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浓酒与清茶(吕达余)

浓酒与清茶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浓酒与清茶》中国当代作家吕达余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浓酒与清茶

最早的以乳制成,味道是很淡的,人喝了不易醉。仪狄酿出比乳酒更烈的酒,献给了夏禹尝过后,叹息说:后世一定会有因为酒而导致亡国的人。后来出了个商纣王,建“酒池肉林”,作“长夜之饮”,荒淫得离奇,果然亡了国。但酒并未因之而为世人所弃,以至从宫廷燕饮而至百姓家了。喝酒的功用不同于吃饭,当然不是为了饱腹,而是为了精神的欢愉。聚友助谈,闲逸除闷,劳作解乏,都是可以喝一点酒的。

酒所激发的激情与愉悦,可以使人忘却人生苦。曹操乃汉末一代枭雄,功业未就而年龄老大,乃作《短歌行》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曹操毕竟是曹操,念的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忧虑的是人才难得,大业难成;想的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笼络天下英才,尽归于自己麾下。看似在叹人生苦短,其实本心是在咏志。大人物的苦,小人物难以理会。但这首诗却是名作,写入文学史的,可见文人学士中,有大人物心志的,当也不在少数,不然不会这么激赏。

陶渊明的一生,草屋八九间,采菊东篱下,日子比较平淡。于是常饮酒,饮则期醉,以求忘世情。然而不免于身体有害,其结果就是寿不永,子不聪。他在《饮酒》诗中说:“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五,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五子皆不聪明好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比较笨。他尚未意识到这是饮酒之害,却道:“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他还是要饮酒的,自己只活了62岁。

曹操喝酒会有人陪饮,陶渊明是个乡间隐士,多数时候只能独酌。独酌的趣味要淡些,但也可以很热烈,这要看个人的性情。李白曾写过《月下独酌》的诗,场面就有些眼花缭乱:他在花丛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人月下独酌,寂寞是不免的,便自己热闹起来,举杯对月,且饮且舞且歌,摇滚得花枝月影乱。当然,李白是天才诗人,他觉人生不称意,要销胸中“万古愁”。我们普通人独自饮酒,一觉之后便风清云淡。

平常人没有大抱负,当然也没有大失意,故心态是宁和平静的。然而逢小事就隆重一点,诸如结婚、生子、寿辰……设宴是为点亮寻常的日子,给庸常的生活增加一点喜庆。喝酒本来是日常生活的点缀,维持我们生活的主料,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皆平易温和之家常物。人一味地追求狂放与刺激,进入一种非现实的幻境,刻意追求脱离凡俗的快感,便是离癫狂不远了。

传说李白舟中醉酒,“扑水捉月”在水中溺死的。虽是后人依其性情杜撰的故事,却有人宁愿相信其实有,因为是一种合乎情理的想象。我们不能如千古诗人李白“斗酒诗百篇”,也不能如怀素般醉后舞狂草,醉饮只落得狂言乱语、举止乖张,难有风雅故事。在酒宴上滴酒不沾的人,我很是佩服。安于平常的人,平素心境平和,多不好酒,好茶。酒与茶,是两种境界。除了天性不能饮酒,人少壮时好酒,而老境则多好茶,这除了身体的因素,更关乎人的心境。

我如今比较好茶,一人独饮,少语,简静,不费钱,柴米油盐是老妻的事。我年轻时喝酒无状,然而现在喝茶却有自己的道,曾自作《茶道》诗云。这是人近老境了,但老却有老的好,停了浊酒杯,却捧一壶茶。花前月下,茶烟袅袅,看花无语,望月心淡。

[1]

作者简介

吕达余,男,安徽铜陵人氏,大专学历,高级政工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