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兴业银行大楼
浙江兴业银行大楼,简称浙兴大楼,是浙江兴业银行于上海自建的大楼,位于黄浦区北京东路230号。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黄浦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原为浙江兴业银行,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35年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以朴实无华的简洁立面与造型充分表现了现代建筑的实用经济原则。建筑外观简洁,立面六层三段式,顶部出檐得当,五六层檐部位置作几何形装饰,四五层窗间墙作三道水平向划分,底层入口处装饰具有装饰艺术派特征,建筑整体体现了现代派风格。
目录
历史
1908年,浙江兴业银行上海分行在英租界大马路(今南京东路)开业。1915年又将总行迁至上海,原杭州的总行改为分行。1918年购进英租界北京路14号地块自建大楼,并将总行迁入。1935年将旧楼拆除,在原址建设新楼,即今北京东路230号的浙兴大楼。于1936年8月正式启用。[1]
1952年浙兴银行并入公私合营银行,实际上已结束了它的历史。后于1958年由上海市房地产部门接管,只有今北京东路230号的原银行营业大厅作为上海铁路局北京东路售票处使用外,其他楼层均为上海市建筑工程局及其下属机构使用。[1]
浙江兴业银行创办于190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是著名的“南三行”之一(另两家为浙江实业银行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由浙江铁路公司发起建立,初为官商合办,总行设杭州,上海设分行。1915年总行改设上海,在杭州、汉口、天津、南京设分行,在北京、长沙、青岛等九个城市设支行。1920-30年代是兴业银行的鼎盛时期;1940年代后期恶性通货膨胀后,兴业银行的各项业务遭受重创。解放后进行了公私合营。
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是近代上海最大的中国建筑师事务所,由留美回国的赵深、陈植、童寯三位建筑师组成,开办20年间设计了约200项作品,可谓同时期上海最多产的华人建筑设计事务所。其作品风格多走现代主义路线,浙江兴业银行大楼即是事务所成立之初的作品之一。
浙江兴业银行1907年由浙江铁路公司开办于杭州,1908年设上海分行,起初主营本路业务。铁路国有后,改营商业银行业务,在民国初年业绩斐然。1916年,总管理处从杭州迁至上海,以上海分行为总行。行址在南京路(今冠生园位置)。
浙江兴业银行由浙江富商投资,属于浙江财团,主要经营民族工商业和上海房地产,与浙江实业银行、上海商业银行合称“南三行”。
抗战期间浙江兴业银行受损严重,实力退居南三行之末。1951年浙江兴业银行加入公私合营银行,仅保留香港分行继续以浙江兴业银行名义营业。
1907年浙江兴业银行成立,即有发钞权。1908年上海分行成立后,发行上海地名双龙图纸币。纸币图案为行屋与火车,代表“商权”与“路本”。双龙图纸币发行后,即出现假票。浙江兴业银行将双龙图纸币全部收回,停止发行。因此清代浙江兴业银行纸币均为大珍品。民国后,浙江兴业银行放弃发钞,领用中国银行纸币,是中国纸币领用制度的创始人。民国时期,中国纸币的领用发行极为盛行。1921年,因领用纸币时有不济,浙兴恢复发钞,与领用中行纸币相辅使用。
浙江兴业银行委托商务印书馆印制无年份版人像图纸币一、五、十元。该套纸币在底纹上印有“1907年注册”的英文字样,因此长期被误解为清代发行。实际上,纸币反面的雄鸡图,正是民国十年(1921)辛酉年的意思。1924年,浙江兴业银行因商务版纸币印刷不精,委托美国钞票公司印制民国十二年版一元、五元、十元券。
浙江兴业银行民国十二年纸币五元券最常见,一元券其次,十元券最少。
建筑
该大楼由中国的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申泰兴建营造厂承建。五层(后加建一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的现代主义建筑。外立面处理简洁,主入口设计在北京路与江西路转角,在北京路另设计有大门。[1][2]
参见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薛理勇. 《老上海高楼广厦》.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45809114.
- ↑ 上海通志-第二十六卷城市建设-第五章房屋建设-第二节设计、施工. 上海地方志. 2008-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中文).