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浙江省地質學會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浙江省地質學會成立於1961年9月8日。

目錄

學會性質、宗旨

浙江省地質學會是我省地質科學技術工作者(包括教學、科研、地質礦產勘查開發與管理及地學愛好者)自願組成並依法登記成立的學術性、非營利的法人社會團體。學會宗旨: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團結和組織廣大地學科技工作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會員服務,為「兩富」、「兩美」浙江建設服務;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倡導「獻身、求實、開拓、創新」精神,促進地質科學技術的繁榮與發展,促進地質科學技術的普及推廣和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我省地質礦產事業的發展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貢獻

近年工作成效

學會近幾年來開拓創新,辛勤耕耘,在做好傳統工作的基礎上,積極爭取並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第一,為學術交流、地學發展服務。開展地學學術交流,組織重點學術課題探討;加強對外交流,積極參加省級、全國和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第二,為會員和地質科技工作者服務。做好會員培養發展和服務管理工作;竭誠舉薦優秀科技人才,尤其是中青年地學科技人才,所舉薦的人才獲得了國家、省部和中國地質學會的多種獎項。學會的兩位副理事長楊樹鋒、李家彪分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2014年,王成良、陳煥元、周宗堯三名會員榮獲「第一屆野外青年地質貢獻獎——金羅盤獎」。2016年蔡雄翔、陳小榮、汪建國三名會員榮獲「第二屆野外青年地質貢獻獎——金羅盤獎」。開展中國地質學會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十大地質找礦成果」的推薦申報工作,浙江省地質環境監測院分會的《浙江地區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項目榮獲2011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浙江省第九地質大隊(核工業二六二大隊)分會的《浙江省安吉縣報福鎮蒲蘆塢礦區螢石礦勘查》項目榮獲2015年度「十大地質找礦成果」。學會積極開展優秀論文[1]和浙江省自然科學學術獎的評選活動,推薦的論文連續榮獲浙江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二等獎。2016年學會組織開展浙江省「十二五」「十大地質成果」評選工作,評出了浙江省「十二五」「十大地質成果」和浙江省「十二五」地質成果提名獎10項。堅持兩年評選表彰一次學會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和單項工作先進單位,樹立典型、弘揚正氣。第三,為行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開展了專業知識培訓和科技諮詢活動,積極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諮詢和依據,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地質科技支撐。第四,重視科普宣傳工作,開展地質類科普講座,組織「世界地球日」和「青少年地學夏令營」活動,加強科普教育基地建設,浙江省地質學會科普教育基地——浙江東方地質博物館每年接待15餘萬人次前去參觀學習,為提升大眾科學素質作出巨大貢獻。

學會組織架構基本情況

下設學術委員會和27個分會、16個專業(工作)委員會。學會現為第十屆理事會,共有常務理事50人、理事166人、個人會員1531人、團體會員129家;會員中有1位中國科學院院士,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2]。學會有專職工作人員6人,其中4人為共產黨員

學會近年來獲獎情況

浙江省地質學會於2004年獲得中國科協學會部、學會雜誌社授予的全國省級「學會之星」十連冠稱號;2011年獲中國地質學會授予的「社會服務工作先進單位」、「信息化工作先進單位」、「學術活動先進單位」和「第38屆理事會先進集體」;2012年-2016年,連續5年獲中國地質學會授予的「工作優秀獎」和「學術活動、社會服務、科普、信息化工作」四個單項先進獎;學會還於2012年、2014年、2016年3次獲得中國地質學會授予的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優秀組織獎」;2014年獲「第一屆野外青年地質貢獻獎——金羅盤獎優秀組織獎」;2011年,獲浙江省科協授予的「浙江省『十一五』科普工作先進學會」;2011年-2016年,連續6年獲浙江省科協授予的「全省學會工作先進單位」。

學會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情況

學會被省科協確定為全省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五家試點單位之一,雙方簽訂了《浙江省地質勘查項目負責人和技術人員培訓》和《浙江省商業性地質勘查項目質量檢查》2個項目任務書。受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委託,2011年至2016年期間,學會每年都組織開展了全省商業性地質勘查項目質量檢查,在檢查的基礎上總結分析了全省地質勘查項目質量工作的經驗、存在問題及其原因,對今後全省地質勘查項目質量工作提出明確的意見建議,努力為政府決策服務。2013年、2014年學會共組織開展了4期全省地質勘查項目負責人和3期技術人員培訓班,培訓人員經考試獲得項目負責人資格證書或技術人員合格證書,培訓工作受到好評。

學會現有期刊情況

編輯出版正式刊物《浙江省地質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浙江國土資源增刊);學會期刊《浙江省地質學會會訊》,內部發行;與老科技工作者協會氣象分會聯合編印《天地科普曆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