彝器」是從盧浮宮到吉美博物館都引以為豪的「第一批完整的中國出土器物」。

當時的渾源知事謝承恩得知此事後,立即派人赴李峪村清查沒收了35件銅器,隨之成立了所謂「渾源彝器處置董事會」,意欲拍賣這些文物。已嘗到巨大甜頭的法國古董商瓦涅克聽到消息後,以五萬銀元購買這些青銅器,但讓他沒想到的是,合約簽署後,當地官員卻給了他一批贗品。怒不可遏的瓦涅克將渾源當地政府告上法庭,官司打了三年,最後在爭論和非議中不了了之。由此使得渾源李峪村出土青銅器最精華的部分,也是日後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主要藏品,第一次倖免於流失海外的厄運。

民國上海灘的青銅傳奇

1932年,古董商盧豐年以二十九萬大洋買得這批文物。自此,犧尊等35件青銅器離開渾源,離開了山西,開始了顛沛流離的命運。這批文物被秘密運到北平,藏進北平大德通銀號。這一藏就是15年,直到1947年,這些文物才被偷運到上海。其時,這些渾源彝器在上海「雪耕齋」露面時,只剩下12件,大部分已被零散帶到國外,淪為歐、美、日等國的一些公私收藏。

1948年7月,「雪耕齋」老闆張雪耕趁時局動亂,謀劃再次將這些文物偷運出國。他以「仿古品」的名義向上海海關申報,獲順利通過。然而,就在其裝船預備運往美國時,事情奇蹟般出現轉機:遊輪啟航之前,上海市博物館人員出現在碼頭,正式向海關人員宣布:奉命重新檢查這批「仿古品」。一查之下,17箱345件「仿古品」中只有3件為仿品,其他都是真品,其中包括李峪青銅器。

這戲劇性的「絕處逢生」果真只是巧合嗎?根據有關資料,李峪青銅器出土,由北京運抵上海、眼看就要流失國外之際,中共地下黨通過媒體將此事披露,上海《申報》刊發了「古物外流偷運出國換外匯文化浩劫古董商到處搜羅」的文章;著名學者鄭振鐸也在《保存古物芻議》萬言書中,痛斥不法古董商。上海市博物館獲知這些信息後,多次奔走呼籲,頂住來自多方面的壓力與威脅利誘,終於取得了檢查海關出口文物的權力,由此才上演了碼頭截寶一幕。

然而,這批命運多舛的渾源彝器仍未擺脫波折。在利益集團的運作下,國民政府內務部竟然下令重新檢查,要求以仿古品准許出口。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1949年5月上海解放,文物全部被扣留。1952年上海博物館成立後,青銅器移交給博物館收藏,至此,這批被譽為「宇宙間奇詭可喜僅存之物」留在了中國。

根據研究,有圖形可查的渾源彝器有58件,已經明確知道下落的僅40餘件,法國吉美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均有收藏。留在國內的12件渾源彝器中,一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11件陳展於上海博物館青銅館。在這些傳世的渾源彝器中,藝術價值最高的首推被奉為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的犧尊[2]

「衣錦還鄉」的文物盛宴

2018年12月25日,位於大同御東新區的大同市博物館內,暖意涌動。簡短而熱烈的開展儀式後,觀展者進入一樓的臨展廳爭睹渾源彝器真容。95載離別遙望,而今咫尺相顧,這些第一次回「家」的「遊子」靜默在陳列櫃內,向世人「講述」着那些青銅鑄造的東周往事、那些歷經顛沛流離的傳奇滄桑、那些驚艷寰宇的璀璨榮光。站在陳列櫃前,來自大同市實驗小學的「小導遊」們認真地聽着講解員阿姨的介紹,在與文物的對視中,這些風華少年感知着歷史的溫度,沐浴着數千年前吾土故國大地上的文明之光。

本次展覽展出來自上海博物館館藏的60餘件精美青銅器及大同市博物館館藏的36件(套)文物,其中,包括10件上海博物館館藏的李峪青銅器和9件大同博物館館藏的李峪青銅器精品。展覽分為「犧尊將將,重寶回鄉」「以為酒食,以享以祀」「修爾車馬,弓矢戎兵」「鐘鼓喤喤,磬筦將將」「之子于歸,宜室宜家」5個部分進行展示,展覽持續至2019年3月6日。

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犧尊於2019年1月29日至2月17日在大同博物館展出。

這將是犧尊第一次離開上海博物館在國內展出。中國青銅器的藝術成就,有兩個高峰。第一個高峰出現在商代,第二個出現在春秋戰國。1923年出土於山西渾源李峪的各種精美青銅器,就屬於第二個高峰期,而其中的犧尊,則是這個高峰期的代表性傑作。

犧尊高33.7厘米,長58.7厘米,張口、鼻穿環、兩耳直立、兩角成弧形向前。頸、背、臀部各有一圓孔,牛腹中空,造型在中國青銅器中絕無僅有。紋飾既有獸面紋,也有動物紋,這在中國古代青銅器中也比較少見。2004年中法文化交流年活動中,上海博物館和巴黎吉美博物館互換青銅重寶展覽。吉美博物館送出的是象尊,也是我國流失的文物,代表的是中國長江流域的青銅文明。而上海博物館送出的,就是犧尊,代表着黃河流域的青銅文明。犧尊的價值,從中可窺一斑。

上海博物館是世界上收藏青銅器文物最多的博物館之一,而其中的渾源彝器是重要的典藏,犧尊更是被奉為鎮館之寶之一。

視頻

渾源彝器 相關視頻

上海博物館青銅器館
大同市博物館李峪青銅器展宣傳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